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重构自己
无论你是陷入迷茫的大学生、还是初入职场的小白新人,「重构自己」将帮助你完成从职场小白到专家高手的进阶之路,学会自我管理、快速提升职场技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人力资源  ·  拒绝“挂靠代缴”!这样的参保方式包靠谱的 ·  昨天  
CareerIn投行PEVC求职  ·  疯狂春节档:券商上演60场DeepSeek路演! ·  3 天前  
HR成长社  ·  公司中层管理培训.ppt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重构自己

你必须精力充沛,才能历经生活磨难

重构自己  · 公众号  · 职场  · 2017-09-23 17:49

正文

大家好,我是 Taka ~


前几天分享了一篇文章《 那些拿命换钱的年轻人,换着换着就死了。 》,很多人把自己的故事和经历写了下来,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大概会比 Taka 更加有说服力 ,能够让我们在辛苦努力学习和工作的时候,也注意身体、精神的健康和生活的平衡。


但是有同学总会发现,每天想做的事情太多,到处都是分散我们注意力的东西,「一睁一闭」一天就过去了,所以就 出现了「时间管理」这个需求 ,大家都希望用尽各种方法,把一天24小时都安排的好好的,把所有事情都抽空挤进去。


实际的情况却是:

  • 明明做好了一天的计划,一到晚上,眼睛疼身体累,大脑都不转了,只剩下躺在床上玩手机的力气了。

  • 熬一个夜追剧打游戏,立刻废掉好几天。

  • 平时死宅在家,周末出个门就犯困发累,年纪轻轻比老人家还不经抗。


其实很大程度上,我们经常会 忽略「精力不足」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因为「精力」听上去就像一个非常抽象的事情,就连 Taka 去问身边的多萌,多萌想了一会儿,说:精力就是一种...「精力」啊。刚说出口她就意识到了自己好像在犯傻,赶紧找补了一句「大概就是一种能量吧」,然而并没有显得清楚很多(摊手)。


所以其实大家对「精力」其实有很多不了解的误区,Taka 今天就跟大家一起认识下 到底什么才是「精力」以及「如何做好精力管理」。



「精力」到底是个什么鬼?


精力是什么?


在《精力管理》中有提到, 精力就是帮助我们做事情的能力,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把精力储备比作一个大水桶的话, 体能是精力的基础来源 ,也就是木桶最底部的那块,一旦体能这块板子被抽掉,你想做什么大概都只能「有心无力」了。


意志决定精力的上限 ,这里的意志不是平常说的意志力,自控力,而是说对要做的事情 有出自内心的驱动力和意义感 ,它能够激发自己的热情,让人忘记时间完全投入进去,就是最好的状态了。


我们对精力进行管理就是为了能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有更好的表现,真正意义和价值,能够让自己过的开心充实和满足。


精力需要保持一种平衡,过度使用和使用不足都会削弱精力


继续想象那个精力的大水桶,所有的想法,情感和行为都对精力有一定的消耗,就是不断地在往外抽水,所以 需要刻意进行补充和恢复来维持精力储备的平衡



但是我们经常过着 单线程的生活 ,就是 在过度消耗 ,比如长时间的加班、熬夜、承受高压,或者被负面情绪影响,最后就会让自己沮丧,崩溃,生病,不堪重负。


那有人会问了,如果完全不使用不就好了吗? 想想你放假的时候,在家里或者宿舍躺着玩电脑完全不动,所有事情都不做,真的觉得很开心吗,能保持多久?如果长时间不用, 无论身体还是思维都会产生一种无力的丧失感 ,连语言能力都会慢慢退化掉。


精力培养方法和锻炼身体肌肉一样


精力储备的那个大水桶也不是从生下来就固定不变的,也能够经过锻炼得到提高。


和在健身房练肌肉一样, 精力的提高也需要刻意让它耗尽,再得到彻底的恢复和休息 ,就会变得越来越充足。


为什么明明一天什么都没干,却累到要死?


当你认识到精力会在生活和学习,工作各方面影响你的表现之后,其实你需要警惕, 我们每天的很多行为,不知不觉中都在摧毁自己的精力


睡眠不足


体能是精力最基础的来源,经过一天的精力消耗,往往都会处在非常疲惫和力竭的状态, 「睡眠」就是最有效恢复精力的方式


睡眠缺失不仅会影响心血管功能,力量,情绪,也会带来注意力分散,反应能力迟缓,逻辑分析和思考能力。


然而经常会有人跟 Taka 说自己特别忙碌,真的忙的没有时间睡觉了。但是睡眠不足又会影响第二天的效率和精力,然后又会忙不完,再继续熬夜, 几乎陷入一个死循环


还有人越忙就越会在晚上沉迷游戏,刷微信微博,不想结束今天也不想面对明天。


现在都在流行各种「晚睡综合症」, 不熬夜已经成为最难做到的自律了


通勤时间太长


这大概是很多在大城市工作的人最无奈的一个情况。早上本来是精力最充沛的时候,要拼命挤上地铁公交,空气不流通、人声嘈杂、心情烦躁, 晃晃悠悠到公司已经快累的不行了


Taka 之前刚到公司的时候,是住在离公司大概4,50分钟的地方,每次下班都会在公交上睡死过去,猛的一觉醒来发现「钱包没掉」,「车还没过站」会觉得今天太走运了,还会头昏脑涨地非常难受。


没过2个月,Taka 就搬到了步行10分钟能到公司的地方。 所有的时间和过程都能够自己控制 ,在别人可能还在路上迷糊的时候,我已经到家吃完饭了,带来的是一种充足的自在和满足感。


不要低估通勤过程对自己的隐形消耗, 花在上下班途中的时间和精力,其实是最没有必要和价值的一种浪费



生活复杂度太高,每天都有太多决策和问题需要解决


可能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每天早上从你醒过来的那一刻,到你晚上彻底进入睡眠, 你的大脑会做出多少个决定


小到一日三餐吃什么,几点出门,要不要拒绝炸鸡和饮料的诱惑,大到工作中处理的临时问题和重大决策,我们都会深深陷入「人性的挣扎」,也就是「纠结」上。其实这 每一个需要你思考,纠结,犹豫然后再决定的事情,都在消耗你的精力


之前 Taka 在负责进化论和重构自己的运营,可能一天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处理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有时候还需要再花很多时间去找资料、找数据、了解背景情况然后再决定。


一天下来明显发现脑子转不动了,到了晚上完全不想再去思考「晚上吃什么」这个终极话题了。 这就是思维消耗过度的情况


频繁多任务切换消耗认知


现在很多文章都在鼓励多项目同时推进管理,多线程操作。但是对于个人在工作中的模式,Taka 非常不建议频繁的进行多任务切换



Sophie Leroyja 教授曾经提出 「注意力残留」的理论 ,就是说当你从未完成的一个任务跳到下一个任务的时候,大脑有一部分会继续进行残留在思考前一个任务,让你无法全部投入在其他事情中,还会因为未完成产生焦虑, 增加对大脑的负担


其实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只要被其他思路岔开,然后再回过头来往往特别懵,会问自己「我刚刚在干什么来着」,然后想一会,哦找到了,又要再想一会儿,「我刚刚是想到哪儿了」,然后才能慢慢进入到最开始的状态。


如果再不幸被打断,这样的过程会无限的继续。 每个切换都会带来这样的时间和精力资源的浪费


说了这么多的原因和问题,估计有非常多的同学都躺枪了,那我们如何恢复消耗的精力,更够做更多有意思的事情和生活呢?



如何让自己能够保持「精力充沛」?


1.记录


请先抽一段时间做一个 自己的精力自查表 ,例如可以拿一张纸或者在手机上,记下你一周每天入睡和起床的时间,运动的次数,以及饮食大致的清单和内容。


然后记录下你每天的学习或者工作任务和时间分配,最好详细真实的记录下来,而不是给自己做理想计划。每天写心情日记和工作记录就是很好的一种方式。


2.观察


接着再观察 自己精力最充沛的时间段,和最疲惫的时刻 都是怎么发生的。


比如 Taka 翻遍了之前自己的读书笔记和写作记录,大部分都是在晚上9点-11点这个阶段,可能就是我思维最活跃的时期。


3.发现自己的问题


这样一周或者几周之后,总结自己精力来源的这四个方面,体能,情绪,思维和意识并进行分析,有哪些问题最影响自己的状态。


例如体力不够身体很疲惫,还是经常情绪化严重焦虑沮丧,还是生活缺乏热情和动力目标,还是时间管理不合理效率太低等等。



4.开始行动


最后针对这些问题,再开始行动,逐步建立起习惯模式,注意: 一次只关注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 ,不要低估生活的惯性。


当然,我知道很多人就是知道也做不到,所以 Taka 后面会进行 「专项练习」 ,让大家看到就能做到。


具体来说,可以从下面这些方面先开始:


补充充足的体能是基础


其实说到让身体保持健康或者补充体能,说破天也就是这三个方面:睡眠,饮食,运动。Taka 都不想再废话了。


1. 睡眠+小憩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每天需要7-9个小时的足够睡眠,而且要「有规律」。在疲惫的时候, 小憩20-30分钟也能带来很好的恢复 。就像我们在课堂上睡着15分钟之后格外清醒一样(继续摊手)


2. 饮食 选择升糖指数较低的食物 ,缓慢释放的糖分能够提供更稳定的精力来源,例如全麦食物,高蛋白质,低糖水果,原味酸奶等等,炸鸡蛋糕这些高升糖指数的事物只会让你吃了更犯困。可以在两餐之间选择一些低热量零食,例如坚果,水果,补充能量消耗。


3. 运动 :每周3次的间隙性的有氧和力量训练会提高身体各方面素质。如果你就是无法开始健身,那么 只要开始「动一下」都比久坐久躺要好 ,比如散步,快走,远望放松下眼睛,做几个伸展运动等等。



尽量减少通勤时间


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尽可能搬到离公司更近的地方 ,甚至是走路就能到的地方,不仅是节省你的时间,也是避免过度在上下班过程中消耗自己的精力和耐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