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国庆快乐。
今天,小镇特地准备了这篇国庆特别篇,感谢这些战斗在责任最前线的前辈们和同侪们。肩负军令般的责任的他们,
是
七十年华诞真正的幕后英雄。
前几天,小镇一位中央机关的朋友选派到西南一省某贫困农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乍一到位,派驻村恶劣的生活条件给他迎面就是一拳——
嶙峋的地貌,贫瘠的水土,阴暗的房屋,留守老人们干瘪的容颜……虽然生于华北小县城的他也非富贵人家,可仍是对这里的贫困闭塞大吃一惊。
真实的山中贫困村可不像照片中那么美丽
但这位“Problem Solver”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到任不到一个月,想了很多办法,希望给这个村子带来一些变化。包括寻求政策帮扶、朋友圈求助、手把手教本村贫困生申请补助等等,可惜,结果并不太理想。
不过这位仁兄并未气馁,反而有点越挫越勇的味道。这不,人正开始尝试用快X和X音来推广本地的香菇了。
说起来,驻村确实不容易。但愿意过五关斩六将来选择这条道路的青年们,本就是真怀有真诚与热血的。
小镇跟驻村第一书记也很有缘分,认识的杰出者比如2016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的时圣宇,又比如两任全国人大代表的王玲娜。驻村第一书记这个群体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人,在艰苦的环境下,做出了着实卓越的成绩。
武汉大学毕业的时圣宇,曾任河南省虞城县稍岗镇韦店集村第一书记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个战斗的岗位,是一个伴随着血汗乃至牺牲的岗位,比如今年6月份刚刚牺牲的“扶贫书记”黄文秀,比如10年前就牺牲在小岗村第一书记任上的沈浩。
今天,就让小镇来聊一聊“第一书记”这个诞生于战争年代,在今天仍然充满战斗色彩的不朽的名号。
其实在历史上,“第一书记”是一个规格相当高的头衔。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初,各级地方党委都设有“第一书记”,是地方上统筹一切的一把手,
如万里、习仲勋等革命先辈都曾担任过省委第一书记。
改革开放初,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左一)在基层视察
省委第一书记跟现在的省委书记是一个概念,而当时的省委书记甚至不止一位,比如管工业的省委书记、管教育的省委书记等等。大体而言,当年的省委书记在地位上相当于现在的省委副书记。
这一点很好理解,仅仅从字面以为来看,“第一书记”“第二书记”多少有排座次的意味。这其实源自战争年代,细细品来,有一种前仆后继的味道,就像是“团长倒下,营长接上”“营长战死,连长指挥”直至战斗到最后一任。
这种第一、第二的明确安排,就是确定好突发意外的下一个继任者,充满战火与硝烟的意味。
“第一书记”始于解放战争时期,最早诞生于1948年,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华北局,刘少奇兼任第一书记,薄一波任第二书记。随后中央陆续在各个局设立第一书记,比如邓小平就在1948年担任了中原局第一书记。
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市工作部旧址
在解放初期,正是由战争年代向和平建设年代转变的重要时期,那个时候中国的行政区划分和军队密切相关。
当时,中央政府不直接管理各省,而是设立了六大行政区,由各大行政区对所辖省市实行党、政、军一体化管理,分别是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局,并且都任命了第一书记,首任第一书记各个战功赫赫。
以至于当时流传着“东北王”、“中南王”等等称号,当然这些称号具有时代特征,就不再细表,但是从这些称呼里也可以看出当时六大行政区一把手——第一书记的地位是如何。
注:内蒙古当时由中央直辖,不在六大行政区之内。
仔细梳理解放初期6大行政区第一书记,有几个特征:
1、 除刘少奇兼任华北局书记外,其他5大行政区第一书记都来自于战斗部队,既中国赫赫有名的四大野战军,其中来自东北的第四野战军独占两元,这也是因为四野是南下的主力军。在建国初期,南方很多省份,来自东北的军政领导特别多,大量军官就地转为地方政府官员。
刘少奇兼任华北局第一书记,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华北局驻地就在北京,作为京畿要地与其让任何一支出身野战军的高级将领担任,不如中央直领,这也是对各大野战军的平衡。
2、 各大行政区划分,与各大野战军作战区域高度重合。
3、 各局第一书记,除华北局外,均由各大野战军总司令或政治委员担任。
继六大局之后,各省也纷纷设立第一书记,最早设立省级第一书记的是上海。
1950年,在上海分别成立了华东局和上海市委,时任华东局第二书记兼上海市市长的陈毅,被任命为上海市委第一书记。
陈毅和毛泽东
除了上海,当时不少地方局的领导都会兼任所在地的省委第一书记,比如胡耀邦就担任过西北局第二书记兼陕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铸也担任过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
从1950年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的陈毅到1985年第二次担任新疆区委第一书记的王恩茂,35年中,除重庆和海南当时还不是省级行政区,台湾尚未回归,港澳以外其他29个省份先后有124人担任过省级党委第一书记这一职务。
注:重庆、海南当时尚不是省级行政区。
有几个有趣的统计:
王恩茂是任职时间最长的,并且是新疆区委第一任和最后一任第一书记,前后在省(区)第一书记岗位上工作34年,扣掉文革期间的靠边和调职,实际担任省级第一书记职务也长达25年。
与之相对,曾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卫恒任职最短,1965年6月任职,仅仅不到两年后的1967年1月30日就被迫害致死。
谭启龙则主政省份最多,先后主政浙江、山东、福建、青海、四川五省,并在浙江、山东、青海、四川担任省委第一书记。
谭启龙
各省设立第一书记的时间从1950年1月(上海)到1966年5月(新疆),跨度比较长,但是主要集中在1950年至1956年前后,也就是社会主义改造阶段陆续完成。
而取消第一书记,各省显得格外集中,从1982年12月(四川)到1985年10月(新疆),3年间就全部完成了。
各省设立第一书记制度跨度比较长,主要是建国开始十几年,各省情况不同,需要达到基本的条件,比如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或者民族环境得到比较好的完善等等之后,才逐步推行,也是以“第一书记”的名义,更加集中高效的推动建设。
省级党委第一书记的改称,却非常统一,这就要说到党的十二大了。
十二大
1982年9月,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最为核心的就是修改了《中国共产党章程》,首次完整的规定了党的领导原则,进一步强调了民主集中制,最为核心的就是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基于这一原则,党中央不再设主席,改为设总书记。
而各省也需要将原来的“第一书记”、“第二书记”这样层级鲜明的制度进行改革,同时简化省级党委的职务、大规模精简党委领导职数,也是为了更加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更加关键的是,是要严守党的章程,十二大章程明确规定,“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选举常委会和书记、副书记”,换言之,党的章程明确规定党的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就只能由书记、副书记和常委组成,过去多年沿袭的第一书记、第二书记、常务书记、书记、副书记、常委的格局,在党章中没有依据。
因此,无论从履行党章,还是精简职务,克服个人崇拜、精简领导职数等等原因,对第一书记改称都势在必行。
职务简化方面:将原来的第一书记、第二书记、常务书记、书记、副书记、常委等,改成我们现在熟悉的省委书记、副书记及常委三个职务。
领导职数精简方面:以第一个改革的四川为例,四川在名称改换前,谭启龙任第一书记,鲁大东任第二书记,杨汝岱任常务书记,许梦侠等9人任书记,四川省委共有12位书记;改换之后,杨汝岱任书记,只保留了3名副书记,精简了8位书记,也为后来副书记精简到1位打好基础。
于是,在党的十二大结束后,各省先后动作,在省级党委换届和调整时,各省根据本省情况,在保证平稳有序,完成了这一改革。
大多数省委原第一书记,在改换称呼后,没有继续担任省委书记。
只有如李锡明(北京)、项南(福建)等少数的6个省份的原第一书记,在改换称呼后继续担任省委书记。
在福建时期的习近平与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右)
1982年四川1省完成;1983年河南等10省完成;1984年北京等5省完成;1985年贵州等13省完成。
各地、县、乡镇党委乃至党支部,也陆续完成了第一书记称号的改革,各级党委也如省级党委一般,改为书记、副书记和常委3种职务,党支部则将第一书记改为书记。
从此各级地方党委第一书记作为常任职务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现在来讲一讲其他的第一书记。
除了地方党委以外,还有一些领域或部门曾经或者仍然保留了第一书记的称呼。
1、 中纪委第一书记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首次对“中纪委第一书记”的设置作了规定,陈云、邓颖超、胡耀邦分任第一、第二、第三书记。同时,还设立了中纪委常务书记,位于第三书记之后,其他副书记之前。
邓小平和陈云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修订的党章中,专门规定了“中纪委第一书记必须从政治局常委中产生”,正式为中纪委设“第一书记”提供了党内最高层级的依据。
到了1987年中共十三大,中纪委的“第一书记”称呼也被废止,本次会议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删去了十二大党章中规定的“中纪委第一书记必须从政治局常委中产生”的规定。
此后,中纪委再未设置第几书记亦或常务书记,只设置书记和副书记。
中纪委第一书记实质上就是为了彰显陈云在党内的资历和地位,是因人设位,只有陈云连任两任中纪委第一书记,陈云也是唯一担任过中纪委第一书记的人,陈云之后的接任者乔石,在党的十三大上当选为中纪委书记而非中纪委第一书记。
墙内开花墙外香,中纪委首创的“常务书记”,被各级地方党委、政府深入挖掘,促使各级地方党委将原本与工业、农业、文教书记等平级的分管日常事务的常务书记擢升至各类书记之上;政府方面更是纷纷设置了高于其他副职的 “常务副省长”、“常务副市长”等等职务,这一安排也一直延续至今。
2、 人民团体中的书记处第一书记
在这里所说的人民团体,主要指的就是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4家。
除共青团以外,其他3家的主席都由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因此设置了书记处第一书记,多由党组书记、副主席或者常务副主席来兼任,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主席的情况下,明显拔高二把手,赋予二把手“书记处第一书记”作为该机构日常工作实际主持者的职能。
必须注意的是,共青团中央委员会的一把手就叫书记处第一书记,目前由贺军科担任。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
贺军科曾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院长(总经理)、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等。
目前: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由李玉赋担任。
李玉赋曾任监察部副部长、中纪委副书记,系十九届中央委员。
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由黄晓薇担任。
黄晓薇被官媒称为“打虎女将”,曾在山西塌方式腐败后由中纪委常委、监察部副部长空降山西,任省纪委书记,后转任山西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省政协主席等。系十九届中央后补委员。
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由黄晓薇
中国科协主席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由怀进鹏担任。
怀进鹏曾任北航校长、工信部副部长、天津市委副书记等。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十九届中央委员。
3、 部队的第一书记
前面提到,地方党委第一书记沿袭自军队,部队的第一书记职务一直沿用至今。
具体而言,有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军分区、人民武装部党委三部分。
为了体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对应部队党委第一书记都是由地方党委书记兼任,一般省委书记兼任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市委书记兼任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县(区)委书记兼任人民武装部党委第一书记。
比如以下几个任命:
2018年9月,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在海南省军区第十一届党委第一次全会上,当选为海南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海南省委书记、海南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刘赐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也兼任北京卫戍区党委第一书记。
2018年4月,黑龙江省军区党委举行会议,任命牡丹江、七台河、双鸭山三市的市委书记为所在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2018年12月,南通市港闸区委书记黄卫锋兼任南通市港闸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
4、 临时派驻的第一书记
除了上述长期或者一定时期任命的党委第一书记,还有些特殊情况,由上级党委临时委派担任下级党委第一书记,这种任命一般是临时性的,是针对具体的事情做的特殊安排,专门负责领导专项工作,任期较短,事了既卸任,有些类似古代的钦差。
这种情况往往是用于情况比较紧急,又不想打乱下级党委的人事组织,在保留下级党委书记的情况下,临时由上级党委成员兼任该下级党委第一书记,以“第一”体现第一负责人。
比如2012年7月5日,德阳市下属什邡市(县级市)爆发了群体性事件,紧急关头,中共德阳市委常委、副市长左正受命兼任中共什邡市委第一书记,而什邡市委书记李成金协助左正工作。
事件处理完后,仅仅三个月,左正就卸任该职务,转赴成都担任副市长兼公安局局长一职。级别虽然没变,但是在四川的官场,能从一般地级市转到成都任职,这已经是提拔了,可见左正同志工作出色。现在,左正已经是成都市委常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