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 年,抗战胜利已经七十年了。七十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人的一切消逝,年轻的容颜、爱情、活力、记忆,甚至生命。就像书中那些老人讲述的一切,其实在七十年前就已经结束,都不在了。
但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这些事情应该是真实发生过的。当兵、求学、逃难、出国,这些年轻人在硝烟弥漫的中国土地上艰难地展开着自己的生活;沦陷区、游击区、解放区、大后方,不同属性的土地上都有年轻的中国人顽强成长;仇恨、恐惧、愤怒、喜悦、难过,人类的种种情绪更不会因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消磨殆尽。
这正是我们希望读者,特别是年轻的读者能感受到的。我们试图通过二十一位老人对抗日战争的点滴回忆,使今天的年轻人对那场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战争产生一点新鲜的感受。你们甚至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他们当中的一个,想象自己在那样的境遇里可能会有怎样的选择。人性从来都是接近历史真相最好的工具,善良或者贪婪,今人古人并无不同。如果能洞悉人性,你就很可能会洞悉历史。
我们希望这些老人的讲述能带给你更多关于抗战的故事和细节,尽管这些故事和细节有时会显得琐碎、絮叨,但它们会让你暂时从正面战场、敌后战场、飞机大炮这样的暴烈中挣脱出来,历史在非黑即白的世界之外,还有很多值得触摸和探寻的所在。
这些老人后来的人生境遇、社会地位各不相同。我们在编辑此书时,也刻意消解掉这些标签,这不重要。在书里,在1931 年到1945 年的十四年间,他们是更为平等的一群人——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
巧合的是,完成这些口述稿的校注整理工作的一群人,绝大多数也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和有的老人当年的年龄差不多。我相信,在字斟句酌的推敲,对当年历史背景的探寻,对主人公个人命运的追索中,今天的这些年轻人也获益匪浅。
时隔七十年,两代年轻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对话,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丨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 新民说iHuman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