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逃港》
作者:陈秉安
出版:广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改革开放的催生针
档案解密:真实再现百万中国人大逃港的历史
新中国建立六十多年来,发生了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超常地影响着中国现实的选择和未来的走向。但有一些历史被忽略、淡忘,甚至遭到粉饰和歪曲,这是史家的无奈和悲哀。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始,发生在深圳河边历时30年的百万人“大逃港”事件,无疑在中国当代史中应有悲壮而重要的一席。
这是因为:
一、这是冷战时期时间长、规模大的众体性逃亡事件之一,堪与柏林墙、三八线逃北者并称为上个世纪冷战时期世界上三大众体性逃亡事件,其历史价值和反思价值极大。
比起东欧的柏林墙(成功越墙5043人,被捕3221人,死亡239人,受伤260人)、朝鲜的三八线,
发生在深圳河上的前后历时30年的百万人“大逃港”,时间更长、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情状更惨烈,对于中国改革者的冲击和教育也更强烈、更深刻!
二、该事件产生的巨大民意冲击力,直接或间接地撬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条门缝,
使执政者更明白了人民的诉求和自己的职责,就是要尽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或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三、中国改革开放的起始和今天取得的成功,并不是上面把所有的框架都谋划好了再按部就班实施的,而是底层的广大人民群众为了生存不断地闯和试,“杀出了一条血路”,“逼”得当政者承认该做法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并制定政策予以支持,从而形成覆盖城乡、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
“大逃港”事件,就起到了这种推动历史转折和前进的作用。如果说,安徽凤阳小岗村,因村民自发搞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当年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为中国经济改革首先摸索了出路和尝到了甜头;那么,“大逃港”就为中国的对外开放积聚了巨大的呼唤力量甚至是发出了不屈的先声。
本书的创作时间达20年之久,是有它特殊的原因的。
最困难的是人物的采访和史料的获得。
身为作家和记者的陈秉安,却始终持有这份敏感和责任,积20余年精力收集有关历史事件的资料,潜心采访有关历史人物,苦心孤诣地“真实再现大逃港的历史,找寻推动改革开放的直接动因”。以煌煌大作《大逃港》,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立下了一块供后人追怀和深思的墓碑。
而即使能够得到写作材料,采访到历史见证人,甚至能够成书,在这批历史档案公开之前,也是不可能公开出版的。但所有的历史,包括那些尘封着的档案总有一天会解密。感谢上帝:历史,不该沉于河底!
《大逃港》给记录中国当代历史尤其是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人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给那些葬身在大海高山间的穷困的偷渡者和他们的亲人带来慰藉!
深圳河边地下有知的魂灵,现在,你们可以安息了!
详情购买
请识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