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太空
腾讯太空官方微信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植物星球  ·  立春,樱花初开,狼尾蕨绿 ·  3 天前  
昆明广播电视台  ·  视听日历|你好昆明:“躺”在滇池边 ·  2 天前  
昆明广播电视台  ·  视听日历|你好昆明:“躺”在滇池边 ·  2 天前  
辽宁发布  ·  新春走基层 | 体验山海间的别样年味 ·  5 天前  
辽宁发布  ·  新春走基层 | 体验山海间的别样年味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太空

尼尔•阿姆斯特朗背后的英雄们

腾讯太空  · 公众号  · 探索  · 2019-07-20 22:18

正文

五十年前的今天(1969年7月20日)人类第一次在地球之外的星球留下脚印,而完成这个壮举的第一人便是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他的名字早已被世人紧紧地与登月联系在一起,甚至让很多人不记得一同登月的埃德温·奥尔德林(Edwin Aldrin),更鲜有人还记得那个孤独地在月球轨道上绕圈的迈克尔·柯林斯(Michael Collins)。在人类首次登月五十年之后的今天,让我们探寻一下那些同样为人类登月做出杰出贡献而值得纪念的英雄们。


土星运载火箭的缔造者

没有土星系列运载火箭就不会有阿波罗计划,这样说丝毫不过分。水星计划时期的运载火箭推力至多只够将一名宇航员送到近地轨道,而登月则需要将三名宇航员和登月舱送出近地轨道。当肯尼迪总统在1961年5月25日夸下海口要在六十年代结束前将人类送上月球并平安带回时,美国人才刚刚把他们的第一个太空人艾伦·谢帕德(Alan Shepard)送上太空逛了十来分钟,甚至压根都没入轨。是什么让肯尼迪总统能有如此的底气呢?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时NASA的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已经有了大推力火箭的设计,而设计师正是沃纳·马格努斯·马克西米利安·冯·布劳恩,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纳粹德国V-2火箭主设计师冯·布劳恩(von Braun)。


你没看错,这位穿深色西装与纳粹军官们谈笑风生的就是冯·布劳恩,他于1937年加入纳粹党,又于1940年加入党卫军。在二战末期冯·布劳恩携全套V-2火箭资料向美国投诚,随后到达美国本土并开始协助美国陆军设计弹道导弹武器。


虽然当时冯·布劳恩是世界顶尖火箭科学家,并在美国陆军弹道导弹机构(ABMA)任职,但或多或少因为其德国纳粹的背景使他并没有得到重用。就算他的Juno I火箭成功发射美国首枚卫星,也是因为之前美国国防部钦定的Vanguard火箭屡屡失败实在是扶不上墙。


在1950年代末,冯·布劳恩已经完善了木星系列火箭,更在木星-C火箭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力更强大的设计——土星运载火箭,NASA对此非常感兴趣,同时聘用他为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的主任,负责新型火箭的研发。当时土星火箭有多种设计,最早成型的是C-1,而C-5的研发因为F-1发动机的一些问题而有所拖延。C-1被称为土星1号(Saturn I),衍生有C-1B即土星1B(Saturn IB)。IB比I有更强大的二级,发射指令舱或是登月舱够用了,但两者放在一起就没法发射了。当F-1发动机的问题终于获得解决后,NASA于1962年开始建造土星5号运载火箭。一台F-1的150万磅推力就等于土星1或1B火箭一级8台发动机推力的总和,因此一级装有5台F-1发动机的土星5号与1和1B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而Saturn V的“V”字正是代表着这5台F-1发动机。


冯·布劳恩和他设计的火箭,从左侧细小的Redstone火箭到右侧的土星5号,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美国航天在短短十年间的飞速发展。


到目前为止,111米高的土星5号依然是人类所制造并成功发射的最大、最重、推力最强劲的火箭。不但如此,它的安全性也是首屈一指。从1967年到1973年间,土星5号成功发射了十三次任务,包括十一次载人阿波罗任务,安全运送24名宇航员,从没出过差错。对于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来说,这个记录实在是太令人惊讶了。


阿波罗1号

任何计划的开始都不太可能一帆风顺,而对于阿波罗计划来说,遭受的可不是小风雨,而几乎是灭顶之灾。


为了容纳三名宇航员以及考虑登月需要,科学家们设计了全新阿波罗飞船指令/服务舱,并计划于1967年2月21日进行载人近地轨道测试,任务编号AS-204。



1967年1月27日,一枚土星IB火箭矗立在肯尼迪航天中心34号发射平台上,编号012的Block 1型指令/服务舱已经安装在顶端。Block I还是比较原始的设计,甚至还没考虑与登月舱的接口。


这天要进行的只是简单的插拔测试(Plug-out test),土星火箭和飞船本身没有装载任何燃料。但对宇航员而言仍需模拟正式环境,因此三名宇航员依旧需要穿着整套太空服并被固定在座椅上,同时在舱门关上后舱内空气也逐步被替换成纯氧。当监视画面中宇航员们仍在检查任务清单时,控制中心的人员突然听到一个宇航员大叫“火!”,在接下来数秒内只有惨叫传出,发生火灾仅17秒后三名宇航员葬身火海……



事故调查指出多项设计问题:

  1. 飞船内电线短路时产生的火花在纯氧环境下迅速酿成大火;

  2. 无论从内还是从外打开舱门程序过于复杂;

  3. Block I指令舱的内舱门被设计成向内打开,且舱内压力小于等于外压时才能打开,而大火时舱内压力迅速升高;

  4. 舱内含易燃物品


这次突发的致命灾难对阿波罗计划无疑是重大的打击,所有计划中的载人测试全部暂停,直到20个月后才逐步恢复。在新设计的Block II型指令/服务舱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如下大改:

  • 在海平面压力下,舱内气体调整为60%氧气+40%氮气,发射后逐步替换为100%纯氧;

  • 舱门重新设计,改为可快速朝外打开;

  • 舱内尼龙材料换成阻燃织物,所有易燃材料全被替换


改进后的指令/服务舱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问题,即便是在阿波罗13出意外时也没有引发任何短路。


为缅怀这三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太空勇士,NASA把AS-204任务改为Apollo 1。请记住这三位英雄吧:


从左到右:

爱德华·怀特(Edward White)高级飞行员,曾执行双子星座4号任务成为第一个在太空中漫步的美国人,

维吉尔·格里森(Virgil Grissom)指挥官,乘坐水星-自由钟7号成为美国第二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亦执行过美国第一次双人航天的双子星3号任务;

罗杰·查菲(Roger B. Chaffee)飞行员


最强人脑计算机

1960年代的计算机技术还很落后,那时候可没有什么面向对象的开发语言,而都是汇编。需要的代码有多长呢?这张照片不言而喻:



图中的这位美女叫玛格丽特·汉密尔顿,她扶着的不是废纸堆,而是阿波罗11的月球模块与指令舱的程序代码。别小看这堆代码,当尼尔·阿姆斯特朗驾驶月球模块LM准备着陆时,正是靠着她编写的程序才避免了着陆中止的发生。


仔细看过着陆全过程的同学肯定会在着陆前两三分钟听到系统报1201和1202的错并伴随嘟嘟报警声,而阿姆斯特朗显然一开始被弄懵了。这两个错误代码若是发生在一般情况下会触发系统重启,但是汉密尔顿编写的程序具有智能优先级控制,识别出这两个并不是真正错误继而只显示警告但未进行处理。后来证明这两个错误是由于雷达开关处于不正确位置而被触发的。


这就是代码纸,恐怕现今没谁能看懂啦。


让全世界看到登月直播的并不是美国人

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出舱准备踏上月球时,约6亿人(当时全球五分之一人口)正通过电视机和收音机观看与聆听令全人类振奋的这一幕,但如果你以为这视频信号也是从休斯敦发出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当时NASA通过Deep Space Network深空网络来保持与阿波罗飞船的通讯,深空网络在美国、西班牙和澳洲都设有跟踪站。作为主跟踪站,位于美国加州的Goldstone跟踪站拥有64米直径的碟形天线。而澳洲这边除了同样拥有64米直径大碟子(本地人直呼其为The Dish)的Parkes天文台外,也有一个小跟踪站:仅有26米直径小碟子的超级替补Honeysuckle Creek跟踪站。


64米的大碟子什么概念?嗯,在上面打场板球没问题。。。(还好这只是摆拍啦!)


在阿姆斯特朗出舱时,月球正从美国那边落下而从澳洲这边升起。休斯敦寄希望于Goldstone跟踪站的大碟可以稳定收到月球那边发出的信号,但意想不到的是Goldstone跟踪站似乎遇到了一些麻烦,当时的语音记录显示有一个换向开关无法被确认是否在正确位置上,而Goldstone所接收到的图像相当不稳定,技术人员加强信号时更是南辕北辙。此时在澳洲这边月球冉冉升起, Parkes天文台的大碟子却无法立刻开始工作,因为碟子太大导致最大偏转倾角仅为地平线上30度,否则天线边缘就磕地上了。此时,月球那边的摄像机已经开始工作传输图像,而尼尔·阿姆斯特朗也准备出舱,当然他并不知道转播团队已经乱成一锅粥了。


关键时刻超级替补成了休斯敦的救命稻草,他们这才注意到只有小碟子的Honeysuckle Creek跟踪站传来的图像居然非常稳定。


Honeysuckle Creek跟踪站的小尺寸天线反而更容易偏转,可以对准刚升起的月亮。


在Goldstone跟踪站最后尝试失败后,休斯敦彻底放弃对本土跟踪站的希望,立刻宣布:

All stations, we have just switched video to Honeysuckle.

所有电视台请注意,我们刚刚将信号切换到Honeysuckle。


此时飞船摄像机已工作1分45秒,全球观众终于看到尼尔·阿姆斯特朗走下舷梯,听到他说出那句传世名言:

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8分钟后,随着月球渐渐升高,Parkes的大碟子天线也终于开始发威,将更加稳定和清晰的图像传到全世界。


后记

今天我们纪念人类登月,更不能忘记为人类登月做出贡献的人们。正如阿波罗11任务中唯一没能踏足月球的迈克尔·科林斯在返回地球前最后的直播中所言:

“这次任务就好像是潜水艇上的潜望镜,表面上你们只看到了我们三个,但背后却有千千万万为之付出辛劳的人们。”

责任编辑:王延昕

牧夫新媒体编辑部



星辰大海自助套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