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李多余
来源 l
咸鱼人生自救指南
(ID:
Liduoyu01
)
分享 l 粥左罗的好奇心(ID:fangdushe007)
你可能听过这样一句话:
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的人就生在罗马。
听起来挺让人丧气,我们全力争取的,可能只是别人唾手可得的。
你认为家境重要么?
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让人挺难受的。
问题是:
你认为家境重要么?
排名第一的回答是一个小姐姐的自述:
重要。
首先是试错成本低。
我在人生几次关键转折点都犯了巨大错误,都让家长帮我掰回来了。
中学偏科严重,混不下去就出国吧。
地方不喜欢?那就换个国家。
不好好学习,重修吧。
语言班都挂了不止一次。
不喜欢这个专业,换一个吧。
等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开始奋发图强,
家长给我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租房要租舒适的,不做饭可以经常出去吃。
暑假回国,疯狂找家教补课。
涉及到我爸妈研究领域的选修课,两位赤膊上阵,微信辅导。
有些科目他们辅导不了,没有关系,还有他们的好友热情辅导。
有个看着我长大的阿姨给我辅导了一学期。在她的指导下,我的论文次次A+。
填鸭真的有用,比自己摸爬滚打舒服多了。
除了学业上的帮助,还有金钱上的:
水博士申请群,发现好多同学纠结于奖学金。
我妈说只要你愿意读,咱们自费也行,你看看哪个国家压力小。
我压力大到炸的时候,我妈会给我一笔钱去旅游。
不走马观花,就选自己喜欢的城市住半个月一个月。住舒服了再回来。
我二十岁的时候我爸就把婚房买好了。让我无论和谁在一起,都没有后顾之忧。
最后她说:
“像我中学这么作,哪怕不是生在贫困山区,生在县城工薪家庭,估计现在也就是高中没毕业随便打打工的人生了。
但是现在,只要我想学习,就有翻盘的机会。”(以上内容已获作者授权。为保护个人隐私,部分情节有所修改)
不知道你看完是什么感觉,反正我是挺五味杂陈的。
倒不是对这个小姐姐的嫉妒。事实上,答主字里行间没有丝毫炫耀的意思,只是平平淡淡讲述自己作为一个幸运儿所经历的一切。
想上进,有人带;
想颓废,有托底;
想休息,有资本;
想翻盘,有机会。
与其说是“试错成本低”,不如说是选择的自由度大,回头路多。
动辄几十万的留学费用、在不喜欢的专业上花费的时间、补习的费用,这些成本并不低。
但她浪费得起。因为有良好的家境保底,给了她随时重来的机会。
这种做选择的自由,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难以得到的。
甚至,你都无从嫉妒。因为这些机会根本都算不上什么“特权”,只是一个高知家庭理所当然的先天优势罢了。
说说我自己的家境吧
我来自西北十八线小城。家乡干旱贫瘠,经济全国倒数,父母又出生于农村。别说什么家境了,有个家就不错。
但很幸运的,我的父母在当年就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早早就拼命读书、考学,走出乡村,走进城市,毕业后分配到了不错的工作,就这样兢兢业业的在岗位上干了几十年。
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总归工作体面,衣食无忧,家庭和谐,身体健康。
和“富二代”三个字是绝对沾不上边,但在当地来说,也算是“家境良好,颇有家风”。
而我,也得以在儿时培养一些无用的爱好,可以有闲情读闲书,可以参加一些正式场合,培养自己的社交和察言观色的能力,可以走出去看世界。
也在父母的关爱下建立起了良好的三观,拥有健康的身体。
这些在今天,都是我的巨大财富。
接人待物,思考表达,阅读写作,那些在我看来很自然的事情,在很多家境较差的同龄人身上,是很吃力的。
而因为从小有阅读和自学的习惯,那几年的读书生涯都不算太难熬。没在家教和补习班上花过钱,成绩也都一直还可以,当不了第一,但总算是班级中上游。
儿时学的乐器特长+语文成绩突出,再加上父母和班主任的交情打点,让我得以一直担任班干部,培养了功课以外的能力,也增长了成就感和自我认同。
成绩还行,老师扶持,是班干部,又还算开朗,可想而知,我的人缘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这就形成了一个宝贵正循环。
而在这个过程、这个年龄塑造出的习惯和价值观,带来的好处是受益终身的。
后来我通过高考来到上海,安逸地过了四年。毕业后正式在上海打拼,因为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做事总归可以大胆一点,也有一点试错的余地,在养活自己之余,还可以追求一些小小的梦想。
更重要的是,就算失败了也没关系,输得起。
(此处深深鞠躬感谢爸爸妈妈)
而当初那些同在小城家境不错的同学,现在有的进了央视,有的进了中科院,现在在海外留学读博士,有的很早就去了大的电商平台,有的家里帮忙在成都买了房买了车,自己慢慢攒装修,还有的很早就打点好了深圳的工作,落户,进入金融体系,前期全靠家里的支持去支付真正的试错成本。
我算是比较废柴的,做新媒体。
目前赚不到什么钱,但胜在自由自在。哪怕实在撑不下去回职场上班,也可以轻松找到一份月入过万的工作,副业收入几千块也不难。
只要不犯什么重大错误,我未来的人生基本是可预见的。
我的故事,可以算是“家境还行”的一个真实案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我很清楚家庭环境给我带来了多么大的助益,我的人生因此减负了多少。这些都不必隐藏,也不可耻。
但饶是如此,我依旧可以深深的感受到,和那些上海原生家庭的孩子、那些在大城市家境良好的孩子相比,我差的太多太多了。
这里的差距不只是经济上的支持。而是更深层的,人脉,机会,眼界,底气,思维方式,胆气,安全感。
比如,他们可以很自如地去做商业尝试而不害怕赔本,但我只敢考虑小成本、甚至零成本的生意;
比如,同样在大学里面对去美国游学的机会,我会因为签证麻烦、语言不通、父母不太支持而放弃,而他们只需要考虑要去还是不要去;
比如,那些在我眼里很昂贵、很拿得出手、很独特稀缺的东西,在他们看来稀松平常。我努力都够不到的东西,他们踮踮脚,伸伸手就可以拿到,甚至是直接送到面前。
更高一阶的代表,我前任老板的孩子,五六岁,已经开始接受模特训练,参加走秀和杂志拍摄,从小就不怯场,很有派头和自信。
这是光靠钱堆不出来的。
所以家境不好的人
就没有未来了?
家境重要么?
重要。真的重要。
但,这并不是我今天最想告诉你的。
我最想告诉你的是,哪怕现实如此,你依然可以相信个人努力的那一套。
你可以不相信通过个人努力能比得上别人先天家境带来的优势。
我也不信。
不可能的。
但请你务必相信,
在这个时代,通过个人努力和头脑,每个人都是有机会弥补先天家境的缺失,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的。
因为我上面说的那一大堆,都是正确、真实、但没有用的废话。
那些都与你无关。
你唯一需要记住的就是,家境确实会极大程度的影响每个人的成长。
这就够了。
你不需要在意别人通过自己优渥的家境得到了什么,更加不要觉得你因为自己当前的家境失去了什么。
你只需要记住,别人会变成今天这样,有很大程度源于ta的家境。
而你不是ta,所以你不需要学ta,更不需要和ta对比。
这个市场,这个国家,这个世界上存在的那些美好的东西,不是唯一的。
我们在面对的不是并一场非输既赢的零和博弈。
不是富二代买了十个爱马仕的包你就买不到包了。你依旧可以买到,你们之间不存在竞争;
不是她可以随随便便去美国留学你就去不了了。你依旧可以去,只是和她相比,你要更辛苦一些;
不是她被安排进了大公司你就没有工作了。就算岗位只招一个人,换岗位,换公司,只要有本事,是你的就不会跑,在哪儿都能亮。
他们的存在,并没有夺走你想要的一切。
这不是一场马拉松或者接力赛。
这tm根本就不是一场比赛。
这是万千小舟入海,是百舸争流,是四散奔涌,是每个人去往自己的方向。
没有起跑线,更加没有什么终点。
如何通过后天的努力
弥补先天不好的家境?
通过头脑和个人的努力,是可以规避那些人因为家境良好而产生的不必要的试错成本,获得和他们类似的资源,弥补先天家境不足的劣势的
比如以下几条:
01
好好学习
好好学习!好好学习!好好学习!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凭自己的能力去好的学校就已经省了很多很多很多钱!
就如前文小姐姐所说的,重修、补课、换专业等等,都是很贵的。好好学习真的省了非常多的钱和精力。
一定一定要培养起你的自学能力。包括信息的检索,寻找导师,主动的时间和精力管理等。并且拥有正确的投资眼光,把时间投资在那些你明确知道一定会带来好处的事情上。
尽量不要在还没什么资本的时候就把时间投资在那些小资情调上。小资就是小资,是资产阶级才能玩出花样的东西。
02
书是最廉价的导师,一定要利用啊!
他们有家庭辅导,有高知父母,你有马克思,有鲁迅。
书是最好、最廉价、最高回报的导师。
不要听书,不要听别人讲书(在没有自己阅读的情况下)。你听到的叫二手知识,是混杂了不知道什么人的观点和角度在里面的。哪怕他只是向你讲述书里说了什么。
自己去看,去思考,去做笔记和输出。
一年听一百本书,不如自己去看二十本。
03
在年轻的时候
尽可能
去试错
年轻的时候成本低,社会对你的容错率高。快速寻找,快速实验,快速放弃或者加强。
04
用心攒钱,攒经验,攒一切资本
我在头两年工作中攒了十几万,现在得以有了小范围自由的基金。
大牌口红、化妆品,高级包包、衣服这些我都没买过。除了在医美和旅行上花销大点之外,一切消耗品都以舒适、喜欢、需要为核心原则,很少追求品牌。
一方面是家里从小节俭惯了,另一方面也是真的觉得不必要。
比如今年618,我只买了抽纸和两条以新换旧的裤子。
真的不要被消费主义绑架。没有人会在意你涂的口红是哪个牌子,女孩子也不会盯着你穿了什么牌子的球鞋去判断你的身价高低。
别人有家里送出国,你靠自己赚的钱出国不是更有成就感?
还比如维护人脉,用小金额去长期投资朋友的“帮忙成本”,积攒口碑,
小钱不要计较,主动付出一点肯定比斤斤计较要好。迟早有一天可以用的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