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出现的网络大电影,竟然总量达到了1800部之多,今年将突破3000部,比电影产量至少翻几番,而今年的电影大概700部,数量也很多。于冬认为,这两方面的力量实际上是在压力下被分化,因此互联网企业应该跟传统电影公司紧密合作、形成合力。
穿越者综合编辑
在2014年的上海电影节上,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
语出惊人。他预言电影公司未来都将给BAT打工。电影公司仅存的优势是尽快把规模最大。
几年过去,在2017年的上海电影节上,于冬说互联网公司应该和传统电影公司紧密合作。
6月20日,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互联网电影系列的上海高峰论坛上,各路大咖济济一堂,来自阿里巴巴、腾讯、爱奇艺、PPTV聚力、乐视影业等十多家互联网影视圈内的重量级人物,与索尼、万达、华策、光线、博纳、华谊等传统影视业巨头的高管,互相交流最前沿的思路和观点。
“我们遇到一个很好的时代。”于冬说,10多年来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给了我们足够的底气和信心,市场正在进一步地放大,国内荧幕市场增长到全球第一位。这也是我们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机遇。
他认为,互联网资本将重新建构电影行业。但电影行业还没有准备好迎接这个挑战。国产电影现在还挤不进我们建造的这些巨幕厅、全景声大荧幕的快速跑道,我们的工业电影有缺失。
这几个月来好莱坞电影让国产电影倍感压力
这一年来,国产电影能称得上大片的影片的并不多,而这恰恰给了好莱坞电影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快速通道,这些进口影片在国内市场上畅通无阻,尤其是这几个月的压力,所有的中国电影人都感到备受压力。在我们还没有强大到抵御好莱坞力量的时候,互联网资本迅速又把电影工业带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就是我们的短、小、平的内容创意,它是内容的需求。
去年出现的网络大电影,竟然总量达到了1800部之多,今年将突破3000部,比电影产量至少翻几番,而今年的电影大概700部,数量也很多。
于冬认为,这两方面的力量实际上是在压力下被分化,因此互联网企业应该跟传统电影公司紧密合作、形成合力。“今天这个高峰会的意义,就在于两股力量携手共同‘抵御’好莱坞电影。非工业化、有特色的艺术电影,可以交给爱奇艺、优酷、腾讯出品,让他们去做这样有特色的艺术电影,反正院线卖不到钱;同时我们也要强化剧场效果,加强工业电影的水准,不要把电影院线市场让给好莱坞。”
至于究竟什么是电影强国?
于冬觉得标准有两个——
一是本土电影在本土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一是电影的出口能力和辐射能力。
比如美国电影本土市场大量出口全球市场,但目前的中国电影若要形成强大的出口能力,则一定是建立在世界范围的合作基础上,也就是说,中国电影还不够强大,还需要更多的呵护和支持。于冬希望希望政府能听到企业的声音,更多地给予这个行业足够的宽容,推动产业发展,鼓励企业融资、上市,打造更多精品电影。
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则认为于冬夸大了好莱坞的威胁,低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调整能力。他称:“在去年、前年国产影片份额达到50%到60%的时候,难道是好莱坞电影的品质更低吗?并不是。今年上映的好莱坞影片的口碑并不是很好,为什么国产影片的比例下来了?我认为重要的原因是观众的逆反。观众对于国产片的期待高于国产片的品质,但是总体品质也在提升,只是速度不够,爆款偏少。这是短暂的一个现象。中国观众是全球最聪明的观众,从盗版时期就看过全球的影片,养成了很高的观赏能力,发现了好片就会很快地进行传播。我认为,只要是排片超过5%的好片,就不会被埋没。”
中国未来的电影院会是什么样?万达文化集团高级副总裁曾茂军认为,电影院也会有分化,其中一类是要做更多的特色厅,因为特别低端的影院特别容易被家庭观影所取代,另一类要坚持做高端分区发行会解决今后电影数量很多、不能够充分放映的问题。
电影院是个重资产行业,每一个影院的投资都有两三千万。曾茂军透露,万达现在的400家电影院直接投资超过400亿元,此外万达在海外也有了超过11000块荧幕,去年一年在美国放映中国国产片的数量超过70部,虽然最终累计的票房还不多,但是至少可以让中国电影有机会走出去。
曾茂军特别谈到一些自媒体大V批评电影的现象,他希望大V们更多地为国产电影摇旗呐喊。在他看来,近几年的国产影片已经比以前好了不少,但观众的满意度却在下降,舆论导向的作用很重要。
他觉得,大V们习惯去批评国产电影,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批评的言论更容易被传播,所以最近几年标题党很流行、观点也很极端,把中国电影说成“烂片”。
一方面,电影人要拍出更多好电影,另一方面,也希望舆论为国产电影加油鼓励,大多数观众更愿意认可国产电影,更愿意看国产电影传递给我们的价值观和正能量。
王长田觉得,国产电影工业的调整速度非常快,我们用了1/4或是1/5的时间走完了美国电影100年的路程。而目前所谓的网络大电影只是电影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和特殊题材,今后不会有“互联网大电影”,有的只是“电影”,只不过有一部分电影天生就不是为影院播放而拍摄的,上来就是卖版权为了点播的。重要的是,每部电影都要找准定位,今后“互联网大电影”这样几十万驱动的影片,一定不会持续出现。
如何定义互联网影视的健康生态?腾讯公司副总裁孙忠怀觉得, 首先一定是好的内容——好的内容来源于好的创意人才,这些人才每个都独一无二,当市场需求越大的时候价值越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管是如今的天价演员还是天价导演和、天价编剧以及天价特效,他们应该有自己的价值,也应该得到更多的资源,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资本的选择是自然追着市场走的,较领先的,所以第一件最重要的事还是基于一个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这永远是市场核心的,我们要给他好的平台和资源。
其次就是连接用户的方法——除了内容之外,还有连接用户的渠道和方法。互联网的力量崛起缩短了渠道的成本和用户以及最终内容之间的桥梁,这个是全世界降低交易成本有好处的。
在孙忠怀看来,互联网促进了好的内容和创意人才,贡献了更多作品,提供了许多新机会。“电影电视界来了这么多创意人才,其实每个人都很开心,很多项目可以开发,中间肯定有一些试错的成本,但市场的力量一定是经过慢慢筛选,让好的创意作品和内容产生更好的价值,差的它经过学习、锻炼,有些留下了,有一些就离开了。对于这个,我们应该有良好的心态去应对。”
2014年盛行的IP在今年明显感觉疲软,前几年电影市场的火爆让很多电影制作者过于急功近利,把IP抬得过高,导致其远远超过了本身的价值。
王长田说:“IP现在有几种论调,第一是IP有罪论,第二是IP万岁,我持第三种观点IP无罪论。IP只是项目来源,我不关心来自哪里,只关心是不是好故事,有没有观众基础。所以我原创也做,IP也买,而且我们不应该剥夺IP的原作者把作品让更多人看到的权利。而唯IP论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创作力低下的表现。好的公司只关心故事本身是不是好的,而不关心它来自哪里。不过IP也不可以扩大化,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定位成IP。IP的定位十分模糊,说知识产权的时候目的在哪里?诉求是什么?市场上存在太多悖论和错误的认知。”
华策影视总裁赵依芳认为“互联网带来行业用户的增加,让整个文创产业的软实力、硬实力都有所提升。好内容是硬实力,传播是软实力。互联网对内容产业的发展是颠覆性的。华策聚焦于超级IP,不是对IP有意见或者唯IP论,而是中国有太多好的内容,要让观众感受全球级内容的能量。互联网将带给行业第二轮机遇。”
叶宁则直白的说:“对于我们来说创作的内容逻辑非常重要,不管是IP还是非IP,你拿过来变成好的电影故事才是最重要的。”
来源:上观/栾吟之;界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