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识局
欢迎关注识局!我们提供一手的政策资讯,并有丰富的线下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  ·  带看4个月,我被跳单了…… ·  13 小时前  
人民网  ·  这些新规,明起实施! ·  昨天  
新华社  ·  红花郎春节点亮全球地标,出海又出彩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识局

从做实业到做互金,坚持是因行业有前景,迷茫是因看不到自己公司的前景!

识局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07 11:02

正文



文/炎叔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十几天前,笔者就想写写关于在互联网金融行业整改期努力挣扎的王总的故事,十几天后,文档还是一片空白……脑中无数思绪翻来覆去,只觉得这位王总运气既好又不好,如今摆在他面前的选择既多又少,各种混乱迷茫,整理不出个结论。

 

终于,笔者决定不再以自己有限的认知来下所谓的结论,只是如实的记录和描述一切,文章方得继续。




起步:似乎总免不了“灰色”

 

王总出生在一个“贫困县”——加引号是因为,据说该县其实不算贫困,是县长觉得被评为“贫困”有不少好处,就一直不肯摘掉这个帽子……所以普通民众的经济条件其实也还算可以,加之当地人善经营,自“走进新时代”以来,大家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但国人好赌,尤其在物质条件变好、精神文明却跟不上的时期,更是如此。于是就有一批人靠在赌场边放高利贷富起来。

 

王总和他富起来的那批小伙伴们,商量着当地虽然条件不错,但总是扣着“贫困县”的帽子,不会有大发展,于是互相提帮带,去了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找机会。后来的故事和同一时代里善于经营的人们没什么太大差别,识局之前也有不少文讲到了类似的“发迹”案例,便不再赘言。

 

毕竟本文的重点在互金,提到过往只因笔者觉得:三岁看大五岁看老,人的一生如此,事业发展的历程也大抵如此——完全转型的案例也许有,但那都是凤毛麟角的极个别,需靠各种偶然和运气来完成。




发展:难以跨越的圈子与层级

 

从过去几年的大环境来看,像王总这样的人,从实业圈踏入金融圈几乎是必然的。可惜就算他在家乡人看来已经非常成功,但和那些动辄拿着几个亿,以上市公司或政府引导基金等各种巨资来转型的大咖们相比,王总也只能算是这波转型大军中的一个小兵。

 

中国人最讲究圈子,金融圈内同样如此。以校友圈为例:若你身在帝都,可能会发现某些公司里员工绝大多数是出自北大、清华,在魔都则会时常发现身边同事大部分是复旦、同济,总之是一个学校出来的。

 

国人的各种圈中比较典型的还有老乡圈。王总没有高学历,圈子自然以老乡为主,这个圈子如何,可参照第一段。当然,老乡圈还能扩展到省级,那里还是有不少牛人的,但多属于弱关系,想为己所用?没那么容易。

 

此外,同样众所周知的是,我国在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意味着金融圈内也是有等级的。投资者有资本大鳄、土豪、new money、中产阶级和小散,乃至月光族等,融资者有占垄断地位的各种巨无霸、国企、大中小民企、创业者和一般个体户,乃至负债消费的个人等。

 

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投融资需求,他们之间对门当户对的要求比男女婚配更为严苛,有的是被法律直接划出(比如公司达不到条件上不了市,个人没一定资产就不是私募界的合格投资者)、有的是圈内人自设的等级(比如某著名资方划定硬性指标1/2/3,满足就投不满足看也不看;最有名的是那家投了很多新三板公司的,据说早期只要有同意挂牌的函就投,其他通通不看)、还有些界限虽然不明显但你就是被划在圈外,怎么都进不去。




唯有“新星”互联网金融,似乎拥有跨越疆界之能

 

到现在,还有人在争,互联网金融到底是属于金融呢,还是属于互联网?应该以哪个为主要属性?笔者觉得,看名字就知道谁是主语谁是定语了,但互联网这个定语确实不容小觑,它改变了载体也改变了内容,甚至本质。

 

作为冉冉升起又尚未定型的明日之星,互金受到金融圈内每个层级的欢迎,资本大鳄、土豪在做互金,身无分文的创业者也在做互金,互金作为平台引进资本金无数,靠销售的产品又吸金无数——互金的吸金能力有多强呢?在笔者看来,这个没有进入门槛,连月光族们在月底之前的那点余额、大爷大妈们的棺材本都能吸过来的家伙,是比股市还能“榨干”国民储蓄的“真妖精”。

 

综上,互金给人的感觉就是吸金能力强,又没准入门槛,各路神仙小鬼都要来一显身手,两年前正想转战金融圈又苦无门道的王总当然不会错过。

 

之所以把“两年前”加了粗,因为这是个关键的节点。在两年前的前面,2013年是互金元年,在各种“宝宝”的铺垫下,第三方支付、P2P、众筹、消费金融等快速崛起。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互金行业发生股权投资193起,同比增长339%;披露金额1420亿元,同比增长695.38%(后来各大问题平台动辄几十上百亿的资金量,也从另一个角度反应了这段时间互金的火爆,但我们还是先按时间顺序来说这个故事)。为此,王总就在2014年,下定决心进军互联网金融行业,做一个属于自己的平台。




既然和互联网沾边,意味着总是变化最快

 

王总开始是自信满满的,对未来充满期待,他觉得自己前期的成功一定能在互金行业得到延续,毕竟如今的他有事业、资金,亦有独到的眼光和丰富的资历,和刚出来创业时的他不可同日而语。下定决心后他就开始拉团队、建平台。

 

可惜那时的王总并没有意识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做什么都讲究快,做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更是如此。只要你够快,即便初期有诸多不完善,都可能因为抢占先机而取得巨大成功,反之太慢则一般没什么戏。王总只觉得这个行业机会来了,并且会有光明的未来,不会跑,所以他没有放下其他事业,全身心投入这个平台的运作,导致平台的建设进展较慢,拖到2015年下半年才上线。

 

而2015年下半年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是怎样的,想必不需要笔者细述,反正现在估计随便拉个路人都能说出几个诸如E租宝,中晋,大大,快鹿之类的“大名”。更糟糕的是,这类问题平台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少,反而是越曝光越多——《证券时报》报道称,截至2016年8月底,中国P2P平台共有4667家,其中问题平台2644家,里面失联、跑路、警方介入等恶性问题平台又占比62.9%。

 

至此,互金类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好名声丧尽,从香饽饽(曾有上市公司为了沾互金的光,特意改名匹凸匹,不过由于资质不咋滴,等于又给互金界抹了一次“黑”)变成烫手山芋,已投的估计大都在后悔,没投的都在观望;

 

紧接着就是工商局暂停相关公司注册、变更,监管层开始出台各种措施。从 2015年7月《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到2016年8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一年多里,为原本没有门槛的互金界设下“龙门”一道道。

 

除了那些已经抢占先机,做大做强,背景雄厚的公司能一跃成龙之外,其他的P2P类公司可以说是一蹶不振,再难看到前景(零壹研究院数据中心统计,80%以上的平台在2016年8月出现交易额下滑)。

 

以上这些大背景中的一切历程,王总的小型P2P平台都亲历一遍,如今按《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互金平台还处在整改期中,所以王总的平台勉强还能继续维持运营,却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进到合规平台的成本对王总公司这样的小平台而言太高了,不说别的,可能连托管银行都找不到;但退出不做的话,前期付出的高成本摆在那,在没有半点收益的情况下就断臂退出,真的是“臣妾做不到”。

 

再看看周围同行,好像也没有立刻就改得和管理办法一模一样嘛,甚至有的还在推出一些不算合规的产品,照样也没事。于是王总和平台员工说:这个平台暂时不花太多精力去运营、推广,但也不关停,先维持现状,等政策明朗了再说。在此期间大家也努力找找看有没有合适的项目来帮助平台实现转型。王总也知道,现在平台获客太难,可融资金少,盈利难,维持运营几乎是纯付出,每多坚持一天就多烧一天钱,但维持现状似乎是他面前唯一一条可以走的路。




坚持的理由:行业本身还是有前景的

 

就在今年1月,陆金所还宣布完成了12.16亿美元的融资,市场估值达到185亿美元,据传其还计划于明年登陆港交所。今年11月,惠金所宣布其2016年的交易规模突破了200亿元。网贷之家的数据也显示,今年各平台的总成交量还是在逐季上升。2016年1-10月累计成交量达到15998.12亿元,是2015年1-10月累计成交量的2.24倍。自2014年1月到今年10月,P2P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为29650.33亿元,马上要突破三万亿了。




迷茫的理由:看不到自己公司的前景

 

但王总也很清楚,那些现在还很牛的平台之所以“牛”,是因为他们“出身”好,有背景,获客更容易。每个行业在发展初期,大家都在摸索,那时这类公司的背景是利好但也带着不少弊端,所以草根出身的公司还有很多机会。如果错过这个关键时刻,没有及时出头,一旦行业发展成型,大家了解了其间套路,监管层又开始出台各类规矩设门槛,草根出身的公司想靠运气发家就很困难了,只能靠自己的实力。可自己的资金、人脉、资源和专业能力,又似乎没有一样比得上这类公司,这是否意味着就算行业很有前景,也已经跟自己没关系了?一步慢,步步慢?

 

认么?王总不想认,但行为还是受到了影响。最近王总有个朋友因地产项目找到王总,称该项目工程接近封顶,又临近过年,朋友担心年底付不出工人工资给自己招惹麻烦,所以想融资。这位朋友找过银行,但他的项目标准没有达到银行的要求,所以只能先找王总帮忙,说一旦封顶银行就会批资金。“如果可以,我也不想找P2P,年化20个点!实在太高!我要是一有钱就立刻还给你们”。

 

他们是当年一起出来打拼的小伙伴,王总十分信任这位朋友的为人,可是左思右想,还是觉得这个地处四线城市的项目风险太高,而且自己的平台也未必能融到资。将来哪一端出现问题,现阶段的自己都承担不起这个责任,最终只能无奈的摇头,给介绍了另一家规模更大的平台。王总想,也许自己还能转型做个中介,赚点中介费。谁知虽然对接的平台项目经理觉得标的不错,比他们现有的大部分标的好,很高兴,答应要做,往上报批后的结论却还是做不了。该项目经理直叹,时机不对。




症结:资金不足却谨慎有余?

 

王总至今没想明白,为什么他在金融圈和实业圈的表现会差这么多。是因为混实业圈的时候刚好大环境好,如今刚好环境差么?可是,不久前有个下属介绍了个资产包收购的业务,王总只不过多犹豫两天,想先调查下资产包质量,结果两天后就被告知那个资产包已经卖出去了。下属说这种资产包一出来几乎都是在第一时间被抢光的,容不得别人有太多的犹豫。这么看来,市场上的钱还是很多而且还很“饥渴”的嘛。

 

一直以为是自己太激进、爱冒险,才会不小心赶上一趟不该赶上的列车。但其实,会不会是因为自己还是太谨慎了?王总一时半会儿也没想明白。

 

笔者也不知道以后的王总是会更激进还是更保守,毕竟恐怕连王总自己都不知道,且行且看。笔者只觉得,也许整改期一过,所有王总们的平台都直接关闭不做,也就无所谓后续的风格了,接下来大家就都按监管层规定的路径去走,多层次资本市场顺利建设完成,这样规范有序的图景好像也挺美好。

 

至于那些融资需求超出P2P平台上限,又进不了其他层次资本市场的公司和个人未来会如何,民间高利贷、地下钱庄之类的会不会复兴,就是更远的话题了,篇幅有限,思虑有限,本文暂此搁笔罢。



更多资讯、海量视频、专业财经金融信息,尽在识局网!还在等什么,赶紧进入:www.ishiju.com 



我们是识局团队!

读者投稿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人才应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申请转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