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原文化研究
《中原文化研究》创刊于2013年,是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文化研究学术期刊(双月刊)。本刊秉持科学理性、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深入挖掘整理中原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努力打造国内文化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康石石  ·  皇艺、藤校、清华等均有交互双学位! ·  3 天前  
出彩写作  ·  写材料狠人的干货笔记 ·  3 天前  
康石石  ·  麻省理工Media ... ·  5 天前  
康石石  ·  欧洲设计类岗怎么又多又赚啊!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原文化研究

季羡林:我不是圣人,我只是一个萌趣的老头。

中原文化研究  · 公众号  ·  · 2017-07-13 08:59

正文

点击关注文化美刊

8年前的7月11日,大师季羡林与世长辞。


戏称自己是“三朝元老” (经历了清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季老,一生在古文字学、历史学、东方学、佛学等诸多领域皆创下卓越成就。


他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他做学问,严谨不苟;写人生,睿智深刻。


然而生活中的季羡林,不但不是一般学者给人的印象——刻板枯燥,反而豁达幽默,总是一派乐天知命、风光月霁的样子。


而其中最令人钦佩的,是他的那份绝无仅有的清醒与真实



日记里见真性情



季羡林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时,写的《清华园日记》,记录了自己的“青春笔记” ,很有意思。


1932.9.11 “我的稿子还没登出,妈的。”


1932.9.23 “早晨只是上班,坐得腚都痛了。”这天他还说,“德华有喜”,他念大三的时候妻子就怀孕了。


1932.12.21 “说实话,看女人打篮球……是在看大腿。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


1933.4.29 “因为女生宿舍开放,特别去看了一遍。一大半都不在屋里。”


1934.3.31 “没作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以上这些不过是两年日记里的边角余料,更多的内容是他读书,研究的记录,以及日常生活。


不过这些话语却让我们看到了,原来大师季羡林,也曾年轻气盛,不但喜欢看女生的大腿,对于不合理的考试制度,也是说骂就骂,毫不遮掩。



提起大师,我们总是将其无限美化,甚至神化,将之置于一个不可触碰的地位,却忘了他们也是凡心肉胎,吃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


其实这些日记在后来出版时,编辑曾提出“做适当删减”,季羡林是这么说的:


“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注:“冷猪肉”即“胙”,指祭祀用的猪肉。)


每个人都有阴暗丑陋的一面,一般人总是要将其隐藏的,希望美化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特别是对负有盛名的人物来讲,形象名誉格外重要。


对于这些看起来似乎有损他形象的话,季老选择“一字不删”,作为一介大师,敢于如此真实,那一份率直坦荡,世间罕有。试问几个人能做得到呢?!


我们的生活,大概缺少这种真实的坦荡。与其用去大量时间在朋友圈里展现自己生活的美好,不如静下心来,作一篇日记,照见自己灵魂的样子。




生活上的萌趣


季老特别爱猫。他喂养过一只叫“虎子”的强悍的猫,每天读书写书累了,虎子就与他逗闹撒欢,给了他很多乐趣。

 

后来,他又有了雪白的波丝猫,起名叫“咪咪”,与虎子一起陪他玩耍。后来咪咪老死了,他又得了新猫,起名为“咪咪二世”、“咪咪三世”。

 

在他的老伴、女儿等亲人相继过世,精神最苦闷的时候,是这些猫给了他很大的安慰。他为他的猫写过散文,写过诗词,文中流露了他对这些小动物的感情和宠爱。

 

关于猫,还有这样一个故事,2007年9月,季羡林从医院回到位于北大朗润园十三公寓一楼的寓所。当离家三年多的季先生回家时,家里养的那只波斯猫一眼就认出了阔别的老友,纵身一跳,跃入“老伙计”季羡林的怀中。

 

面对此景,季羡林感动得热泪盈眶,遂对跟随的人说:“谁说猫猫是白眼不认人,应该平反啊。”



季老的萌趣不止在猫咪上。有一年中秋节,季先生去了趟莫斯科餐厅。那时20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季先生在“老莫”享受了一杯啤酒,外加一份冰淇淋。


消息传到好友任继愈先生耳里,他急忙给季羡林打电话,劝他以后千万别再随便吃冰淇淋之类的东西,当心弄坏了肚子。季先生听了,如孩子般,风趣地回答:“放心,我是属猪的,吃什么都没问题。”



养生趣闻


季羡林活了98岁,堪称“老寿星”,被人问及养生之道时,季老首创了‘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名闻全国。


季羡林所谓不锻炼,并不是真的不锻炼,而是反对那些为了锻炼而锻炼的“锻炼主义者”。他最看不惯一些人,一生好像只是为了锻炼而来,锻炼是为了活着,活着是为了锻炼,除了锻炼就没有别的事情可做。


季羡林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工作,工作需要强健的身体,进行一定时间的锻炼是必要的,但把锻炼弄得很刻意,弄得很正式,甚至主宰了生活的全部,就没有意思了。


而第三点最为重要,对什么事情都心胸开朗,吃得下,睡得着,决不视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也决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决不玩世不恭。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有这样的心境,焉能不健康长寿?


即使95岁的高龄,季羡林也从未改其幽默,对来访者说:“我的身体还可以,唯一的变化就是头发没有了,真是无法无天。”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这是季羡林在2006年获得感动中国人物时的颁奖词。


季老一生受人尊重,被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对此,季羡林在他的《病榻杂记》中却力辞这三顶“桂冠”:“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


“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人们称他为大师,他自认“一介布衣”。


人们称他“国学大师”,他说自己:“连‘国学小师’都不够。”


他的一生,宠辱不惊,真实坦荡;从不追求名誉富贵,只要幽默豁达,自得其乐!


如他自己所说: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文字&编辑:麦麦柏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国粹美尚

(ID:gxjcshys

美文丨摄影丨旅游丨生活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长按二维码识别加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美尚有赞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