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人们生病时的心态和语言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指出频繁抱怨和描述病情会加剧身体的不适,而积极的心态和自我暗示有助于恢复健康。文章通过多个例子说明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并强调在治疗过程中保持积极心态和少抱怨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为什么生病后尽量不向别人诉苦
减少负面情绪的传递,避免受到外界过度关注带来的压力,有助于集中精力恢复健康。
关键观点2: 语言和心态对健康的影响
语言具有力量,积极正面的语言可以激发身体的自愈力,而频繁的抱怨和负面言论会加剧身体的不适。
关键观点3: 积极心态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治疗过程中保持积极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康复,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
关键观点4: 自我愈合的方法
通过调整心态,相信事情的发生都有利于自己,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能够提升身体的自愈力。
正文
来源 | 听书369(ID:tingshu369)
一旦陷入病痛中,身心都会变得虚弱,进而忍不住向旁人诉苦。
心理学家森田先生说:“
患者尽量不要去讨论和倾诉自己的症状和病情
。”
如果不向别人诉苦,又该怎么样缓解内心的不安,找回健康的自己?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创造了一个有趣的概念:自证预言。
具体是指,
人们常常会下意识按自己说的话去行事,成为自己预言中的人。
也就是说,你嘴上说的人生,最终会变成你真正的人生。
有人曾观察过上百名患者,从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那些老对别人说自己生病难受的人,反而会病得更久更重。
细细探究才发现,原来那些患者向别人诉苦时,会反复描述自己的病情,有人还会下意识去夸大症状。
就这样,身体一次次接受到来自语言的暗示,对所描述的症状愈发敏感。
久而久之,人会对病痛的难受感知得更清晰,症状也就更加严重。
郎中本是宫中御医,因故被赐金放还故里,从此行走江湖,悬壶济世。
一日,他来到一座小镇,接连遇见了一位贵妇和一位农妇,恰好患上了同一种怪病。
他为二人开了药,吩咐连服七七四十九天,届时他会再回到这里查看病情。
农妇取了药后,一切如常,饮粗茶食淡饭,晨起日出劳作,暮时日落回家服药,没跟别人提起自己的病,心里也不多想。
而贵妇回家后,虽然吃着各种滋补之物,却只是味同嚼蜡。
她每日长吁短叹,怕眼前富贵留不住,也怕自己的丈夫觅新欢。
隔三差五,就对身边的亲朋好友讲述自己的病,抱怨自己的不幸。
四十九天过去后,郎中重回小镇,发现农妇已然痊愈,可贵妇却病得更重了。
事后,郎中感叹道:“富者衣食无忧,不乏滋补,却反而病重,究其原因,不外乎‘念念不忘’四个字。”
嘴上念的多了,身体自然忘不掉这份痛苦,难免每天都受病痛影响。
朗达·拜恩说:“巧用语言和念力,就如同拥有超能力,完全可以过自己梦寐以求的人生。”
语言是有力量的,少念叨一点负面的事情,多说一些积极的话。
他们对比了上万名不同的志愿者,评估他们的乐观程度和健康情况后,意外地发现,乐观组比非乐观组长寿的可能性整整高出50%。
以上无一不说明,
心态对健康、对延寿,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许多人生病时,喜欢到处去说,是因为他心慌了,心乱了,心怯了。
但这世上,从来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到头来,一切还是要靠自己。
曾国藩曾说:“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
他在年轻时,一度志得意满,春风得意,本事大,脾气也大。
咸丰七年,曾国藩回家奔丧,却被朝廷趁机剥夺了军权。
那阵子,亲人的离世,事业的不顺,害得他大病了一场,一夜间消瘦了许多。
满腔的愤懑、不甘涌上心头,扰得他失眠、耳鸣、头晕、气短,难捱至极。
最后实在无计可施时,有人请来一位年迈的老道长,想听听过来人的建议。
道长到来后,点拨他说:“病由心起,应自心治,心静而气可定,定而愁可释,释而病可消。”
那一刻,曾国藩了悟了自己的病根,为自己写下“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的醒世格言。
而后,他渐渐舒展心结,学会心宽,病也在不知不觉中好转了。
《灵枢》中说:“心者,乃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与其一遍遍描述自己的痛苦,寻求外来的安慰,不如努力修好自己的灵台方寸。
养生先养心,心情愉悦,保持情绪稳定,才能远离病痛的折磨。
人生下半场,拥有一个好心态,养出一个好身体,是给予自己最好的财富。
“你看医院里天天有人得着差不多的病,有的人很快就痊愈,有的人的病情却越来越重,除了身体状况不同以外,和是否懂得‘自愈’,有着很大的关系。”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真正治愈你的,只有自己。”
很多时候,带给我们烦恼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
我有一位远房表姑,一辈子不出远门,前两年为了治病第一次到省会来。
表姑人不坏,就是总处处疑心,医院拍片子她担心,床头的仪器响了她担心,就连治疗后伴随的一点疼痛,她都连声喊着“要死要死”。
我也替她咨询过医生,她的病其实不算太重,平日里的很多检查、身体上的一些反应也都是正常的,只是她心里不相信。
为了帮她宽心,我请了一位心理咨询师陪她聊了一下午。
从那天起,表姑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害怕治疗,也不再敏感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