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刀法研究所  ·  “美国足力健”,反向激起中国年轻人的购买欲 ·  2 天前  
玩物志  ·  曾在风口浪尖的明星 AI ... ·  3 天前  
刀法研究所  ·  老铺黄金2024年净利润同比大涨;南京德基广 ... ·  3 天前  
刀法研究所  ·  人群越小生意越大?悦鲜活靠什么1年卖出35亿? ·  3 天前  
华人生活网  ·  伊州地毯清洁工4.99美元淘的盘子,竟是中国 ... ·  3 天前  
华人生活网  ·  伊州地毯清洁工4.99美元淘的盘子,竟是中国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儿派

2岁前,别逼孩子做这9件事,留下心理阴影,影响一辈子

女儿派  · 公众号  ·  · 2019-06-07 18:48

正文


我们总是不可免俗地对孩子有所期待,希望他勇敢,希望他多才多艺,希望他懂礼貌。

但孩子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在不适当的年龄,要求他做到这些,就是父母的不对。

——鹿妈

文 | 小津妈

来源 | 拜托了妈妈(ID:baituoleweibao)


01

逼孩子勇敢

只会让他更胆小

为什么?还记得小时候因为怕黑而睡不着觉吗?

记得小时候脑子里稀奇古怪的可怕的“鬼怪”吗?在我们成长的每个阶段,总会有一些害怕的东西。

同样,作为初来乍到的宝宝,他对这个世界的了解程度有限,所以当然也会害怕很多东西——怕小狗、怕小丑......。

如果只是告诉苍白地告诉孩子“有什么可怕的,要勇敢”“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咋这么胆小”只会加深孩子的恐惧,让孩子越来越胆小。

  • 更好的做法是

  1. 不轻视 ——不说“这有什么好怕的”,而是说“妈妈看到你非常害怕。告诉妈妈,怎么了?”

  2. 不强迫 ——不说“别的小朋友都去了,你也快点吧”,而是说“等你准备好了,妈妈陪你一起去,好吗?”

  3. 不回避 ——不说“你怕小狗?那以后咱们都躲着点它”,而是说“来,妈妈抱着你远远地跟小狗打个招呼吧!”

02

逼孩子分享

小心他长大没主见

为什么?2岁以前,宝宝还处在”自我为中心”的阶段, 一般没有分享的意识和概念。

3岁之前的宝宝大都觉得身边的一切东西都是我的,如果宝宝感觉身边所有的东西都不是他的,他会非常慌张。

只有确认一些东西是他的,才能让他有安全感。

如果妈妈一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宝宝,要求宝宝分享,长此以往,宝宝容易逐渐丧失自主性,成年后会变成一个很容易依赖别人做出决定的人。

  • 更好的做法是

  1. 妈妈应该尊重宝宝自我意识发展特定时期的这个表现,承认一些东西的确是宝宝的,让他感到安全。

  2. 当有小朋友想玩宝宝的玩具时,妈妈可以给宝宝一些分享意识的引导,但绝不要强迫宝宝分享。

妈妈可以用“交换”的方式,来避免冲突。

比如:宝宝,你看那个小朋友的玩具好像也很好玩,你要不要把你的给他玩一下,这样你也能玩玩他的。

03

逼孩子打招呼

长大容易自卑

为什么?孩子从几个月开始,一直到3岁以前,会经历一个“认生期”。

认生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

这个阶段的孩子初步具备了记忆力和辨别力,能够记住爸爸妈妈等熟悉的面孔。

当妈妈要求宝宝跟陌生叔叔打招呼的时候,宝宝首先想到的会是:“我从来都没见过这个人,不熟悉......”而并不能马上反应到“打招呼”这个具体的行为。

强行让让宝宝跟陌生人打招呼,会让孩子陷入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中。

如果父母还给孩子扣上“没礼貌”的帽子,就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好的”,感到自卑。

  • 更好的做法是

  1. 只是单纯提醒。 比如有客人来妈妈可以说“宝宝,给叔叔打个招呼吧!”但是不要期待宝宝在你的提醒后就做出具体行为,只是单纯的提醒而已。

  2. 父母代宝宝打招呼。 如果不选择提醒的方式,妈妈也可以假扮宝宝的身份,以宝宝的语气跟陌生人打招呼。比如“宝宝,我们跟叔叔打招呼啦,我们问叔叔好!”

04

强迫孩子吃饭

容易让孩子失去自我

为什么?父母总担心孩子吃得少会影响生长,实际上,吃饭是人的本能。

宝宝很小的时候就知道饿了要吃东西,大约在1岁半左右,宝宝已经具备了自己吃饭的能力,可以自己决定吃什么,吃多少。

如果父母强迫孩子吃饭,也就意味着一个人连自己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要由别人来决定,那么长大了也就容易失去找到自我,认识自己的机会。

  • 更好的做法是

  1. 一岁半以后,自己吃饭。 这个年纪孩子已经具备了自己吃饭的能力,父母不要把辛苦用在给孩子喂饭上,只需用在收拾被孩子弄下的“烂摊子”上就可以了。

  2. 孩子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吃多少。这样孩子才能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

  3. 父母要在孩子吃饭这件事情上的态度要保持平淡。 父母在孩子的吃饭问题上态度要保持平淡,吃多了不表扬,吃少了不批评,孩子拿起饭碗时心理上轻松,才有可能产生正常食欲。

05

逼孩子秀本领

容易伤害孩子自尊

为什么?家里有客人来或者带着孩子出去聚餐,有的父母经常会让孩子展示一下新学的本领,小的时候是拍手、鼓掌,大了可能是表演节目、唱歌、跳舞。

如果孩子不愿,可能就被说成胆小。

很多时候,这些可能都是父母自己的意愿,但不一定是孩子的。

有的孩子自己愿意表演还好,如果不愿意,父母的强迫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不尊重,连自己最爱的爸爸妈妈都不尊重自己,孩子又怎样学会自尊。

  • 更好的做法是

  1. 征求并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

  2. 表现欲强,乐于表演的孩子,可以鼓励和支持;不愿意表演的孩子,无需勉强,顺其自然。

  3. 称赞表演的孩子,但不激将或责备不愿表演的孩子。

06

逼孩子道歉

容易让孩子变得敷衍

为什么?即使孩子到了四五岁,他也未必能分清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事情是错的。

也无法懂得自己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需要照顾他人的情感,需要补救自己的过失。

如果只是强迫孩子说出“对不起”,那也只是流于形式,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歉意。

如果经常这样做,大一点她们就会发现说一句“对不起”是掩盖错误的一种好办法。

  • 更好的做法是

  1. 父母先关注受伤害一方的情绪和身体情况。 如果孩子的确做了伤害到别人的行为,这个时候父母应该第一时间关注对方的情绪和身体状况,安抚情绪并积极解决问题。

  2. 不强迫孩子道歉。 等到孩子五六岁的时候,尝试让孩子理解别人的感受和自己行为的后果,逐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07

逼孩子数数、加减法

容易引发孩子对数学的厌烦

为什么?孩子的思维发展是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3岁以前,孩子还不具备抽象思维。

他们还没有能力把3个苹果和“3”这个数字符号联系起来,也没办法理解数字的的顺序和排列。

所以你即使教会孩子数数,他有可能也只是死记硬背,不理解其中的含义。

逼着孩子数数,可能会导致孩子以后对数学的厌烦。

  • 更好的做法是

  1. 宝宝更喜欢“看得见”的数学,比如让他比较两个西瓜,哪个大哪个小,他们很容易就能做到,反而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比如1和2谁大谁小不太能理解。 这跟宝宝大脑发育的特点有关,他们的右脑更发达,给他们一些具体的形象的事物,让他们去感知数学,他们更容易理解。

  2. 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让他们去分配、排列、观察,他们的数学思维就会在无形中被培养起来。

08

逼孩子写字

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为什么?写字是一种极为精细的技能。

它需要对文字进行有意观察、分析,将文字分解为多种笔划,再综合、概括其笔顺、结构,由大脑将信息和指令传送到手,在手、脑、眼的协同作用下,将各种笔划组合成文字。

对于6岁以下的宝宝来说,要其正确完成这一复杂的过程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逼着孩子写字,孩子很难做到,就容易产生挫败感,久而久之就容易对写字感到厌烦。

如果妈妈批评宝宝做不到,宝宝就容易丧失自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