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华网
新闻有深度 思想有温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急!救这头大象” ·  昨天  
人民日报  ·  我们收集了关于时光的400个故事 ·  昨天  
新华社  ·  夜读|内核越稳,人生越顺 ·  3 天前  
新华社  ·  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出炉 ·  4 天前  
央视新闻  ·  主播说联播 |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华网

京东12G数据疑遭泄露 你的密码有几年没改过了?

新华网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12 18:07

正文

近日,有媒体爆料,一个12G的数据包开始在黑市上流通,数据包涵盖用户名、密码、邮箱、QQ号、电话密码、身份证等,数据多达上千万条。相关消息表明,该数据包来自京东。

京东集团在11日凌晨发表声明,称该数据源于2013年Struts2的安全漏洞,已经完成修复。京东在声明中表示,在Struts2的安全问题发生后,迅速完成了系统修复,同时针对可能存在信息安全风险的用户进行了安全升级提示,当时受此影响的绝大部分用户都对自己的账号进行了安全升级。

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重点是,尽管京东声称已经迅速完成了系统修复,但京东也表示——

“确实仍有极少部分用户并未及时升级账号安全,依然存在一定风险。”

从京东泄露的事件看,并不能排除还有其他平台数据库依然流传于黑市中

今年,人民日报发文称,有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而有82.3%的网民亲身感受到了个人信息泄露给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

这些数据泄露会有哪些危害?

黑客拿到这些数据,可进行撞库操作。业内人士称,所谓“撞库”,是一个黑产的专业术语。

 

黑客会通过已泄露的用户名、密码尝试批量登录其它网站,获取数据。对于习惯在多个网站上使用同一个用户名和密码的用户来说,安全隐患极大。伤害值最高最直接的,就是撞进一些金融账户,直接将资金转走。 

电商平台成信息泄漏“重灾区”

事实上,这已不是京东第一次被曝数据外泄。

2015年,京东就被曝出大量用户隐私信息泄露,多名用户被骗走金钱,总共损失数百万。

直到一年后,京东才公布调查结果,称是因为出现“内鬼”。

所谓的“内鬼”,是3位物流人员,通过物流流程,掌握了用户姓名、电话、地址、何时下单、所购货物等信息,总数据达到9313条。

而电商平台,一直是数据泄漏的重灾区之一。

2014年,是电商平台安全风险集中爆发的一年。


支付宝

2014年年初,支付宝被爆20G用户资料泄漏。

后经调查,此次泄漏是“内部作案”:支付宝前技术员工李明,利用职务之便,多次在公司后台下载用户资料。


当当网

3月,当当网113位用户账户余额被盗用。黑客先是盗取用户登录信息,然后修改用户绑定手机、邮箱地址等信息,最后购买电子产品等贵重商品。当当网在舆论重压下,宣布给予用户补偿。


携程

同月,乌云漏洞平台曝光携程系统存技术漏洞,可导致用户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卡类别、银行卡卡号和银行卡用于支付的6位Bin码等重要信息泄露。而携程随后发布声明表示,确认共93人账户存安全风险,已通知相关用户更换信用卡。


12306

年底,中国铁路购票网站12306的6个子网站存在高危漏洞,致数十万条用户数据外泄,包括用户账号、明文密码、身份证、邮箱等敏感信息在内的数据被贩售。12306宣布悬赏、号召网友查找漏洞。

你的数据泄露主要通过哪些渠道?

快递

比如,消费者在收到快递后,快递上的个人用户信息依旧存在,但是上面却包含个人姓名、地址、电话等极其重要的信息。


电脑、手机

随着电脑和手机的使用,人们在手机上会遭遇病毒、木马和恶意软件等,它们会隐藏在手机上,窃取你的关键信息。这种数据泄露,可称之为“直接泄漏”。


第三方平台

还有一种是“间接泄漏”,比如掌握大量用户数据的平台或企业,它们遭遇黑客攻击,从而导致用户数据被窃取。

如何保护好我们的密码?

如果你确定自己不在这次泄露信息之中,也千万不要大意,因为,你以为安全的未必就是安全的。关于使用的密码,有几点建议:


长,长总归是好的,你输入有点费劲,别人破解也比较费劲;


复杂,123456789abcdefg虽然很长,但是不复杂!基础建议:大小写字母+数字=16位密码。升级版:大小写字母+数字+标点符号。


多,千万别所有账号都用一个密码。

如何才能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呢?请谨记以下6点:

1

谨防钓鱼网站

通过网络购买商品时,要仔细查看登录的网站域名是否正确,谨慎点击商家从即时通讯工具上发送的支付链接;谨慎对待手机上收到的中奖、积分兑换等信息,切勿轻易点击短信中附带的不明网址,否则极易误入钓鱼网站,更不要在陌生网站随意填写个人资料,造成个人隐私泄露

2

慎连免费WiFi

目前,因免费WiFi而引发的网银账号被盗、个人信息泄露等案件呈逐年上涨趋势。国内80%的WiFi能在15分钟内被轻易破解,平均每天有约3.06%的WiFi会遭遇DNS劫持攻击,4.97%的WiFi会遭遇ARP攻击。


黑客甚至只需凭借一些简单设备,就可盗取WiFi上任何用户名和密码。所以,大家“蹭网”需谨慎在公共场合使用免费WiFi时,不要登录没有密码的WiFi,尽量不要在公共WiFi下网购或登录网银、第三方支付平台,防止重要账号、密码泄露。

3

不在社交平台中随意透露个人信息

在社交平台中,很多人都喜欢晒自己的生活日常。例如,有的家长喜欢在朋友圈晒孩子的照片,甚至会不小心泄露了孩子的姓名、学校等,有的人喜欢在朋友圈晒火车票、登机牌却忘了将姓名、身份证号等进行马赛克处理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


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状态时一定要小心,不晒包含个人隐私信息的照片,可以通过设置分组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微博、QQ空间、贴吧等公开的社交平台上要尽可能避免透露或标注真实身份信息

4

慎重参加网络调查、抽奖活动

网络上经常会碰到各种问卷调查、购物抽奖或申请免费试用等活动,这些活动一般都会要求网民填写详细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大家在参与此类活动前,要选择信誉可靠的网站不要贸然填写个人资料从而导致信息泄露。

5

妥善处理快递单、车票等

现在,收发快递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日常,但有不少人收到快递后,就将快递单据随手扔进了垃圾桶。而快递上一般都记录着姓名、住址和联系方式等,随手丢弃后在不经意间就可能泄露了自己的个人信息。


除了快递单外,机票、车票上也印有购票者的姓名、身份证号等。甚至常人容易忽略的购物小票上也包含了部分姓名、银行卡号、消费记录等信息,随手扔掉可能会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对于这些已经废弃的包含个人信息的资料,一定要妥善处理。

6

及时清除旧手机的数据信息

在处置不用的旧手机时,很多用户仅仅只是将手机恢复了出场设置,或者只是采取了简单的删除资料的方式。但这些被删除的信息完全可以通过数据恢复工具还原,使旧手机上个人信息存在泄露的隐患。甚至有不法分子专门从事此行业,将二手手机里的信息恢复出来,然后进行打包出售。


转手旧手机前,一定要确保个人信息被完全清除。如果有存储卡,也要记得取出。若是iOS系统,可进入“设置”—“还原” 选择“抹掉所有内容和设置”就能清除个人信息。而安卓手机可将手机格式化,再用视频、垃圾文件等无效信息将手机的存储空间填满,然后再删除。因为数据恢复软件只能读取覆盖在最上层的信息,如此反复几次后,个人数据便彻底无法进行恢复了


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经与互联网密不可分,网民必须要养成良好的互联网使用习惯,从自身源头减轻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避免掉入网络陷阱。


来源:文字综合自新华社、凤凰财经、重庆日报微信等

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