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之衡
神秘主义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基金报  ·  抖音副总裁回应“雷军、余承东车内直播被封” ·  4 天前  
宇宙解码  ·  人类文明或许正在走向自己的“过滤器” ·  5 天前  
中国基金报  ·  刚刚,利好来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之衡

心读《老子》|23.希言,自然

之衡  · 简书  ·  · 2019-01-17 19:23

正文

【原文】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

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信不足焉,又不信焉。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大义】

        人与其他物种之间有一个最为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我们有极为丰富的语言。语言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语言本身却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用来传递爱,也可以用来制造分离。它可以用来承载真理,也可以用来歪曲事实。它可以用来启迪智慧,也可以用来愚弄世人。

        对于一个真正的圣人来说,他们往往能够对语言加以扬弃,什么都不说,但却什么都已经说了,这才是合于道体的表现。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天的特点便是无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即使是再狂烈的风,也不可能连续地吹上一个早晨。即使是再急骤的雨,也不可能连续地下一整天。就连天地,都不能使风雨持久,又何况是我们这些渺如尘埃的凡人呢?

        一个求道的人,就要懂得与道同行,懂得遵从道法自然的准则。

        有“德”之人,便是有“得”之人。得什么?自然是得道。得到了“道”的人,我们便称其为有“德”。所以,德者,得也。一个人认同了有德之人,道也会认同他,一个人认同了无德之人,道也会失去他。


【心读】

1.

        这一章,老子所强调的主题是希言,也就是少说话。这个命题得以成立的依据仍然是“道法自然”。他的逻辑是这样的:人不可能胜过天。天地都不能使风雨持久,那么,统治者也就不可能让自己的言论产生持续的效果。

        老子之所以提倡希言,甚至是不言,就是因为他把语言定义为人为之事。凡是人为的便是“伪”,便是“自然”的反面。


2.

        老子提倡希言,是有其深刻含义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希言理解为沉默寡言。一个人不会说话,那是语言表达能力有问题。一个人擅长说话,却选择少说,甚至不说,那才是智慧。

        我想,孔子、老子、庄子这些人都是极其善于表达的人。但是,他们都提倡少说。孔子就特别不喜欢那些巧言善辩的人,他称这些人为“佞”。孔子甚至说:“仁者,其言也讱。”(《论语·颜渊篇》)讱的意思就是迟钝。

        如果我们从更深的角度来理解“希言”这两个字,那么就会有一些全新的收获。天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写过一本书叫《逻辑哲学论》,整本书写到最后,得到的结论居然是这样一句话,那就是“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为什么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论证了许久,最后竟然是以这样一句话来结尾?我想,这其中至少有一点值得我们思考:语言是有局限性的。

        有许多东西是不可说的,比如道家所说的“道”。再比如,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内心所升起来的那种美的享受,常常也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3.

        语言的重点绝不在它的表面,语言只是一种载体,真正的重点在于它背后的暗示性。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学到的永远只是知识,领悟到的才是“道”。

        所以,人除了要学会倾听,还要学会用心去洞察。洞察身边人的话语,我们就会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声音,感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无论这个声音是以怎样的方式向我们呈现。即使它带着愤怒、指责、悲伤、埋怨、痛恨、绝望,其背后也一定隐藏着感谢、关心、包容、忍耐、欣赏、爱以及慈悲。

2016.12.19-20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