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出彩写作
由某省直机关一线写手创办,选萃基于自身海量泛读、分类精读基础上的词句分类素材、逻辑思维框架、布局谋篇思路等公文写作干货,并穿插愚拙小儿自身写作感悟,同笔杆子们共同学习提升,以文辅政鼎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出彩写作  ·  写材料列小标题搭框架常用共性词语2000个 ·  2 天前  
顶尖广告  ·  生活破破烂烂,文案缝缝补补 ·  2 天前  
顶尖广告  ·  生活破破烂烂,文案缝缝补补 ·  2 天前  
出彩写作  ·  写材料列小标题搭框架常用共性词语2000个 ·  3 天前  
学习强国  ·  一个人的教养,就藏在这些细节中 ·  6 天前  
学习强国  ·  一个人的教养,就藏在这些细节中 ·  6 天前  
出彩写作  ·  写材料狠人的干货笔记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出彩写作

为什么大家都怕“推材料”?

出彩写作  · 公众号  · 随笔  · 2024-10-17 17:56

正文


01  为啥大家都怕“推材料”

“推材料”应该是一个专有名词。

指的是:一些单位和部门,在起草重要公文时,习惯由某一负责同志牵头,组织若干人员,对成型的某一过程稿进行集体审阅、讨论、修改……的这么一个过程。

其主要形式,一般是利用投影仪投屏,将电子文档呈现在众人面前,由该稿的起草者操作电脑,有时还会安排一名朗读者,众人在某位负责同志的带领下,逐字逐句对稿子进行推敲

故称之为“推”材料。

“推材料”之事,爱者有之,恨者有之。

恨者有三:

一是起草者。恨其苦心拟出的稿件,常常被批得体无完肤,一帮之前与文稿没啥关系、很可能也不清楚情况的人,现在跑过来指手画脚、评头品足,自己不仅颜面有失,更是委屈满肚,这些人知道自己昨天刚熬了一个通宵么?烦躁、烦躁!

二是参与者。恨其本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却常常仅因稿子里某一小段工作与己相关,不得不被拉来“凑数”,更悲催的是,自己绞尽脑汁、勉强提出的意见,有时还不被认同,甚至被当成故意找茬,提也不是,不提也不是,一想老婆小孩还在家里等着自己下班,焦虑、焦虑!

三是主导者。主要是坐在屏幕正对面的负责同志,有时恨下属办事不力,区区小稿居然还需自己出马,转眼一看这初稿,第一句就不满意……拉一大帮子人捣鼓一个晚上,很可能最终质量也一般,而且他们一个个就等着自己拿意见,有的懂也不说(明哲保身),有的不懂却乱说(好出风头),关键是水平都还不咋滴……头疼、头疼!

而爱者亦有三。

一是好学者。

或曰:自己刚接触写材料,云里雾里的,跟着这些大佬学一学,看看他们是怎么下笔、怎么思索的,说不定能偷得三分功力,对自己大有裨益。

或曰:即使不是初学者,深度参与一份重要文件的起草过程,可以熟知单位其他口的工作,了解到领导工作思路和思维习惯,对自己工作亦有大帮助。这波血赚!

二是好事者。

或曰:单位出的重要文件,当然自己要参与,万一涉及自身利益呢,这可是施加影响的好时机,退一步讲,别到时候自己做的工作没体现、自己分管的领域拱手让人,这就自己打脸了。

或曰:平时没啥机会跟某部门、某领导长时间接触,趁这个机会熟络熟络,建立联系。

或曰:自己业务比较边缘,这次这么多部门的头头脑脑、“阿猫阿狗”都来,过来冒个泡、露个脸、提点不痛不痒的建议,刷一波存在感,顺便看一出好戏,反正自己也不用对稿子负什么责。这波不亏!

三是好心者。

或曰:稿子里有一段是自己拟的,必须到场,万一领导问起来好解释,工作有什么不足也可以弥补。

或曰:虽然自己没参与初稿的撰写,但负责人一直很看重我的意见,起草者与我工作关系也算良好,这项工作很重要,自己一直关注,说不定可以提一提建议,本着对单位高度负责的态度,还是来看一看。

或曰:谁都不去,那领导多尴尬?张哥要回家照顾老人,李姐要去幼儿园接小孩,王二麻子又是感冒发烧,部门里其他几个年轻同志还不清楚情况,我不去谁去?这波难逃!

七七八八的,凑了一桌子人,神色各异、心怀“鬼胎”,有时候就是这样,一个“草台班子”就拉起来了。

“推”的过程,也是坎坷的。君不见,自古名篇佳作汗牛充栋,有几个是一堆人挤在一起推出来的?好的文章很需要一气呵成、文气贯通,但人多口杂,相互影响,思维被打断,不仅效率低,更难以形成特色风格。可见这个过程本就不符合创作的内在规律。

但公文写作不仅仅是创作,甚至可以说,创作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本质上,写材料是研究工作,本来就需要集思广益、充分研讨的。

既然要集思广益,那么就会出现七嘴八舌。笔者参与过多次推材料,可以说,每个人在会场中,都在扮演着自己想要扮演的那个角色,且不可演砸了。

该配合别人演出的,根本无法假装视而不见。

所以,作为坐在主位的主导者(负责人),必须当好导演,有时也要当好主演。其职有四,按重要性由小到大依次为:

一要把关标准。稿子的质量高低,取决于主导者决心意图。是大差不差、交差应付,还是精雕细琢、慢工细活?就看主座的领导是否严格把关。

二要把握节奏。推材料既不能囫囵吞枣、大呼隆就过去,也不能婆婆妈妈,一句话咂摸半天过不去。哪部分比较重要,要严谨细致;哪部分相对次要,要势如破竹、加快进度?这都需要决策。

三要把控人心。一桌子围了这么多人,叽叽喳喳,有认真负责的、就有打酱油的,有面红耳赤的、就有插科打诨的,有不懂装懂的、就有笑而不语的,有全神贯注的、就有神游九天的,甚至还有借机生事、无事生非、借题发挥、唯恐天下不乱的。该让谁长篇大论、滔滔不绝,该让谁适可而止、低调内敛,该让谁大胆建言、言者无罪,该让谁充分表现、展露才华,都需要主导者见机行事。

四要把准方向。稿子的方向不能偏,因为这影响主导者对下的权威和对上的印象,必须精准拟定主题和结构。讨论的方向不能偏,推材料本就不是正式会议,你一言我一语,很容易变成“吐槽大会”,这时不仅打乱写作节奏,领导者自己也会尴尬,甚至有损权威。拟稿的目的不能偏,公文的价值旨归永远是推动实践工作,如果推材料变成了形式主义,变成了纠结“加强还是加大”“推动还是推进”之类的文字游戏,损害的永远是单位的建设,因此必须在陷入咬文嚼字、开始无谓内耗时,及时把大家拉出来。

可以说,有了一个好的主导者,才会有一次达到目的甚至超出预期的“推材料”

然而,主导者毕竟是少数,咱们办公室人,更多的是作为在一旁敲键盘的“主力”,是事实上压力最大、任务最重的一个角色。

02   办公室新人要参与推材料吗?

很多新进办公室的小伙伴对推材料是又恨又怕,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感到手头本来就事多,推材料总会占去大块时间,耽误了处理业务;二是认为自己资历浅,插不上话,帮不上忙,坐在那边很尴尬;三是作为新同志,在推材料的过程中,往往处于被支配甚至只能旁观的地位,身不由己,感觉不是很自在。这些想法都可以理解。

但其实新人参加推材料,也有不少好处。笔者有多次推材料的经历,也许值得一述。回忆起来有这么三类,每一类都有不一样特点。

第一种,是两个人推。

通常有直接领导或主要领导带着起草者,少数情况下也有起草者带着更年轻的同志,就坐在电脑前,两个人一句句地推敲讨论。这种情况下,双方可以较自由且平等地讨论,这也是效率比较高的方式,并且年轻同志可以得到手把手的帮教。笔者写材料的重要经验,也可以说是小秘诀,大多数是在这种情况下由前辈或领导亲口传授的

回想起来,这种情况下,曾有不少收获。比如一位领导教会了我如何纠正啰嗦的语言,他指出我某句话的毛病并告诉我,写材料若非必要,切忌使用“外交辞令”式的繁复语言(外交辞令出于众所周知的目的,往往非常“狡猾”、谨慎,力图说得滴水不漏),要防止弯弯绕绕,力避长句淋漓不断、词藻堆叠不止,可以使文字简练有力。

另一位前辈针对我当时喜欢写长句的问题,教我如何将长句破为短句,指出尽量不使用像欧式语言那样的从句,遇从句即破为多个短句,杜绝“翻译腔”,使我明白使用地道汉语更易于中国人理解。

还有一位领导针对我材料空洞的问题,说一段文字里要讲究虚实结合,不能全是议论式的清谈,要及时引入具体内容,否则文章极易失去吸引力、丧失阅读价值。此外,这种情况下,领导和前辈们对于各种用词和语句方面的纠错,针对性都很强,十分具体有用。

诸如此类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导,若非特殊时机,平时是不会有人主动告诉你的(没人这么无聊吧),我们也不会有机会系统学习。更重要的是,脱离实践的说教,往往无济于事,新人在很多时候,只有同时接受实操与帮带,才能真正理解这些方法,明白它们深刻的含义。

第二种,是没有较高层级领导(一般是仅有本部门领导甚至是部门副职领导带领)参与的。

这本质上属于一种部门内的头脑风暴,是非常有价值的讨论方式。此时,畅所欲言、自由发挥的空间还很大,每个人都可能很有激情地发表自己对材料的观点。

作为新人,光是对比琢磨每个人发表的意见建议,就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本来,文无定法、文无第一,除了明显错误的意见外,不同观点常常各有千秋,这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多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工作的启示。

新人在这样的场合提出意见,压力也比较小,因此会更自信、大胆地发言,获得的反馈就更多、更详尽,进步也就越快。

不过,由于我们每次参加此类推材料,往往心情比较舒畅,因此也会耗时较长,因为大家经常越讨论越兴奋,很容易像集体被催眠似的沉浸其中,甚至开始咬文嚼字,这是必须要注意的。

第三种,是相对比较“正式”的集体推。

一般会有分管的较高层级的领导主持,各部门(各业务线口)负责人参与。此时,稿子一般都相对成熟了,大家提的意见一般都要经过深思熟虑,“灵气”少了,严谨多了。

在这样的时机,有时候更多的是“功夫在诗外”的交融,而不是字面上的游戏了。这是了解各渠道情况的好时机。

同时,由于这类“会稿”层次较高,常常有各路高手出马,有时妙语频出、绝招闪现,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作为年轻的参与者,主要心思精力也应当分出一大部分到搜集掌握信息、偷师技巧上,而不单纯是文字的排布了

当然,也有一种情况,是领导拿到你的材料后,动笔修改或利用OA等系统平台,进行逐级审核修改的。这时,改动留下的痕迹就是我们学习的绝佳素材了务必弄清楚为什么这样改,改的目的是什么,改了之后好在哪里。如果想不明白,一定要请教前辈或直接与领导商讨,这比读了几本公文写作书更有用。但这种一般属于正常的工作指导和流程,非严格意义的“推材料”,所以不列入其中。

03 推材料准备清单

临近下班了,你心中还有一丝隐忧。

因为上午呈给领导的那份材料,到现在还没回音。他说,放这儿先看看……

你故意拖到截止日期的前一天上午下班前一个小时,抱着临近deadline和下班前不长不短时候boss不会太过认真的侥幸心理,把自己扒拉了两天两夜的稿子给了他。

不就是一个简简单单情况汇报吗?是自己没领会意图,方向错了?还是昨天加班太晚,有错别字没校对出来,进而让领导觉得自己没用心?还是有什么重要的情况没掌握,遗漏了领导最在意的某事没写?这些都可能影响领导对整篇稿子的印象。

电话响了。打断了你的遐思。

“等下把Ann、Bob、Carl和Dan……都叫上,一齐把这稿子再推一下。”听筒里传来你熟悉而敬畏的声音。

该来的还是来了。躯体的紧张亢奋和大脑的百般抗拒,让你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着找联系人的手指略略颤抖。你知道自己将听到那些明里暗里抗拒或阴阳怪气抱怨的声音。

小跑着,到了会议室,启动投影仪,打开电脑,调出那个你精心撰写的初稿。它将经受众人的审判,遍历删改、切割、插入、揉合,完成一次华丽的蜕变。

也有可能,被批得体无完肤,直至面目全非。

你有点茫然和无助,还有那么一点慌张。

罢了。你知道自己应该加强一名办公室人的自我修养,迅速做好以下准备:

(一)一台不会卡顿、不会蓝屏、不会断电的电脑,已同时安装拼音和五笔两种输入法(非必要),键盘顺手无噪声。

(二)能够清晰显示的投影仪和幕布。

(三)领导和各位同仁需要的茶水、纸巾、烟灰缸,并选取、布置好场地。房间尽量不要太大,越小越好。

(四)本篇材料涉及到的上级各类文件,包括但不限于讲话、通知、法规,且你已经比较充分地学习,并标注了重点、要点。

(五)本篇材料涉及到的本级和下级的相关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历次涉及到此项工作的报告、领导的讲话、各类信息、宣传稿等,且你已经比较充分地熟悉,并标注了重点、要点。

(六)所有你认为可能会被领导随时召问的人的联系方式。

(七)打印好的材料若干份,以及黑红两色的工作用笔、铅笔。并自己将材料再熟悉一遍,里面“借鉴”别人的地方,要重点再看看,熟悉熟悉。

(八)你自己的纸质笔记本和笔。

(九)保持清醒且耳聪目明。特别是要在一堆人的七嘴八舌里听清主要领导的声音,看明白他微妙的表情,以帮助自己决定某处要不要改。

(十)耐心和好脾气,确保你不会因极度暴躁而砸键盘。

(十一)可以的话,一位能坐在你旁边提示你的可靠的小伙伴。作用就是帮你定位需要修改字眼在哪里,帮你听清楚“众人的审判”,在你因手忙脚乱记不下修改意见时做你的笔记本、在你憋不住想上厕所或想休息抽支烟时做你的替代,等等。

未尽事宜,根据不同单位实际情况执行。

你在领导定好的时间之前十分钟完成以上准备,看着他举重若轻地走进来。如果他心情舒畅,与众人开玩笑并相视而笑,那么今晚结束的时间可以有赶早的期待。反之,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不一定)

“开始吧。”他说。

你全神贯注,如临大敌。后面的事情,已不是你能掌控的。你所要做的,就是像海绵一样汲取众人的思想营养,在这场头脑风暴中迎风而长。

转载自“海海笔记”公众号

推荐文章
顶尖广告  ·  生活破破烂烂,文案缝缝补补
2 天前
顶尖广告  ·  生活破破烂烂,文案缝缝补补
2 天前
学习强国  ·  一个人的教养,就藏在这些细节中
6 天前
学习强国  ·  一个人的教养,就藏在这些细节中
6 天前
出彩写作  ·  写材料狠人的干货笔记
1 周前
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  ·  数据分析入门,开课了~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