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36氪
36氪(36Kr.com)是中国领先的科技新媒体,我们报道最新的互联网科技新闻以及最有潜力的互联网创业企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36氪

一位93年的内容审核员,和她背后的「内容工业流水线」

36氪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5-24 18:3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原来的公共内容生产者都被视为知识分子,他们不会像今天内容审核员那样,需要机械地盯着流水线上的巨量内容,找出问题,做出筛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于凌,36氪经授权发布。


读到文末,我们希望你能与我们共同研究这个话题。




文 | 于凌



她坐在我面前,眼圈发青,笑容里满是疲惫。

这个生于1993年的女生,每天上班的时间点是15点-24点,周末也鲜有休息时间。

回到家里,感觉自己像被掏空了一样。

她的工作是做内容审核,在国内一家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公司里。

“每天平均下来要看一千五六百篇文章,看得想吐。”她说。从她的描述中,让我感觉像是看到了一个刚从富士康工业流水线上走下来的年轻人——机械压抑的工作、无休无止的加班、看不到未来的迷茫……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深刻讲述了工业化对人性的压榨与摧残

每天上完班之后,她就呆在家里,看看剧,哪里都不想去。偶尔不上班的周末也是这样。

没有任何动力去做点什么别的。

所以她才想换工作,四处投简历,也投了刺猬公社。

她的本科院校非常知名,从这所大学新闻学院毕业的学生,遍布一线城市传媒圈,不乏做得非常出色的。 她毕业的时候,想留在北京,但不想去传统媒体,于是去了这家互联网公司——原以为工作内容既新颖又有朝气,没想到竟然是这样。

她自我宽慰道:“至少像这样的大公司,还是有很多东西可以学的。”

然而,虽然工作未满一年,她仍然下定决心要离开。“再呆下去我就废了,感觉自己就像个机器人。”

像个机器人,这不是很多工业流水线上下来的年轻人的共同感受吗?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内容成了一门大生意,且越来越工业流水线化——从内容的采集到整理到审核到分发,一环套一套,环环相扣。

随着内容产业的不断发展,对就业者的接收能力增强了。很多原来不需要那么多人的岗位,现在不断在扩充。一些原来从未有过的岗位,也被创造了出来。

而这些岗位,即使在强调人工智能的今天,也是机器所取代不了的,完全依赖人力的大量投入来实现。

在国内,微博、新浪、网易、腾讯、今日头条及各种通过UGC生产内容的互联网公司,都设置了类似岗位。

需要招聘内容审核的互联网公司很多

国外也不是没有。36氪曾转载一篇题为《为何技术这么发达,鉴黄还要靠人海战术?》的文章,文中称:

近日,Facebook的CEO马克·扎克伯格宣布公司将会新增3000名内容审核员,他们负责审核平台上的内容,包括最近网上有出现的谋杀、自杀和强奸等视频。因为色情、暴力、犯罪,这些不良内容多次在Facebook上出现,这让Facebook陷入争议。而此前,Facebook在全球已有4500名员工负责内容审核。

在这个时代,内容审核员就是一个不断膨胀的行业。随着相关部门对互联网社会化内容平台监管越来越重视,再加上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对互联网平台的伤害力惊人,现在各大社会化媒体平台都投入了很多人力做审核。尤其是像近两年快速兴起的网络直播行业,更是堆人无数。光映客直播就对外宣称建立了上千人的直播审核团队。

在互联网公司的新贵里工作,听上去很光鲜,但实际上看岗位,像内容审核岗,其工作性质和状态完全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 ,据楚天都市报对“斗鱼直播”的报道——

1992年出生的覃雅莉,两年前来到斗鱼,在1994年、1995年出生的后辈面前,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姐了。她的工位上,并排摆放着两台大显示器,上面共显示着40个网络直播间的画面。一两分钟看完全部的画面,覃雅莉便轻点鼠标,切换到另40个直播间监控画面。

500多名员工被安排7个班次,轮流上班,节假日也有人值守。晚上7点到12点是直播的高峰,全体员工都会在岗监控。内容审核员每天的工作状态基本是一样的——坐在椅子上,盯着屏幕,手握鼠标,发现问题立即截屏,交给负责违规处理的同事跟进。时间一长,难免眼睛发干,头晕又颈椎疼。而最让审核员们忧伤的是,明明很累但又缺少运动,长胖就成了最头疼的事。

国外的内容审核员也有类似的不适感, 36氪 上述文章写道:

国外也是如此——审核员的工作,会对个人生活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长期审查儿童色情作品后,他们会对接触孩子的人疑神疑鬼。观看太多色情图片甚至会影响他们的性生活和婚姻关系,他们已经对色情影像感觉到麻木。今年1月,微软在线安全团队的成员向微软提起诉讼。因为他们每天被迫观看大量恐怖、色情和凶杀图片及视频,因此患上了心理后遗症,“经常失眠、做恶梦,脑子里充满图片和视频内容。

可见不论中外,内容审核员都是不那么让人开心的工作。

这种工作,跟内容产业里原来的工作岗位比,肯定有着不小的差异。

在传统媒体时代,不仅有记者、编辑这些富有创造力和挑战性的工作岗位,即使是在排版的岗位上,也完全不用对付一个巨大的量,且也能呈现出自己的创意,而不会像内容审核员那样,每天只会机械地盯着流水线上的巨量内容,找出问题,做出筛选。

而且,像内容审核员这些工作,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受教育程度,稍作训练的年轻人,几乎都能承担起来。

不少公司会将内容审核交由外头公司承担,这些公司雇佣大量人力来做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的审核,审核员每天需要承担上百条甚至更多信息的审核工作。这些审核员领着3000到5000的月工资,大多生活在国内二、三线城市。路透社此前的一篇报道曾经将新浪微博的这项工作称为‘高压、无望的工作’——每人每小时至少要看3000条微博,不少人因为压力太大且看不到上升空间而离开。

即使有人离开,但近两年就业市场不景气,每年都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尤其在跟内容相关的领域,传统媒体在衰落,新媒体又没有完全定型,使得性价比高的工作岗位非常匮乏,很多年轻人没有什么选择,也只好去先从内容审核员的工作做起。

对于生存在这些工业流水线上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生存状态尚处于无法做出评判的阶段——他们涌动的青春到底是漫漫人生中有价值的历练,还是一种对青春的一种摧残,都没法作出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群体的数量还将进一步变大。

点击 “阅读原文” 进行参考阅读: 《为何技术这么发达,鉴黄还要靠人海战术?》,作者南七道。



看完这篇文章,一些读者这样说:

@爆破组张三

“能学到很多东西”在很多大公司里如同一幅自欺欺人的大饼。

@九枫

除了内容审核员之外,还有一个“网站编辑”,也是相当枯燥无味。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把其他网站的内容,换个标题,移植到自己网站上,无论哪个媒体单位都有。


@Lind

前些天刚看过一部纪录片,对其中流水线的镜头久久难忘,今天再看过这篇文章更是深有感触。流水线虽然把效率提高到一种新的层次,但它是以扼杀人性为前提,物化劳动者,将他们作为机械设备的一部分。

@哎生活得好拘束啊

可如果类似的工作完全可以由人工智能替代了,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有一大批人要失业或许不得不转行了?

@007

这只是予取予求罢了,不想沦为机器就要往上爬,爬不上去又不想沦为机器就只能啃老,经济的发展和受教育程度提高给了年轻人一种错觉,好像自己就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了,这才是年轻人最大的误区。


@xxl

好奇微信的审核员看到这篇时的心情。




而我们好奇的是,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无论是内容公司的审核员,还是直播网站的“鉴黄师”,抑或是媒体公司的“网站编辑”。


而且,这样 重复性强、无聊枯燥、进入门槛低、机器暂时取代不了 的工作在互联网公司就只有上面这几个职位吗?是不是还有很多相似的工作? 做着这样工作的年轻人的未来在哪儿?


如果你对上面几个话题感兴趣,希望你能 扫码 帮我们完成 下面这份问卷调查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房子,这代年轻人的残酷成人礼 | 36氪深度


长按识别图片 二维码▲ 订阅 「开氪」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