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G.P.A
【G.P.A】每天精选深度而有趣的文章与资讯,适合求职阶段的你。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  ·  从成分升级到场景革命:抖音护肤白皮书揭示20 ... ·  12 小时前  
第一财经  ·  判罚8000多万!抖音副总裁回应抄袭案 ·  15 小时前  
21世纪经济报道  ·  预测破160亿元!光线传媒一度20%涨停 ·  昨天  
经济观察报  ·  宁德时代递表港交所 ... ·  昨天  
央视财经  ·  特斯拉,大消息!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G.P.A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得到的却又没那么喜欢~

G.P.A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1-17 11:55

正文



几天前,跟一位读者聊天,她问了我一个问题:

为什么总是对得不到的东西更感兴趣,得到了又不喜欢了?

我想这是很多人心里的疑问。



01


陈奕迅在《红玫瑰》里早就唱过: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人,都带有一些贱性。

够不着的,总在那里闪闪发光;而轻易得到了的,却觉得一般般,就算明明喜欢,也会不自觉贬低这种喜欢。

就好像你去买衣服,看到一件特别喜欢,老板说1000。你问800卖么?老板说好啊,卖给你。

你立刻就忘了自己一开始有多爱它:老板怎么能这么快就轻易答应呢,这衣服肯定不值,有问题。

这也是人性一个值得玩味的地方,反过来用:

当你想毁灭一个人的执念时,千万不要吊他的胃口,而是立马答应TA,让他自己去玩味。

一旦距离消除了,吸引力也就消逝了。

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呢?

说到根本,是一个残忍的事实:世间从来没有完美,只有人心目中的完美,它注定在一个你抵达不了的地方。

任何东西,一旦到手,美就开始消逝,回归到它们本来的样子。

那个你心中一直想拥有却从未曾拥有的人;

那个你一直想完成却从未抵达的梦想;

那条你一直想走却从未踏上的路;

它们完美,恰是因为你从未和他在一起过过日子,从未进入梦想背后真实的日子,从未面对那条路之后支离破碎的日常。

我们常说,一个人在感情里着了魔,也有这个意思。

一个人能在一段感情越陷越深,一定不是因为TA已经拥有,而是从未真正得到过,或者说这段感情从没真正成为TA生活的一部分、始终没有填满TA的不安全感。

这就是虐恋(第三者身份、不伦关系、单相思、苦追冷暴力、注定看不到未来等等),你陷入的不是对方,而是自己给自己下的套:爱上的,是你想象中的那个人,是一段从没到手的关系, 它死死地钩住了你。

你要明白,此刻它已是最“美”了。等你得到它时,就要走下坡路了。

多么讽刺。


但当你真看破了这一点,反而勇敢了。


接受得了生活中“美”的消逝,因为这不是任何人的原因,不是你不够爱他,不是他变得不完美了,这只是一个最普遍的现象:你们之间的距离感逐渐消失了。

无论你换个对象、换个环境、还是换个宇宙,这个过程只会一遍一遍上演,像浪潮,不可能永远处于巅峰。

人与外物的关系,迟早要经历“祛魅”过程。

这样,你便不会再轻易去嫌弃一个人、丢弃一段感情,因为换个人还是一样。

而生活的本来面目从未改变:坚硬、粗糙、无序、含混。当一地鸡毛的日子渐渐显现时,接受就好,这是必然会发生的事。


真正的勇敢,是看清生活的本来面目之后依旧热爱它。 只有孩子,才会任性地索取源源不断的浪漫。


02


说说这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病症的另一种心理吧。


有时候,我们对于得不到事物的偏好,仅仅来源于其他人对它的追捧。

很多人,从小隐藏着一种阴暗的好斗性,他们对于需要“争抢”的事物格外有兴趣,而对于触手可及的东西视而不见。

当一个目标出现很多竞争者时,他们会释放出非常可怕的斗志,不惜付出一切。 经历一番厮杀,对方终于放弃了其他机会,主动投怀送抱时,一瞬间,却觉没意思了。

他们只是享受这个抢夺的过程。

这个阴暗的心理,放到情爱中,常常体现于“专挑别人家老公下手”。

之所以说“阴暗”,因为他们总觉得别人拥有的,要比自己的更好;或者觉得很多人都想要的,才最有价值。

他们对于事物的判断,不来源于内心,而是来源于世俗。

此种人,嫉妒心和占有欲也会更强一些,但一旦真得到手中,却不会珍惜,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这个事物一旦到手,后续价值就没有了参照。(没得到的时候价值参照非常明显,即别人的追捧。)

举一个例子,

在“正常情况”下,一对情侣从了解、吵架、复合等全过程,一定有属于他俩的缘由。

而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中途觊觎”,不是因为了解他,只是因为很多女人追捧他,说他条件好。

即便最终得到那个男人,也只是从中间切入,少了跟他从柴米油盐酱醋茶里建立的认识、信任、接纳。 这样任性而来的感情,对彼此都不公平。

所以,这种人看起来充满狼性,却是一具空心之壳,缺乏自身价值判断的生命自足性。只有在外界参照下,他们才能拥有拼下去的力量。

很多时候,这种易于追逐又易于厌倦的心理并不是故意而为,而是一种难以自控的意识。

根本原因或许在于未能真正深入生活,而只是浮于表面(自己的想象、他人的评论、世俗的眼光)。


以下两点,兴许有点作用:


1、不要过度渲染你未曾了解的事物,没得到的东西必定也有其缺点;


2、多接触外界,多识人识己,客观看待一个人,不要沉溺到自我世界中。尽量从适用性(是否合适于你),而不是有用性(一个人的世俗价值)来做选择。


去摘取那些属于你自己的果子吧,别再被那些外界诱人的香气迷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