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河南的关于生育和养育之恩的争议事件。小艳是家里的第五个女儿,因家庭贫困被送给养父母抚养。她在养父母家长大,但亲生父母出现并寻求认亲。文章讨论了小艳是否应该原谅亲生父母的问题,分析了她的心理和处境,指出原谅与否是个人选择,强调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小艳的成长经历及困境
小艳在养父母家长大,经历了养母去世、养父重病等困境。她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感受到了寄人篱下的酸楚和痛苦。
关键观点2: 亲生父母的寻求认亲
亲生父母出现并寻求认亲,给小艳带来了情感上的冲击。他们给小艳留下了十万块钱,试图弥补过去的遗憾。
关键观点3: 小艳的决策和心路历程
小艳坚决拒绝认亲,她认为亲生父母没有在她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现在来认亲只是为了自己的心理安慰。她表示只认养父母为亲人,不会原谅亲生父母的过去。
关键观点4: 关于原谅的讨论
文章讨论了原谅与否的问题,指出原谅是个人选择。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不要劝别人原谅他的父母。有些伤害是一辈子无法愈合的,不记恨已经是最宽的宽容。
正文
最近发生在河南女生小艳身上的一件难事,再次激起了大众对这个问题的讨论。
她声泪俱下地痛斥着对方:你们知道这些年我是怎么过来的吗?
最后,小艳在地上给母亲磕了三个响头,以报怀胎十月之恩。
到底是多大仇多大怨,才能让一个人如此坚决地不要自己的亲生父母?
她的出生,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喜讯,反而为这个家庭增添了几分愁云。
为了让父母拼上一个儿子,她自然也延续了这样的命运。
于是,小艳出生三天后,就被送给他们的远方表亲,也就是小艳的养父母。
尽管家里的日子过得清苦,但他们毫不吝啬地给了小艳全部的爱。
但是到了小艳身上只有无尽的温柔和宠溺,鲜少对她说一句重话。
为了她,笨手笨脚的父亲特意去学了扎辫子,只希望她和别的姑娘一样,漂亮明媚的长大。
他偷偷从病房溜出去,用自己救命的钱,给小艳买了一对银手镯。
小艳再次陷入了孤苦无依的困境,只能在奶奶和姑姑家辗转。
村里人感慨这个孩子命苦,一些风言风语传到了她的耳中。
寄人篱下的酸楚,颠沛流离的心酸,对命运不公的埋怨,让她心里的痛苦如泰山压顶。
虽然已经成家,但是家里的三个孩子,让姐姐已经不堪重负。
即便如此,她还是拼尽全力地去供养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
为了小艳每月300块的生活费,姐夫每天都去工地上扛钢筋赚钱。
高中三年,她没吃过一顿饱饭,几乎都是
馒头就咸菜凑合着一顿,饿就逼自己忍着。
虽说不上大富大贵,但情况也不错,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他们装成买羊的客户,走的时候给小艳悄悄丢下了10万块钱。
哪怕送来了这10万块钱,刚好能解她生意上的燃眉之急,但小艳还是坚决要把钱退了回去。
见面那天,小艳一忍再忍,还是没控制住夺眶而出的眼泪。
现在你们老了,你们想弥补当年的遗憾了,想让所有孩子都围到你们身边了,你们来认我了?
你们这样做,还是为你们自己啊。你们是想让自己心里舒坦啊,是想让自己没有遗憾啊。”
然而,随着这个事件在网络上发掘之后,一些不明事理就劝别人大度的“白莲花”,又出来作妖了。
有人说:无论如何,他们给了你生命,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
有人劝她原谅:原谅父母,不也是放过自己吗?有些事,过去就过去了。
我要原谅你,但我说服不了自己,我得对之前的自己有个交代。
亲生父母不可能不知道小艳9岁时,养父母去世的消息。
明知道小艳没有家了,却没有和她相认,没有想着拉她一把。
那个时候,他们是真不知情,还是怕给自己带回去一个累赘呢?
小艳说,
这辈子只认养父母一个爹妈,只认姐姐一个亲人。
如果小艳就这样轻易原谅了亲生父母,那么姐姐这几十年的付出,自己前半生吃的所有苦,难道不像一个笑话吗?
真实的情况就是,所谓的血脉,在几十年的养育之恩面前,简直是不堪一击,不值一提。
有人说,亲生父母给了10万块钱,说明他们真的意识到错了,真心想要弥补。
认亲的时候,他们甚至连小艳是第几个孩子都记不清了。
这10万块钱与其说是弥补,不如说是他们自己图一个心理安慰。
好像给了钱,前尘过往就能一笔勾销,他们就从没有苛待过这个女儿。
这10万块钱,他们就是想赎回自己前半生过错,买断女儿所有的恨。
要不要在他们生病的时候去服侍,在死亡的时候披麻戴孝?
自己的养父母还没有养老送终,给他们养老送终?又凭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