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那一座城
城市塑造了我们,我们一起探秘城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Excel之家ExcelHome  ·  阶梯电价的模式化公式 ·  2 天前  
Excel之家ExcelHome  ·  五个公式一枝花,月入三千都靠他 ·  3 天前  
完美Excel  ·  使用deepseek自动处理Excel工作表 ·  3 天前  
Excel之家ExcelHome  ·  这几个函数,统计汇总经常用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那一座城

张艺谋的1秒钟,是敦煌的1600年。

那一座城  · 公众号  ·  · 2020-12-05 10:32

正文


上周。

张艺谋的新电影《一秒钟》在众人的争议下上映了。


开篇在茫茫黄沙里跋涉的人,是张九声。

城君看电影的时候,看着看着就“陷入”了背景中那片一望无际的沙漠里……


电影《一秒钟》剧照。图/网络


因为,电影放映的过程中。

片子里的人物,也几乎要被下方的黄沙给“顶”出画面了。


电影画面里,遍地黄沙。


电影《一秒钟》剧照。图/网络


若说黄沙堆积出了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不为过。

有了黄沙,中国坐拥辽阔的国土疆域和无比灿烂的民族文化


甘肃地区。图/网络


但又因为黄沙,有些好地方确实被“淹没”太久了。


敦煌与鸣沙山。图/网络


比如,今天城君想和大家聊的敦煌。


千年以前,张骞以关中长安为起点出使西域。从路途启程那刻起,关于敦煌的一生的传奇就开始了。



敦煌。

是中国千年历史的遗迹,也是古老文化的记忆深处。同时,还是一座正在消亡的千年古城。


它既宏大又神秘,既苍茫又深邃,让人感觉既真实又迷离。


敦煌。图/网络


令人可惜的是。

敦煌这个地方,美了1600多年,知道它叫敦煌的人很多,了解它的人却很少……


莫高窟323窟的壁画中,描写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场景。图/中国莫高窟网




01

古代的丝绸之路

“暗藏”了千年以前的「中国」


城君想了很久,要怎么和大家描述敦煌这个地方。

想了很久很久,觉得用 “极致” 两个字来形容,最合适不过。


敦煌,不仅有着极致的山水、气候和位置,而因历史和文化造就的人文与风物,也让这里成为大家 心之向往的旅行目的地之一


敦煌鸣沙山。


它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大省的交界处,是河西走廊最西边的门户,丝绸之路的必经之站。


每个人都知道敦煌这个地方,却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敦煌。如果你问起身边的人,“你心中的敦煌是什么样子的?”


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从何说起……


敦煌壁画。图/网络


在城君心中,敦煌就是一座无比庞大的大漠,神秘到“极致”的宝藏之地。


或许因为心底的历史情结,逢是提起敦煌便总想到这里的孤烟、羌笛、美酒、琵琶…… 这些想法也许会一闪而过,但始终令人沉迷于此。


这可能是城君从出生到长大都不曾多见大漠——总对那里豪情有所眷恋。 但,一定有缘故的。



在中国的几千年文化长河里,敦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它的四周,罗布泊已成旷野,古楼兰化作遗迹。那在数不清的日夜里,这里曾有针锋相对的刀剑之声,也有战死沙场的豪情,更有大漠千年来那些遥遥无期的思念……


如今这里最出名的也许只剩莫高窟了。


敦煌九层楼。


西汉末年,佛教经帕米尔高原去到新疆地区。 再传播到敦煌,随之而来的是无数的僧侣。


到了公元366年,一名高僧在敦煌凿开第一个石窟,之后这里信众云集。


敦煌壁画。图/网络


再后来,这里又历经了一千多年来多个朝代的兴建。


直到1900年发现了藏经洞,才有了这个 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莫高窟的佛像。图/网络


在中国人的心里,自古都是有存放神灵的地位的。


加上古代的丝绸之路,也并非一条笔直的大路。 无论是从南到北还是从北到南走,都必然会经过敦煌。


莫高窟。图/网络


那些经过敦煌的商人和僧侣,会在敦煌短暂停留。


在此许愿祈祷、开凿石窟,请高人描绘自己心中神灵的形象,留下随身携带的经卷,以祈求沿途的平安与顺利。


敦煌壁画。图二/网络


于是,这个石窟群开始多了一些不同身份与样貌的神灵。

同时,敦煌也成了各种文化的汇聚地。


敦煌壁画。图/网络


当年,虔诚的人在大漠里凿开第一个石窟时,造第一座佛时,是在用一笔一墨来描绘关于信仰的一种证明。


他们留下的东西,非常非常多:


735座洞窟,2415尊彩塑,45000多平方米的壁画和1600年的历史与积淀……


莫高窟45窟的菩萨雕塑,亲切温柔。敦煌莫高窟,既是独一无二的佛教艺术圣地,又是一座巨大的美术陈列馆。


敦煌的莫高窟,为何伟大?


它是中国佛教的艺术史,是给世人留下的遗产。即便是论洞窟数量、彩塑造型、壁画的场景之最……


我们便无法简单地去用“伟大”两个字来概括它。


莫高窟里的壁画与佛像。图/网络


“敦煌”这两个字。


最早是出现在东汉应劭为《汉书》中作注时所用的解释 :“敦,大也;煌,盛也。” 这是古人对敦煌最好的祝福,望它成为 “盛大辉煌” 之地。


敦煌文化。


有了敦煌,才有的莫高窟。

而关于莫高窟名字的来源,流传着两种说法:


一种是它古称“漠高窟”,意思是“沙漠的高处”。 因“漠”与“莫”读音相似并通用,便改为“莫高窟”;


另一个说法则是“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意思是指没有比修建佛洞更高的修为,人们尊称为“莫高窟”。


敦煌文化。图一/网络


那是以前的敦煌。

那么现在的敦煌,变化同样很小——


低头只见黄沙漫漫,抬头才发现人烟稀少。


20多万人生活在敦煌面积4.5%的土地上。这个地方的黄沙,可以从眼前蔓延到地平线的另一头,望不到边际。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有着“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的称号。 一望无际的黄沙包围了敦煌,造就了敦煌的“神秘感”,也塑造了最初的敦煌。


敦煌鸣沙山。


敦煌的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外东南20多公里外的鸣沙山崖壁上。谁能想到, 在这个黄沙漫天的地方,还藏着一湾纯净的月牙泉。


敦煌月牙泉。图一/网络


这汪泉水,在这里存在了千年之久。


如同永不做回答又鲜为人知的敦煌一样,无声地保守着这里古老的秘密。


敦煌月牙泉。


你看,这片大漠里多了这处罕见的月牙泉……


你是不是就能想象出,千年以前丝绸之路时的敦煌?


从敦煌出发去征服大宛,擒获楼兰的那些铁马战队,那些短暂驻留在此祈祷的商贾,与那些带着文化交流任务的使者身影……



又或许你看到的,是敦煌的旧日。


酒肆林立,牵驼穿沙,胡女遮颜,将士履甲,古边塞诗飞出的大鹰盘旋在高处,发出阵阵悠长的鹰鸣……


古人所以期望的,它是一处“盛大辉煌”之地,做到了。

而那条丝绸之路,也是被一兵一卒、一商一使,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出来。


骑骆穿沙。图一/网络



02

被打上“时间烙印”的敦煌

永久地被“固定”在墙上


在敦煌,你会发现这里一切都是“静止”的。


最先发现藏经之处的第16号洞窟。图/网络


能代表这里的,除了数百个不会说话的洞窟、千余尊佛像,还有数万平方米的壁画。 在古代无法用语言表达感情与信仰时,古人便选择另外一个方式:


在墙上绘画。也就是今日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壁画。


唐代《药师净土变相图》(局部),如今收藏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图/网络


宗教,可以跨越过境与种族进行传播,但它的影响和含意会静留在当地。 现在 莫高窟的洞窟,被称为“墙壁上的博物馆”。


莫高窟的画壁上,绘满了和佛经相关的内容,吸引无数虔诚的信徒前来参拜。如201窟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描绘了西方净土世界的景象;


如148窟东壁门上的千手千眼观音,让人仿佛身处极乐世界,念诵无上佛法……


第217窟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图》(局部)。图/数字敦煌


在诸多壁画当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和“飞天”元素相关的。


282窟南壁的《飞天》,融合了中国道教飞仙和印度教飞天的特点,衣袂飞扬、丝环带绕,分别演奏腰鼓、拍板、长笛、横箫、芦笙、琵琶、阮弦、箜篌等乐器,呈现歌舞升平、宴饮不绝的盛世之象。


敦煌壁画。


除了佛经元素,当时社会的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壁画里也有充分体现,文化和记忆都这被一笔一划留在了敦煌这个地方,交汇并融合。


敦煌壁画。图/网络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着一个深刻的“敦煌印象”。


近些年,不少敦煌壁画被改编成舞蹈。 如《一梦敦煌》《又见敦煌》等,看过的人都说栩栩如生,似乎敦煌壁画活过来了!也许因为这些栩栩如生的往日,古人才会不辞千里,从各处奔赴到敦煌吧。


更多你想知道的关于敦煌的一切,都在里面↓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03

正在消失的“敦煌”

敦煌的“女儿”说:“我从不打算离开敦煌”


很多人都知道敦煌。

却不知道这个叫“敦煌”的地方,正在走向消亡。


在那些被人们遗忘的时间里,敦煌经历了数不清的劫难。


或者可以这样说。

它刚被人发现的时候,便开始走向消亡。如今,我们看一眼少一眼。


敦煌莫高窟内的佛像。


在1900年时,一名叫王圆箓的道士,在莫高窟无意中发现震惊世界的藏经洞。里面藏着约5万件历代遗留下来的经卷、文书、绘画等文物。


1900年,道士王圆箓在敦煌发现了藏经洞,推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大门,敦煌学由此兴起。图/夏尔·努埃特


听闻这个消息后,无数的外国人来到敦煌。


通过王道士“买”走了一批批经书。还剥下了一幅幅壁画,搬走了一尊尊佛像,使得莫高窟伤痕累累。一时之间,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这里的曾经,终究被散落一地。

后来的人们说,“敦煌是中国的,但敦煌学是世界的。”


侧卧的佛像。


我们都知道,文物在出土那刻开始便走向消亡——


因条件不允许,大多数都无法留存太久。 能留下来的,也只是时间长久的问题。


无论如何细心保护,终究这个被人称作“墙壁上的博物馆”的地方也逃不过被时间主宰的命运。 有专家预计“无论采取什么办法,莫高窟都在未来50~100年内,湮没于黄沙之中。” 它来到世上,给人们上一课、看一眼,接着就又要离去了。


关于敦煌,世人还有无数个问题。只不过在敦煌,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回响,这是世人对敦煌最着迷的地方。



今年,同样显得“艰难”的2020年。

有位姑娘,考上了北大并上了微博热搜。


她叫钟芳蓉。


以676分的成绩报考了北大极度冷门的考古专业,接受采访时她说 “自己受到了敦煌研究专家樊锦诗先生的影响,才选择了这个专业。”


樊锦诗先生。图/网络


那些来过敦煌的人,都会离开,甚至再也不会来第二次。


而有的人,一旦来了就从未打算过离开。就如钟芳蓉口中所说的那位樊锦诗先生,她被人称为 “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院长在考察莫高窟第272窟。图/背包旅行


1963年,她从北大考古系毕业后来到敦煌, 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守护莫高窟。


在敦煌的那些岁月里,莫高窟陪她从意气风发到满头华发。 做数据、做摄影, 把每一个洞窟、每一尊佛、每一幅壁画都进行数字化,把莫高窟变成世人更易接受与认知的方式。


她说:“这就是我的命。”



她知道,虽然雕像没有生命,但有含意。

她也知道,洞窟里的那700多双眼睛,都在等着那个人。


而她,就是那个人。


1998年5月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左四)与美国盖蒂基金会、澳大利亚世界遗产保护委员会工作人员考察莫高窟、探讨壁画修复方案。图/网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