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绪倒回至去年九月,燕园尚未褪去盛夏的炎热。
初来乍到,在凡事都缺乏了解熟悉的聒噪之中,跟着学院制定的教学计划选课。但不夸张地说,《法理学》是在刚进学院时就有所耳闻的。不管是向师兄师姐们讨要“经验”,还是同窗伙伴们之间的相互督促,法理学一定是会被多次谈及。颇为有趣的是,“你这周法理学文献读完了吗?”在当时成为了我们见面打招呼的日常用语。
修读《法理学》却绝非像打趣时的那样轻松,足够磨砺人的心志。每周的阅读文献,常常令人读得“抓耳挠腮”。犹记得开学前几周,面对不能轻松应对的文献量,还有那些翻译而来的艰涩难懂的语句,抓不住文献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是常有的事,所以便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来回反复地阅读、划线和记录。然而,在每周上完一次课听完老师讲授之后,觉得自己理解又过于偏差和浅薄。“我和老师读的是同一本书吗?”类似的玩笑话往往会用来好好地自嘲一番。
在《法理学》学习中,阅读是获知的一方面,小组讨论也是答疑解惑的好方法,特别是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认知交流会显得更为可贵。记忆犹新,在讨论如何理解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法”的定义时,有法语专业的同组同学解释了原著中“法”一词为何用复数用法,进而为理解“法的精神”作了新的注解。无论是聆听师长师兄的认知,还是倾听小伙伴们的见解,每周的讨论总能看见思维碰撞的火花,也总会有意料之外的获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