作者 张庆善
在“李希凡与当代红学”学术座谈会上的致辞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红楼梦学会主办的“李希凡与当代红学”学术座谈会今天在这里举行,毫无疑问这是一次重要的学术活动,在红学史上也将是一次值得记载的学术活动,因为这是第一次以李希凡的名字召开的红学学术座谈会,而新中国新红学、当代红学是绕不过李希凡的名字的。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红楼梦学会对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朋友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欢迎和感谢!
在开会之前,我向冯其庸先生汇报了要开“李希凡与当代红学”学术座谈会,冯老非常高兴。他与李希凡先生有几十年友情,两位老朋友几十年为红学事业并肩奋斗,曾共同主持了《红楼梦》新校注本的工作,共同主编了《红楼梦大辞典》,还曾长时间共同担任红楼梦学刊的主编,他们为当代红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按照以往,冯老一定会为这个会作诗题字的,但现在冯老年纪太大了,再过两个月就九十四岁了,身体状况也不太好,写字已经有些困难了。冯老虽然没有为这次座谈会作诗题字,但他对座谈会非常关心,冯老对我说:“开这个会非常必要,新中国红学是李希凡、蓝翎开创的。”冯老对今天座谈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祝贺。
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蔡义江先生在外地,且身体欠佳,不能参加这次座谈会。他委托我转达他对召开这个座谈会的祝贺,对李希凡先生九十华诞的祝福。
确如冯其庸先生所说,新中国红学是李希凡、蓝翎开创的,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召开这个学术座谈会的理由。冯其庸先生曾指出:“李希凡与蓝翎的《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标志着红学研究从旧红学走出来,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新的方法、新的理论。也因此找到了新的研究前途。这是红学史不可回避的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今天人们对1954年那场批判胡适俞平伯红学观点的运动如何评价,李希凡和蓝翎先生的《红楼梦》研究文章,开辟了红学发展新里程的历史贡献则是不争的事实,是不容否认的。作为自觉地努力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红楼梦》第一人,在六十余年《红楼梦》研究的学术生涯中,李希凡先生始终不渝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文艺观研究《红楼梦》,始终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一系列基本观点,他坚持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是清朝封建贵族阶级、也是整个封建贵族阶级制度必然灭亡的宣判书。而绝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他坚持认为“色空”不是《红楼梦》的基本观念,《红楼梦》不是“自然主义”的作品,不是曹雪芹的自传。他坚持认为《红楼梦》具有“新生的资产阶级萌芽”,《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不仅具有着叛逆性,更有着人性的觉醒。这些基本观点,对红学的当代发展产生了长远而广泛的影响。在红学新时期,李老在承担国家重大课题《中华艺术通史》繁忙的工作之余,仍关注《红楼梦》研究,他的《红楼梦艺术世界》、《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两部重要的学术著作,他运用现实主义美学理论对《红楼梦》的艺术世界和人物形象作了深入而系统研究,展现了李希凡先生最新的学术成就。
几十年来李希凡先生不忘初心,不改初衷,始终不渝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文艺观,这种坚持、这种高尚的学术品格是令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今天我们举办这个座谈会,即是对李希凡先生《红楼梦》研究成果的肯定,是对李希凡先生在红学史地位的肯定,是对李老的致敬,同是也是对伟大文学经典《红楼梦》的致敬,是为了进一步总结红学的历史,进一步推动红学的当代发展,推动伟大文学经典《红楼梦》的当代传播,因为我们伟大的时代需要有伟大文学经典的伴行。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指出,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红楼梦学会主办这个座谈会,是非常合适的。李希凡先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老领导。因为有冯其庸、李希凡,所以说到新时期红学就绕不过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毫无疑问是新时期红学的重镇,新时期红学一系列奠基性的学术成果都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完成的,诸如今天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的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普及本即新校本、《红楼梦大辞典》、《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稀见红楼梦资料汇编》以及红楼梦学刊的创刊、中国红楼梦学会的成立都离不开中国艺术研究院。因此,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李希凡与当代红学”学术座谈会,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此非常感谢连辑院长、吕品田常务副院长对本次学术座谈会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