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文职最近的人,为何不舍军装》引发了很多讨论,很快,这篇文章在我的微信群里广泛传播,大家也都纷纷议论。而文章下方的留言区域里的一些不同的声音和诚恳的建议,也在一片点赞声中爬高置顶。
“兼听则明”。的确,不论是文章中的观点和情怀,还是留言区、微信群里的建议和意见,无不体现着官兵最真实的声音。今天,着眼5个关切,我想逐条回答一下。
一、是否“非现役”,都不应该尴尬
之所以尴尬,是因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的缺失感,是对“非现役文员”这个即将重新构建,并重新被赋予使命的人员类别前景和政策的不清楚。
要说尴尬,目前的各类技术人员所处的境地难道就不尴尬?部队指挥打仗的面对院校教书育人的胸前的资历章,他们尴尬不尴尬?基层部队的领导干部面对下属卫生队老军医肩膀上的上校军衔,谁比谁尴尬?
在某些岗位上,非现役文员和现役军人干着一样的活,却拿不到一样的工资待遇,他们尴尬不尴尬?干了十几年的老兵,成长为技术能手,却不得不面临走留,部队尴尬不尴尬?
我相信,即将落地的非现役文员制度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将逐步设计好每一位文员,甚至每一位军人的职业成长道路。这可能会产生新的尴尬,但目的是为了破除现有的诸多尴尬。
二、是否荣光和脱不脱军装没有关系
军装是军人的职业标识。军装之所以光荣,是因为军人的职业属性特殊、职业责任重大、职业付出伟大。是军人在各自岗位上的坚守和辛劳、热血和汗水为军装添的彩。
但是,能够为国防事业做出贡献的,不仅仅只有军人。能够在各自岗位上坚守和付出辛勤劳动的国防人,不一定非得身着军装。即使不穿军装,只要心系国防、立足岗位、投身事业、谋求发展,依然是光荣的。
而如果业务荒废、不思进取、投机取巧,甚至贪污腐化,不论身在部队或者院校,不论是否身着军装,都离“光荣”二字相去甚远。
所以,身着军装很光荣,为了改革事业,毅然脱去军装也很光荣。但光荣与否的前提条件是看是否敬业。
三、穿不穿军装,都应当心系业务
院校岗位有院校岗位的特点,有院校的要求、压力和任务。基层岗位有基层的特点,有基层工作的繁重,也有基层的空虚和无奈。平台不一样,发展路径不一样,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不一样,眼前的期许不一样,但谁也不比谁活得轻松。
常和身在院校的朋友们聊天,可以感觉到他们面临军改时内心的焦灼。身份的改变、未知的将来、年轻人的顾虑、业务骨干们的彷徨,让任何关于改革的消息传来,都会使他们惴惴不安。
但是,一名医院的科主任这么说,不论怎么改,我们业务人员在当前干好眼前的事,一如既往地做好业务工作,总没有错。其实,大家之所以焦虑和彷徨,除了担心待遇和身份的改变,更多地是担忧业务的发展受限,怕业务萎缩,怕技能荒废,怕事业的进程和地方同类人员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同样,对于基层技术人员,他们更加盼望着 。他们希望改革能唤起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搭建个人业务的进步阶梯,破解学而无用的现实困局。当然,他们也焦虑。年轻人怕改革之刀不够精准,不能够去弊唤新。年长者怕自己“熬”出来的年头化为乌有。
不论在部队和院校,“栓心留人”、“筑巢引凤”的方式靠的不应当仅仅是一身军装和军人的待遇。对于很多技术人员而言,他们更多关心的是个人的职业生命和学术声望,更多关心的是发展的平台途径和施展才华的政策。
四、基层和文员同样可以是人才的储水池
的确,院校,特别是原总部直属单位所属机构中的文职干部业务水平高,理论功底深厚,建言献策机会多,容易被大机关赏识和任用。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之所以能比基层部队有更多选拔任用的机会,也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特殊优势。
事实上,相比院校科研单位,基层单位人员经历丰富,紧贴部队一线,思想也很积极活跃。他们虽然没有像院校单位一样的发展平台和建言献策的机会和途径,但同样也需要被打开“人才蓄水池”的阀门。
而文员制度之所以要改进和推行,则是要让军队能够拥有人才储备的汪洋大海。大海就在那里,军队如何取一瓢饮,就看非现役文员制度如何落地生根了。
五、上高山、下海岛,不是目的,而是过程
如果真的让广大30岁以下,正值壮年,身强体壮,尚有巨大发展空间的青年科技干部充实到一线作战部队去,上高山,下海岛,他们真的就不含糊吗?
我看未必。他们不但会含糊,甚至可以说很多人内心是拒绝的。原因很明显,就像《文职》一文下方的剑迷留言所说的那样,由于历史原因,目前的情况,来到基层,技术可能会荒废掉。基层需要的更多是师傅带徒弟式的“技能”,而不是理论、探讨、研究。
身临一线,保家卫国是每一名军人的内心情怀。但是困顿于基层,学无所用,技术荒废,是个人的损失,也是国家和军队的损失。专家教授该在专家教授的岗位上奋斗,老班长,老师傅也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干的很出色,很愉快。
我们期待改革,并不是期待身份的改变和选择的自由。我们期待的是一套全新的能够焕发活力,调动所有技术人员学业务、用技术,能够使技术人员展示业务素质、提高能力、拓展眼界、明确个人努力方向的全新机制。
而在这套机制下,“上高山、下海岛”不应当成为保留“军人身份”的一个目的,更应该是每一名军人,每一名文员履职尽责、实现自己理想抱负、成长成才的一个过程,一段经历。
希望军改能改而见筋、改而显神、改而得脉。而更强的战斗力就是筋,更硬的工作作风就是神,更通畅的人才选拔和应用机制就是脉。
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有很多选择,但是“穿军装”,那只是选择,而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