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月来,中国的金融监管如暴风骤雨,呈现了一行三会竞争的态势,一家比一家严,一个比一个狠。
证监会、央行、保监会、银监会,个个都出了大杀器。据新华社的报道,这些天这几个部门都纷纷开始,明确2017年的工作重点,多举措维护金融安全。也就是落实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6项任务。
可是,在这四大机构的严厉声外,似乎总缺了些什么。任何国家的金融市场,离开了财政系统肯定玩不转。
是的,现在财政系统发力了。昨天财政部牵头6大部门,这份文件提出的是要“全面清理整改”。一些省份的红头文件已经下发开会布置任务,清理整改已经开始了。
如果从2008年金融危机算起,加杠杆最早的,地方融资平台可是第一大主力,在这之后才有金融系统玩开了花。
现在,终于又回到了这个口袋没有扎住的地方平台。
暗道没有堵住
要论加杠杆的风险来看,其实财政系统爆发得最早。
2011年,云南城投出现了停止付息一度引起了市场轩然大波。市场猛然发现:原来地方平台已经着火了,但是市场却没有人知道风险到底有多大,这其实更可怕。因为风险并不可怕,只要可以估算出规模、体量,怕就怕风险全在暗处,完全缺乏透明度。
这是其实都是四万亿惹的祸。此后,中央政府牵头进行了至少三轮大审计,摸清底数。记得2015年那次,结果迟迟不公布,市场不断地猜测到底规模多少。
几年之后,除了山西一家城投的短融券差点违约外,虽然整体偿还高峰其实早已到来,虽然经济增速下行厉害,虽然一度卖地收入也急剧下滑,但地方平台却安然无恙,地方财政也基本安然无恙。
这是为什么?因为财政部出了大杀器,搞了“乾坤大挪移”,实行债务置换。这些年来,地方平安无事。
用当时楼部长的话来说,债务置换是要“开明渠堵暗道”。
问题解决了吗?没有。债务没有减少,只是展期了。过去两三年的债全变成七八年的,也许到期了还只能继续展期。
但通过债务置换,地方财政和平台度过了危机。当时,一度整治得很狠,比如让银行不许对平台贷款,但是马上各地都出现了在建项目停工的情况,中央一看看风向不对,又缓了缓,下个文件说,要保证在建项目的融资。
一收一放进行点刹,按说地方平台的车也该刹住了。
但是并没有。过去的暗道消失之后,新的暗道又出现了,这些暗道同样和政府大力推动不无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投资基金,各类产业基金遍地开花,但玩的都是名股实在的把戏。再就是PPP,政府大力推动,但大多是金融资本和平台玩的游戏,真正的民资参与很少,PPP把许多本来短期可以做完的事,也变成了长期。
金融的事,冒泡只要一两年,治理起来可要十年功。这两个玩意其实也就这几年膨胀,PPP甚至可以说就是去年最疯狂。
到了去年下半年,肖捷部长上台后就开始了新一轮整治,各地纷纷撤销担保函,强化纪律约束。
财政部大力强化派驻各地专员办对地方的监督职能。新年后财政部部长肖捷的首次调研就去福州,听取福建、厦门专员办的汇报。
调研时,肖捷说:专员办要认真思考,如何更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特别在查找监管漏洞和空白点方面,要注意提前发现问题,要坚决防止和有效避免财政领域乱象丛生问题的发生,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这是财政的一个突出风险点。
显然,财政部已经意识到,之前提出的“开明渠暗道”,但是暗道并没有堵住。各地专员办也纷纷加大了对地方财政部门的监督。
而今六部委的文件,显然是在一行三会竞赛式监管的背景下,对去年以来的整治行动的再加码。整治已经开始,风暴雨已经开始了。
切割才是六部委文件的关键词
虽然不少市场解读认为,这份文件最核心的信息是要开展新一轮的摸底排查,要求在7月31日前整改到位(只有三个月时间,既要摸排,还要整改,任务非常重),并且要完善统计监测机制。但笔者认为,摸排只是形式,这个文件传递的核心信息只有一个词:切割!
如何切割?就是平台是平台,政府是政府,平台的风险不能传递给地方政府。
但过去,平台就是帮政府融资的公司,严格说来其实就是政府的空手套,基本上没有什么盈利能力,就靠政府注入各类资产,然后玩金融杠杆。
这个玩法早在2014年财政部出43号文的时候就要他们转型:你们这些龟儿子,赶紧自谋生路去!
可是,谁会听?离开政府他们怎么活呢?所以,并不成气候。再说,他们手中还有许多替政府做的项目,也不能说转就转,说关就关啊。
现在看来,这个转型势在必行。这将是地方的一场风暴雨。六部委的文件要说并无太多新内容,大多都是重申以往的,但现在全面金融监管的形势下,这次真不是玩虚的。
关于切割,六部委的文件说了很多,全是禁止性规定,如:地方政府不得将公益性资产、储备土地注入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承诺将储备土地预期出让收入作为融资平台公司偿债资金来源,不得利用政府性资源干预金融机构正常经营行为。
比如:地方政府不得以借贷资金出资设立各类投资基金,严禁地方政府利用PPP、政府出资的各类投资基金等方式违法违规变相举债。
再比如: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以文件、会议纪要、领导批示等任何形式,要求或决定企业为政府举债或变相为政府举债。
……
全文充斥了“不得”句式,对地方融资进行禁止性规定。
更关键的是,因为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加强,市场资金紧张,即使在月初这几天,货币市场的资金价格仍在一路走高。
而且,城投债的发行利率在全面上升,那家市场关注的7.8%发债的就是城投债。目前看来,成本还会继续提升,这意味着,很可能有些城投债会撑不住了,出现违约。目前,因为有政府作为后盾,城投债还没有出现违约的案例。
六部委文件的切割,很可能是为打破城投债的刚兑作准备,当违约发生,地方肯定希望是救助,就如山西那个短融券一样,最后还是还上了。因为如果不救助,这个省区的所有城投债的利率可能都会上升。
但是,在如此严管的背景下,如果出现违约案例,估计地方想救也不允许了。
这次文件也再次重申,2015年元旦以后新增的不属于地方债务。这也就是那时说的“扎口袋”。
这次会扎住口袋吗?
显然,上次口袋没扎住,所以才有现在的清理整改。
这次真的能在3个月里扎住地方的口袋吗?任务非常艰巨。因为平台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太紧密太紧密,甚至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剪不断,理还乱。
更关键的是,很多平台公司属于国资系统,不属于财政系统管,而这六部委的落款中,有财政部、有发改委、有司法部,但是没有国资委。
前几年搞地方债整治的时候,财政系统就有人抱怨:你们国资疯狂扩张,拉的屎现在却要我们财政系统来擦屁股。
财政系统和一行两会(央行、银监证监)能做的是,不许地方出担保函,不许平台融资,不许银行违规融资。
可以想象,未来几个月,地方的日子不好,加杠杆上项目都会越来越困难。
这一步确实必须走,地方财经纪律必须强化。但是如果能强化地方人大的作用,让地方人大真正对预算、债务产生硬约束那会更好。
因为即使财政部的专员办再多,也不可能包办地方财政的事,中国有2800多个县,数倍于这个数字的平台公司,仅仅靠中央监管累,且不一定管得过来。
但无论如何,当前的风暴已来,穿好雨衣,小心行路。
更多政策快评、市场消息、各类干货。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付费小密圈。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亦可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