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不谈国是,不谈政治,也不谈什么历史,经济数据。单纯从几天短暂的度假小游中,谈谈肉眼看到的景象。
也许有时候,用肉眼从最表象的状态里获得的信息,更能反映真相。
台湾之行是临时决定的,因为之前拍纪录片的团队负责人临时需要改变行程,所以团队就在中秋节后放假,我手上刚好有已经办好的入台手续,所以就转道去待几天。
因为刚刚在深山老林里过着一天一顿饭,三天不方便洗澡的艰苦生活,所以对于台北的期待有点像北京一样,毕竟是国际大都市嘛。
第一见:梦回2000年
出了机场,司机拉我去酒店,车程差不多一个多小时。
一路上只有两种景象:第一:绿化很好,漫山遍野都是绿绿葱葱的景象。(像一个合格的旅游岛)第二:肮脏陈旧的老楼盘比比皆是。
期初我以为这是因为机场在郊区的缘故,(不过说实话,哪怕从萧山机场到杭州,长乐机场到福州,双流机场到成都,也比桃园机场到台北繁华许多。)后来到了酒店安顿下来之后,细看这个城市最繁华的观景,才发现,原来整个城市就是这样旧。
来的很匆忙,对台湾一点也不了解, 所以就挑了台北的地标建筑:曾经的世界最高楼101大厦边上的一个酒店:台北君悦。
根据多年差旅的经验,繁华地带,相对高端一些的连锁品牌酒店通常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但是这回真的失算了。
口说无凭,放一张景观图给你们看看。
窗外就是台北地标,101大厦。而这个窗户就是这座城市地标建筑傍边五星级酒店酒店的套房。三千多一晚。
怎么样,跟如家比能赢吗?我替它捏一把汗。
在看看整个地标附近的景观
你说它落后吧,也不落后,毕竟也是各种高楼大厦。但是这幅场景就是会让你觉得破落的感觉。(这幅景象让我想起了2005年的北京中关村)
原因只有一个:太旧了。
朋友说,这里算是台北CBD,如果一个国际大都市的CBD旧成这样,说明什么?
说明它曾经很辉煌。
因为今天我看到的台北的样子,可能是90年代就已经是这样了。换个念头想想:90年代的北京是什么样子?
但你再换回来想:现在的北京是什么样子?
更加说明它
只是
曾经很辉煌。
单单就城市景象而言
,90年代的台北已经繁华比肩2005年的北京。然而,2018年的今天,任何一个二三线城市都不输今天的台北。
这些年,我们所处的社会飞速进步的有多快。我们已经走很远了,只是身处其中,我们并没有意识到罢了。
这也是我第一次在一个城市(准)顶级酒店的高楼俯瞰城市风貌的时候心生悲凉之感:曾经很辉煌是一件多么令人扼腕的事情。
当然,这仅仅是基于市容市貌的差别所引发的感受,并不涉及任何宏观面,经济数据的严谨对比。
对了,这里要吐槽一下,为什么台湾老让我有种梦回2000年的感觉,因为这里普遍还是现金交易。只有大一点的市场可以刷卡,其他全是现金交易。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基本上不见踪影。
这让在街边买烤冷面都要用微信支付的我非常非常不习惯。
第二见:台北司机问了我一个我不愿意回答的问题
在台北呆了几天,甚觉无聊,所谓的什么士林夜市,感觉小吃品类,人流量还没有厦门那个曾厝垵大。(开玩笑的说,感觉内地的台式小吃比正宗的台式小吃好吃多了)
于是上网去找了一个可以跳滑翔伞的地方,在花莲。离台北差不多4个小时的车程。定了个车,就去了。
这个台湾本土司机很热情,一路上各种介绍。刚开始,我们在聊风土人情,聊历史,大家虽然在一些问题上有认识分歧,但基本还能讲到一块去。
但是,聊着聊着,我就越来越接不上话了。
原因是不知怎么聊,就聊到科技去了,然后他说,“
有个词,我不知道你听没听说过
,就是我们现在有一种技术,就是汇集了所有人上网观看的各种信息,购买的各种物品,然后就能分析出他的行为什么的。哦对了,这个词叫大数据。”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让他拉我去买茶叶蛋。
后来,我又释然了。想起余秋雨曾经写过一个故事:他在印度一个寺庙游玩,僧人招待他,请他喝茶,吹嘘了一番这边茶有多好多难得,然后问他,“你们中国有茶吗?”余秋雨和同行人都没有回答,转头看窗外是一片云天。
第三见:“我们这边没有小偷的哦”
离开台湾的时候,在机场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同行朋友的行李箱丢了。我们去找服务台问,工作人员依然很礼貌,但是这种礼貌并不解决任何问题:她始终微笑的告诉你没有见到,并不会给你提供更多解决方法。哪怕问去哪里查监控,也是是而非的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