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东消委会
广东消费者委员会是依法成立的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组织。自1988年成立以来依法开展对商品和服务的社会监督,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指导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为广东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广东消委会

零食配料表惊现福寿螺!网友炸锅:到底能不能吃?

广东消委会  · 公众号  ·  · 2025-03-03 17:0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2月26日

市民发现一款零食配料表

里含有福寿螺肉

担心产品食用安全

引发网友热议


0b48dabd11d9191471d47f629050b52.jpg

图源:百姓消息微博视频


网传包装袋显示, 这款零食名为“鲍菇螺肉”,配料表的第一位配料为福寿螺肉。 产品的生产商为湖南省龙腾食品有限公司,产地为湖南省湘潭市。


27日,厂商回应称, 螺肉品种确实是福寿螺,该产品经过高温杀菌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作为合法企业,产品都要送检,检测报告都是合格的,有食品安全保障。


当地食药监局工作人员表示, 若厂商有生产许可,商标齐全并且明确标注原料福寿螺,商品就是合法的。


相关话题火速登上了热搜榜


图片


有网友表示好奇


7d12736412113ea0be265b4a07f8e73.jpg

59b043abae3147d604632ce30a28b66.jpg


也有热心网友给出科普


ace8d8ef0f524eceeddb7f8c1ab53f0.jpg


还有不少网友提出建议


5628de418ca5a8b437c8b05c55c1592.jpg

941fd57880d1aff838e57d7ab87949d.jpg


那么,被制成零食的福寿螺可以放心食用吗?


2月28日,某省会城市疾控中心寄生虫防治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福寿螺体内含有较多寄生虫,尤其是广州管圆线虫,其虫卵比成虫更难以杀灭,人食用后可能会感染而致广州管圆线虫病。福寿螺被制成零食的过程中, 消毒环节需要满足较高要求。 假如零食是在缺乏监管的“小作坊”里生产的,一旦出现疏漏,就可能残留有未灭活的寄生虫或虫卵。


福寿螺是寄生虫“重灾区”


福寿螺别名大瓶螺、苹果螺

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

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食用螺引入我国

因口感不佳、携带寄生虫、

市场接受度低等原因

福寿螺被养殖户弃养

福寿螺食性杂、个体大

繁殖力强、生长发育快

严重危害农作物生长

成为我国重大危险性农业外来入侵生物之一


7771e3e08883375e2ab8529b7c15447.jpg

图源:中国疾控中心


福寿螺喜欢栖息在

土壤肥沃、水生植物丰盛的河沟或水田

为雌雄异体

在岸边的墙上或水生植物上产卵

卵的颜色呈鲜红色

具有一定毒性


182f4cc7ed01eaefb0614adfc97b421.jpg

图为福寿螺卵


福寿螺可能存在

寄生虫、重金属、新污染物等潜在风险

一只福寿螺中可能带有

多达3000-6000条寄生虫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广州管圆线虫


若福寿螺体内的寄生虫没有被完全杀死

食用后会引起 广州管圆线虫病

主要症状为:

头痛、肌肉痛、皮肤痛觉过敏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颅内压升高

幼虫寄生在人体中枢神经系统

会导致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



77c67cc51d3bfa9144e0b5723e780b9.jpg

图源:闵行疾控


六步识别田螺和福寿螺


田螺和福寿螺看似“近亲”

实则暗藏玄机

那么该如何分辨田螺和福寿螺呢?


6c4cfc5194996fa29fbef6c4b826694.jpg

图源:闵行疾控


1.比大小

成年福寿螺个头比田螺大。


2.看颜色

福寿螺外壳呈黄褐色或浅棕色,而田螺外壳呈青褐色或棕色。


3.看锥尾

福寿螺锥尾平而短促,田螺则长而尖。


4.看螺盖

福寿螺螺盖扁,田螺较圆。


5.看螺肉

福寿螺螺肉颜色多为黄白色,田螺肉多为青褐色。


6.看卵

福寿螺卵颜色呈鲜红色,田螺卵为透明色。


吃螺须遵守全熟铁律


中国疾控中心提醒

居家或旅行中

切勿生食或半生食福寿螺

接触福寿螺后勤洗手保持清洁

拒绝病从口入


加工过程中

不管是本地螺蛳还是入侵的福寿螺

高温烹制加热7分钟以上

可杀死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


1c09fb710a6022a3c744509d801013e.jpg

图源:人民日报


如果在食用螺肉或接触福寿螺后

出现头痛、发热、呕吐、颈部僵硬等

脑膜炎症状

请及时赴当地医疗疾控机构就诊

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

通过抗寄生虫药物治疗

可以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并逐渐康复




END

来源 |新京报、红星新闻、百姓关注、中国疾控中心、闵行疾控、网友评论、南方日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