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像巴斯夫而言,要想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就必须在产品定位、成本控制、反应速度、售后服务、市场灵活性等方面进行融合,否则,将可能再面临其在电解液业务以及其它一些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的命运。
化工巨头巴斯夫正在对其锂电材料业务进行战略调整。
日前,新宙邦公告称,其于 2017年5月15日与巴斯夫投资有限公司、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就公司受让其持有的巴斯夫电池材料(苏州)有限公司100%股权的主要事项达成了一致。
根据协议,新宙邦以自有资金收购巴斯夫投资和巴斯夫中国持有的巴斯夫电池材料苏州公司100%股权,交易对价为1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6.9 元); 同时,新宙邦为巴斯夫电池材料苏州公司应归还巴斯夫及其关联公司总额人民币2.13亿元的债务提供担保。
如果此次收购完成后,意味着新宙邦将巴斯夫中国区电解液业务纳入麾下。
高工锂电获悉,作为全球化工巨头的巴斯夫,早于2012年就成立了电池材料全球业务部门,整合公司内部相关业务资源。并于2012年2月收购德国默克(Merck)电解液业务,2012年4月收购美国诺莱特(Novolyte Technologies),诺莱特苏州电解液生产基地更名为巴斯夫电池材料(苏州)有限公司。
巴斯夫电池材料苏州公司注册资本为 1,073.6万美元, 交易前巴斯夫投资有限公司、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 90%、10%。
根据毕马威出具的审计报告显示,2016年,巴斯夫电池材料苏州公司实现营收 1.67亿元,净利润亏损1.7亿元。
巴斯夫电池材料苏州公司财务数据
对于本次收购,在双方对外的新闻稿中,新宙邦称,收购巴斯夫中国区电解液业务和苏州生产基地,意在提升公司电解液产能,扩大电解液业务的国际影响力,巩固公司在全球电解液领域的领导地位。
事实上,在国内电解液行业,新宙邦已经位居龙头,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电解液产值和产量中,新宙邦和天赐材料、国泰华荣位居前三。
新宙邦董事长覃九三表示:“与巴斯夫达成协议,是公司迈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新宙邦目前是中国电解液市场的领导品牌,我们希望借助与国际一流企业合作的契机,把公司塑造成电解液领域的国际领导品牌。”
而对于巴斯夫放弃国内的电解液业务,巴斯夫在对外新闻稿中称,巴斯夫电池材料业务的战略重点将逐步转移到具有高新知识产权和技术组合的高能量正极材料领域。
巴斯夫催化剂业务部电池材料全球高级副总裁楼剑锋表示:“我们将专注于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以高品质的产品更好地服务于客户。”
事实上,巴斯夫在锂电材料领域的战略调整已经早有端倪,早在2015年一季度,巴斯夫与日本户田就合资成立巴斯夫户田电池材料公司(BTBM),该公司主要从事NCA(镍钴铝酸锂)、NCM(镍钴锰酸锂)和LMO(锰酸锂)等正极材料的研发、制造及营销业务。其中,巴斯夫占股66%,户田占股34%。
也是在2015年,巴斯夫将电池事业部的全球总部移师上海。当年12月,楼剑锋成为执掌巴斯夫电池材料事业部的全球高级副总裁。
上任不久之后的楼剑锋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将电池材料事业部从美国迁到中国以及与户田成立合资公司,这既反映出巴斯夫在锂电领域布局的决心,也体现了战略布局的思路。”
起初,由于巴斯夫和ANL(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紧密合作关系,战略重点在北美。获得ANL阿贡国家实验室的镍钴锰(NCM)产品专利许可证,是巴斯夫在北美投资量产的基础;同时也为未来业务的持续增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从2015年开始,其已把重聚焦到亚洲,在产品上,也明显是以正极材料为主。
在当时的专访中,楼剑锋坦言,巴斯夫在锂电领域的战略思路,就是致力于电动汽车的电池和高能量正极材料及锂电池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发。
按照巴斯夫在2016年的预计,在中国,NCM(镍钴锰酸锂)和NCA(镍钴铝酸锂)在电动车领域的需求将至少以30%的增幅逐年增加,未来10年,仅乘用车就将远超10万吨/年的用量。
基于上述乐观的预计,巴斯夫做出明确了其在中国加大布局正极材料的战略。楼剑锋当时表示,其会加快战略部署,以更贴近客户的方式,甚至是共同研发,引领行业的方向与发展。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市场,巴斯夫有计划在当地进一步投资,满足客户对于电池材料品质和性能的更高要求。
对于巴斯夫在锂电领域的战略调整,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分析指出,与国内正极材料企业相比,依托与多年来的投入和与阿贡实验室、户田工业等的合作,巴斯夫在技术沉淀、专利积累、生产控制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但与此同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像巴斯夫而言,要想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就必须在产品定位、成本控制、反应速度、售后服务、市场灵活性等方面进行融合,否则,将可能再面临其在电解液业务以及其它一些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的命运。
来看,在本周锂电行业大事~
与石墨负极材料相比,硅负极材料的理论能量密度超其10倍以上。进入2017年以来,已经有多家材料和电池企业加大了在硅碳负极材料生产和产业化应用。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产量为600吨,同比增长呈现近3倍增长,但市场总体体量仍然相对较小,占比全年锂电负极材料总产量不到1%,其整个锂电硅基材料行业仍处于酝酿发展时期;而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有:
硅碳材料的生产技术不成熟;配套材料技术有待提高;规模化企业缺失,价格居高不下,电池企业接受程度较低等。
戳此查看《超5家企业布局扩产 硅碳负极2018年或迎爆发》
总体而言,硅碳材料在国内发展起步较晚,在材料本身技术与产品应用领域技术上相对落后,目前大部分国内电芯企业与材料企业均处于实验阶段,只有小部分企业进入小批量试产阶段,但未来随着国家政策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激励,要求电池能量密度到2020年达到300Wh/kg。
在政策性的推动下将进一步促使新能源动力电池的高速发展,硅碳材料作为高倍率、高能量型新材料是目前最具备产业化的首选材料,未来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的发展必将再进一步促进我国高能量密度电池的技术进步。
GGII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4月份国内上已有多家负极材料企业加大扩产硅碳材料,且也有多家跨行也的新进入者涉足布局硅碳负极材料,其新增产能将于2017年年底开始陆续投产,GGII预计硅碳材料行业即将在2018年开始真正大面积登上锂电池负极材料大舞台,未来必是作为新型负极材料重点发展路线之一。
随着数码类电子产品和动力储能类产品的得到广泛应用与普及,过去数十年里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快速发展壮大。近几年,受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高速扩张的推动,中国锂离子动力电池需求猛涨市场规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动力电池逐步成为锂离子电池产业扩张的主要增长引擎。
当前,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正迎来巨大的市场机遇,但是同时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锂电池产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推进产业链更加深入地协同整合和技术创新,则是广大锂电界同仁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这个系列文章里,笔者将与广大读者探讨锂电产业发展的技术推动因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锂电产业发展动态和趋势,以及中国锂电产业未来发展模式与展望,希望能够在中国锂电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些不同的视野和角度。
戳此查看《JFD: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锂电技术创新与发展(上)》
戳此查看《JFD: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锂电技术创新与发展(中)》
戳此查看《JFD: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锂电技术创新与发展(下)》
坚瑞沃能公告称,其联合蓝海华腾、华友钴业、英威腾、上海电驱动、斯诺实业以及泓谟资本共同发起成立南京瀚谟新能源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合伙企业投资领域主要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及新能源汽车运营以及由普通合伙人所发起设立的,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及新能源汽车运营为主业的标的。
5月28日,国轩高科青岛基地二期项目在莱西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举行开工典礼;该项目设计产能4GWh,总投资20亿元,预计2018年3月正式投产,建成后每年可为北汽等各大车企提供20万辆纯电动乘用车配套动力电池。
SKI表示,其目标是到2025年在全球电池市场中保持30%的份额,其电池产能将从去年的1.1GWh提高到2020年的10GWh。
中信大锰年产2万吨NCM项目一期竣工投产,以生产523型产品为主,可形成年产1000吨规模,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8亿元。二期将在2018年建成1万吨NCM生产线,以生产622型产品为主;三期为到2020年实现NCM年产能为2万吨,新增产能主要生产高镍型三元材料。
自2017开年以来,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扩大产能规模、产品上公告推荐目录、降低制造成本等已经成为了动力电池企业的重点工作。尽管各电池企业都在想办法通过各种方式提质降本,然而在上游原材料涨价和下游整车企业压价的双重压力之下,电池企业依然苦不堪言,企业利润遭到大幅挤压甚至产生亏损,因而发出了恳请上下游“高抬贵手”的呐喊声。
客观来看,动力电池要实现提质降本的要求绝非单靠电池企业能够完成,而是需要整个锂电产业链的互相配合。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逐步回暖,锂电产业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市场增长。
在此背景下,动力电池企业及其上游供应商在迎来庞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残酷的生存挑战。作为供应链资源与资本整合领导者,高工锂电发起2017年“锂电供应链好产品全国巡回调研活动”,此次活动覆盖华南、华东、华北三大地区,深度调研超过60家动力电池企业,就企业发展现状及行业发展趋势、动力电池提质降本、智能制造、商业模式和风险管控等话题展开了深度探讨。
戳此查看《电池企业喊话上下游“高抬贵手” 动力电池提质降本到底靠什么?》
高工锂电网在巡回调研中了解到,受各种因素影响,除少数几家企业顺利签订大额采购订单之外,绝大多数动力电池都处于改造产线、提升能量密度、送样检测过强检等状态之中,一季度订单量和出货量开局低迷。
业内人士认为,在补贴退坡、价格下滑、市场竞争加剧的压力之下,电池企业毛利率和净利润大幅下降已经不可避免。更关键的是,整车企业都倾向于选择在技术实力、产能规模、产品性能和价格等方面更有优势的大中型电池企业为战略供应商,导致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行业洗牌加剧,中小型动力电池企业的生存压力骤增。
以上,就是本周大事,下周见。
声明:本文章属高工锂电原创(微信号:weixin-gg-lb),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请联系(微信号:zhaochong19881213)获得授权。
2017年的电动物流车市场将迎来重大变革,这其中蕴藏着重大机遇!6月23日,由高工电动车主办的《2017高工电动物流车高峰论坛》在深圳·南山圣淘沙酒店(翡翠店)隆重启幕。广东省物流协会、全国各大物流、货运等运营企业、中国各大专用车企业、核心三电等等供应链企业近千名企业代表同时出席。届时还将启动上下游供需对接会,促进产业链合作与发展,值得期待!
联系人:陈绮娜 13560731836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