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分会日前在北京召开讨论会,来自国内19所研究院和大学的松材线虫病研究领域顶级专家,就未来5—10年我国松材线虫病研究发展形成“香山共识”。
1982年,我国在南京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由于寄主植物和媒介昆虫的多样性和广布性,40多年来,松材线虫病导致我国森林生态系统遭受了重大的危害与损失。由于松材线虫基因表达调控适应环境变化的功能十分强大,其入侵扩张不受温度的制约,我国9亿亩松林将长期面临严重的入侵风险。松材线虫在我国正在经历从入侵种向本地种演化的自然过程,这将是一个漫长的群体免疫自然形成过程。介导这个过程,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是中国科学家长期的历史使命。共识强调,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呈指数增长,变革周期不断缩短,学科领域高度分化与渗透综合;基础理论与技术产品的关系日益刚性,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大大缩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出现模糊界面,在全球化及竞争和地缘关系的国家利益下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考量日趋重要。合成生物学与多组学、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纳米技术、感知技术等前沿技术与基础科学融合成革命性力量。科学技术的总体进步为松材线虫病的研究奠定了新时期的发展基础,将深刻影响松材线虫病致病网络的分子靶点机制、诊断与检测技术、监测与预警技术、RNAi等绿色药剂研发、景观大尺度生态抵御技术等的研究与研发。共识强调,聚焦国家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阶段性短周期地持续产出研究和研发成果服务国家急需是中国科学家的重大任务。在防控策略的科学基础及其技术支持方面。加强松材线虫病从被动除治防控向构建防御体系和保护健康松林优先的调控策略过渡的科学基础研究及其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在“十五五”规划阶段,重中之重是研究疫木除治及其安全高效利用与森林改培的科学基础及其技术体系和模式,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参考和支持。在理论基础研究方面。研究立疫木的疫源性质及其强度动态和周期,为无法除治立疫木防控策略提供科学说明和技术指导;研究松材线虫病多基因协同致病网络机制,勘探网络结点的防控靶点效能,为技术与产品研发建立靶标基础;从经典遗传学和表观遗产学出发,研究基因变异和表达在我国松材线虫病全国土尺度扩张的遗传学基础和风险基因预警;研究我国松材线虫潜在寄主植物和潜在媒介昆虫,研究松材线虫病侵染循环过程中寄主植物应答的分子与生态机制。在技术与产品研发方面。基于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持续进行抗病育种研究,基于微生物组学及其中华-北美比较学研究基础持续进行免疫育苗研发;基于森林系统生态学的突破和进展,研究对松材线虫抵御和包容的森林生态系统营林技术;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设计,解析景观破碎允许阈值逆向而行,研究对松材线虫抵御-阻断-种群隔离-大尺度包容的景观安全格局;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持续开展松材线虫病全国尺度的监测预警研究,在“十四五”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发我国健康松林小班尺度的精准高风险预警,并集成高风险小班的保护技术体系;瞄定更加简易和低成本,研发第二代松材线虫野外快速精准检测技术与产品。同时,基于松材线虫与寄主松树的互作代谢及分子调控研究,研发野外快速精准早期诊断技术与产品;持续锚定绿色高效低成本,研发基于合成生物学的RNAi农药、基于微生物组学的盟菌农药、基于信号转导的免疫诱导农药(松树疫苗)和基于优良原药和高效剂型的化学农药以及天敌昆虫和天敌微生物介导松林健康的产品;研发立疫木和倒疫木安全可行的除治技术以及疫木高效安全利用的技术-监管一体化运行体系。与会专家认为,科技部即将结题验收的松材线虫病“揭榜挂帅”项目,在松材线虫病的基础研究、监测预警、野外快速诊断、联邦系列药剂、疫木处理以及天敌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面向未来,将进一步聚焦国家目标,遵循利用自然力和介导自然过程的科学理念,奉行基础理论与技术产品刚性关系的有效创新。提倡国内和国际的大协作,降低松材线虫病造成的损失,介导松材线虫的自然演化进程,加速其稳定平衡状态的尽早实现。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原标题:未来5—10年松材线虫病研究如何发展?——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分会召开讨论会形成共识
作者:陈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