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毒药
独到的眼光,独家的访谈,独特的调性,毒辣的评点——毒药聚焦圈内重大、突发、热点事件,深挖业界资深、知名、当红人物,推荐精彩影视剧集,强调网感、深度、专业和趣味,着力树立影视报道新标杆,致力成为中国影视行业第一媒体。帐号主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桃桃淘电影  ·  他们重聚了! ·  2 天前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微视频 | ... ·  2 天前  
桃桃淘电影  ·  陈冲,经典之美|赏色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毒药

剜眼割头分尸切鸟,拉完这片整个人都不好了,不建议看丨毒药推荐

毒药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5-25 14:08

正文


最近两天,毒药君看了一部电影。


它很重口:挖眼剥皮,剖腹剁手、割头分尸,各种虐杀手段应有尽有。


但它的出现,绝不是为了满足看客们的猎奇心。它告诉我们一个快要听烂了的:和平才应该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这部电影就是当下很热门的——


《沃伦》

Wołyń


豆瓣评分高达8.3。



《沃伦》明明是一部历史、战争题材的影片,却比任何一部恐怖片都恐怖。



沃伦,位于乌克兰西北部。西邻波兰,北接白俄罗斯。这里有波兰人、乌克兰人,也有犹太人。


影片的女主就生活在此。


女主是个波兰姑娘,她爱着一个乌克兰小伙。



故事开始于姐姐的婚礼。


我们的女主在婚礼上满心欢喜,梦想着不久的将来能和姐姐一样,嫁给心上之人。哪怕对方是乌克兰人。



她知道,姐姐走到婚姻殿堂其实很不容易。


二战前的沃伦属于波兰,依旧保留着农奴制庄园经济的残余。


这时的沃伦,波兰人属于贵族阶层,乌克兰人是农奴阶层,备受歧视。



乌克兰人连买酒都需要许可证。


▲女主姐夫有钱也买不到酒,因为他是乌克兰人


波兰宪兵会随意凌辱乌克兰姑娘。



波兰人想要乌克兰人信奉他们的天主教。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姐姐嫁给乌克兰人明显有冲破世俗藩篱的意味。



婚礼的气氛总能感染到场的每一个人,女主也在这种弥漫着幸福味道的空气下,与心上人走到河畔,主动宽衣解带,把自己交给了心仪已久的乌克兰小伙。



缠绵过后,女主让乌克兰小伙发誓,永远爱她。



在听到小伙向上帝许下承诺后,女主欣喜地跑回家,准备告诉父母自己爱上了乌克兰小伙。



但她不知道,自己已经被父亲用11亩地和一些牲畜为条件,“卖”给了一个丧妻不久的有钱老男人。



女主无力反抗,在送走姐姐不久后便嫁给了老男人。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闪击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这场战争只用了27天,波兰成为德国和苏联的盘中餐。



波兰垮掉,乌克兰人傍上苏联这棵大树,被波兰人歧视多年的乌克兰人雄起了,贫下中农终于可以往地主老爷们脸上吐痰了。



沃伦被苏联掌控,共产主义光芒照四方。


教育方面,宗教信仰被视为迷信。



经济方面,分田地打土豪运动开始。



女主的丈夫,那个老男人,被视为富农。



因此,女主一家遭受灭顶之灾。


老男人被没收财产,一家人被流放。就在即将发车时,乌克兰小伙用伏特加贿赂士兵,成功救出女主。



其实,河畔与小伙缠绵的一夜,让女主怀上了他的骨肉。本以为女主终于可以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乌克兰小伙还是因为救女主被乌克兰军人发现,一枪毙命。



两年过去,女主在乌克兰小伙家,成了单亲妈妈。



1941年,孩子还没长大,德国纳粹又来接(qin)(lue)沃伦。



纳粹和共产主义不同,他们不反对宗教,不搞公社化运动。


但是,他们喜欢杀犹太人。绞刑杀,



爆头杀,



女主还被威胁,如果包庇犹太人,就会遭到牵连杀。



总而言之,纳粹就是屠杀犹太人的狂魔。


很多经典的影视作品就反映了这段史实。


《钢琴家》中,男主史标曼因为犹太人身份被追杀。


▲布洛迪凭借《钢琴家》的精湛表演,斩获奥斯卡影帝


《美丽人生》中,男主圭多因为犹太人被枪杀。


▲布尼尼自导自演《美丽人生》拿到了奥斯卡影帝,并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辛德勒的名单》中,富商辛德勒为了拯救被屠杀的犹太人倾家荡产。


▲这部影片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


在这些丧心病狂的大屠杀中,固然有一些微弱的光芒告诉我们,在野蛮的屠宰场上,依旧人性尚存。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更多的犹太人像《沃伦》中展现的那样,毫无尊严地死掉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纳粹这个被称为第三帝国的极权组织终将走向覆灭。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法西斯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


德国纳粹离开后,乌克兰独立,开启新篇章,民族主义抬头。


所以,主教开始在教堂宣扬仇恨(主教,某两个教会的高级圣职人员,由教宗任命,或者自选,详细解释请百度自查)


▲此时,有多少人想到,教堂的职责是宣扬爱与救赎


他们不答应波兰人的求和,并且将来谈判的波兰密使,用马分尸。



乌克兰人开启复仇模式,誓将境内所有的波兰人杀得一干二净。


▲主教宣称:我们需要血流成河,用波兰人的血,因为乌克兰必须变得纯粹,一个杯中要有一样的水!


身为波兰人的女主一边逃命,一边看人类如何自相残杀,将人间炼成地狱——


有人被剁脚;



有人被挖眼;



有人被剥皮;



有人被剖腹;



有人被割头……



无论老女老少,还是伤弱病残,只要是波兰人,格杀勿论。


电影中的屠杀并非子虚乌有,而是血淋淋的史实:


炮制这场大屠杀的罪魁祸首是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领袖斯捷潘·班德拉。


为了乌克兰的独立,班德拉作为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帮凶,同时借助纳粹的力量,屠杀大量波兰人。据统计,在班德拉的鼓励下,被杀掉的波兰人将近10万人。


讽刺的是,2001年,这个手染成千上万人鲜血的刽子手被乌克兰前总统尤先科(当时是乌克兰总理)追封为“民族英雄”。


女主带着孩子逃跑时,见证了这一场场惨绝人寰的死亡。


口渴找个桶打水喝,桶里的碎尸让她崩溃。



她回久违的家乡,却发现这里早已一片狼藉。



终于找到同乡亲戚,他们告诉女主,去找她嫁给乌克兰人的姐姐投生。



经历另一番波折后,姐妹俩终于相见。


这些年,她们经历太多生离死别,没想到彼此都还活着。姐妹俩相顾无言。



姐姐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处处暗藏杀机。


姐夫的哥哥因为姐姐是波兰人,想要举报揭发。



姐夫听到亲哥哥的建议,明白形势严峻。但乌克兰人对于包庇波兰人的惩罚可怕到令人发指。


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他杀掉哥哥。


▲那一刻,女主应该想到自己也有个乌克兰小伙,为自己的命都丢了


但这对恩爱的夫妻还是没有逃过乌克兰人的民族仇恨。最终,姐姐被砍头,姐夫被枪杀。


女主被迫重新走上了逃亡之路。


夜晚,她在丛林中休息,没有注意到出没在周围的狼群。



这一夜,成了女主人生中的最后时光。


影片到此,分别展示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女主和孩子静静地走过一座桥。



第二个场景,女主已经死去的心上人,开着马车来接她。



影片里所有主角惨死,这显然和那些用残酷战争,为罕见而美好的人性抒情的电影不一样《辛德勒的名单》们


《沃伦》的另外一个名字,叫《仇恨》。



而刚开始的几句话更引人深思——



影片充满讽刺意味。


非常巧妙地通过影片前后细节展现,用文学对比手法前后呼应对比,反衬了大时代背景下屠杀的血腥残暴。


比如,姐姐在结婚时,将头放在上被砍掉辫子,象征她已为人妇。



后来,姐姐被人拖到门口,把头放在门槛上,这次却被剁掉了头。



婚礼上,波兰人有互相抛递燃烧的稻草的游戏。



后来,乌克兰人也玩起了这个游戏,不过这次,在点燃稻草前,他们把波兰的小孩裹在里面。



这些细节前后呼应,无疑增加了观者对战争和民族主义强烈的厌恶感。



影片在波兰公映后反响热烈,并且荣获波兰格丁尼亚电影节最佳影片、导演、剪辑等八项大奖。


导演是沃吉西奇·斯玛佐斯基。在拍摄《沃伦》之前,他是各大电影节的老面孔了。



维基百科是这样描述沃伦大屠杀的:


瓦莱尼亚与东加利西亚波兰人大屠杀是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革命派)的军事组织——乌克兰起义军在纳粹占领下的瓦莱尼亚发动的种族清洗行动,始于一九四三年三月并于一九四四年末结束。尽管命令杀害的是壮年波兰男子,但是主要的受害者为波兰族妇孺。大屠杀导致瓦莱尼亚四至六万波兰人死亡,而在东加利西亚这个数字大约是两万五千至四万。


死亡的数字触目惊心。


看到一场场虐杀,让我们很容易怀疑人生,为什么人那么容易受操纵,拿起屠刀去杀人?


上世纪60年代,德国纳粹头号杀人机器阿道夫·艾希曼接受审判。但至死,这个沾染几百万犹太人鲜血的刽子手丝毫不认为自己杀人是罪恶。


▲艾希曼一再强调“自己是齿轮系统中的一环,只是起了传动的作用罢了”


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发现没有头脑也可以作恶,由此提出20世纪哲学史上最知名的哲学发现——平庸的恶。


所谓平庸的恶是一种对自己思想的消除,对下达命令的无条件服从,对个人判断权利放弃的恶。



在影片中,我们就能看到有乌克兰人被仇恨煽动,失去独自的思考能力,将屠刀砍向波兰人。



对于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的我们,自然不应忘记那段罄竹难书的历史。


但切记,不要宣扬仇恨。


让人间变为炼狱的,往往是人类本身。





用文字触摸灵魂

毒药读书


每天推荐三本好书

白天看励志,晚上看窝心

有喂饱精神的鸡汤

更有涨姿势的干货


这个刚刚出生的宝宝

需要每一个你温柔地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