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新课程改革,网上都在讨论教材的「防自学设计」。
可我看来看去,就事论事的并不多,倒有很多人借机拉踩中国教育,说欧美国家的教材多么多么好。
平心而论,国外的大学教材
(只谈自然科学)
确实写得很好,因为默认你啥都不知道,从最基础的东西开始,一步步给你掰扯清楚,所以比国内的大学教材厚很多,当然也贵很多。
我在德国某知名研究所做博后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曾经也在这里呆过的中国师兄。
师兄在德国生活了将近20年,大女儿在文理中学
(德国最好的一档中学)
读十年级,相当于国内的高一。
有一天,师兄在当地的华人群里问,有谁想给孩子补习的吗?他组织了研究所以及周边大学的几位教授,准备在周末给中学生补习物理和化学。
师兄听了这话,开始跟我大倒苦水,说你是不知道,我们这个州
(北威州)
的基础教育有多差,尤其理科教育更是拉垮。噢对了,你要是有时间的话,过来补习班当助教呗?
原来跟国内每个学生发一套课本不一样,
德国的课本是循环使用的
,每一届学生拿到课本,在扉页写下自己的名字,学完了之后归还给学校,继续给下一届学生用。
课本是学校的资产,学生不允许在课本上做任何笔记,上完课也都放在学校不带回家
。
不过,师兄说他曾经在德国中学教过两年物理和化学,所以手头有一套以前的课本,可以带来给我看看。
化学课本给我的第一印象是,
与其说是一本教科书,不如说是一本科普书
。
翻开第一章介绍,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从星辰到生命,宇宙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科普书最大的特点,就是
好玩有趣又吸引人
,能让对抽象理论毫无兴趣的人也想看看。
但为了保持吸引力,注定
不会深入系统地讲解专业知识
,因为太多专业内容反而就不那么有趣了。
不过这本教科书里,
既有科学故事和科研人物,也有理论原理和公式推导,一些知识点还很有深度
,比如原子轨道理论:
这部分内容2019年才进入国内的高中化学教材,之前只在大学化学教材里有,而且是能让化学专业本科生瑟瑟发抖的东西。
书翻完了,我不解地问师兄,这课本不编得挺好的吗?
兼顾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深入浅出讲得明明白白
!
师兄叹了口气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教材编得好,老师教得烂
!
欧美很喜欢搞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那一套,
老师在课堂上起个头,只进行初步的讨论,其余东西让学生课后通过阅读和练习自己去搞明白
。
但是,学生课后真的会花时间钻研科学问题吗?不不不,
他们课上看个热闹就结束了,课后只会愉快地刷TikToK
。
而且化学课每两周才一节,这么大一本书根本讲不完,甚至讲不了多少东西。
课本又不带回家,一个学年过去,无论学生还是家长,都不知道学了些啥。
结果就是,
拿着王炸却打成了烂牌,难怪师兄要给孩子开小灶
。
而开小灶的时候,师兄他们当然不会花大量时间去探究、讨论、推导,只会讲定义、定理、定律这些硬核的东西。
这么一来,
教材里硬拗出的趣味性,到头来还是搞了个寂寞
。
而国内被诟病「防自学」的新版教材,其实是借鉴了欧美教材的编写思路。
旧版教材,
是直接告诉你结论,然后带着这个结论去做题
。
缺点是
没有吸引力和启发性
,剥夺了学生自主分析思考的空间。
新版教材,
是给你现象和问题,让你自己想想是怎么回事
。
优点是
充满吸引力和启发性
,给予了学生自主分析思考的空间;
缺点是
知识点被严重稀释
,甚至隐藏在课后阅读、注释框、习题这些边边角角,让初学者很难梳理出核心的知识脉络,这就是所谓的「防自学」。
新版教材的想法是好的,
想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自己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而不是直接给你答案
,以此培养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像拿一节甘蔗让你自己啃,而不是直接给你榨好的甘蔗汁
。
但问题是,这些科学家都有天才的头脑,经过长期的努力才取得突破。而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逻辑能力还不够,很难理解从现象到结论的科研过程
。
我觉得更好的做法是,
基础部分灌输给学生就可以,进阶部分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就像直接给孩子喝甘蔗汁,等牙长齐了再自己啃甘蔗
。
想想也挺尴尬的,新教材增强了趣味性,本意是为了吸引更多人来学这些知识。
但矛盾的是,
绝大多数普通人对这些知识根本就不感兴趣;而对真正感兴趣的人来说,趣味性反而是最不重要的
。
至于欧美比如德国的中学教材,看似兼容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实操起来效果并不好,指望中学生搞探究性学习还是不现实。
或许,
教科书和科普书就该是两个体系,各自发挥各自的功能就好,没有必要非得糅合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