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
| 沧海一土狗
编
辑
|
陆
家
嘴
大
宗
商
品
论
坛
,
转
载
请
注
明
出
处
近期,媒体们在宣传“沙特不再续签石油美元协议”,这个标题想引导大家去得出一个结论:
美元霸权如何如何
。
这其实也反馈了大众的一种冲动,渴望把美元的问题简化,简化成一个词组——
美元的锚
。这个小格子里可以填写任何东西,譬如,军事实力、科技实力、对石油的掌控、黄金储备等等。
然而,真实的场景是,它不是一个小格子,它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体系。
我们可以得用这样的一个比喻来刻画美元体系:
美元的锚并不是藏在城堡里的一个秘密配方,而是,整个城堡本身,甚至于它包含了拱卫城堡的村镇
。
因此,美元的凋敝,指的是村镇的凋敝,城堡的凋敝。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对称的,一种货币的兴盛,也是一个渐进的生长过程。
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去讨论一种货币是根植于它的统治体系的。
不少人有一种十分幼稚的企图:
希望绕开政治去讨论经济
。实际上,这根本不可能。
因此,要讨论美元体系,我们首先得顺着
政治强力
递减的方向逐步发问:
1、美国的实际边界是否囊括整个地球?
2、这是否是一个殖民地体系?
3、这个世界是否公平到那种程度——人们基于自愿选择了美元?
事实上,殖民地体系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分析起点,既包含了强力的部分,也有自愿的成分。
近200年来,另一个重要的样本是大英帝国,它是曾经的霸主,号称“日不落帝国”,后来随着殖民地的独立,英镑的国际地位逐渐下滑。
因此,一种货币最重要的根基是它的统治体系,一旦统治体系出现变化,该货币的角色也会发生变化。
换言之,国际货币的最深层次本质是一种控制关系,
宗主国所控制的范围越广,该货币的国际地位越牢固
。
在现代金融体系下,
这种控制关系可以十分隐蔽:
1、殖民地自己“统治”自己,有独立的财政和货币;
2、跨国公司掌握关键领域,并攫取大量利润;
3、跨国公司不断地把利润从殖民地转移至宗主国;
于是,我们会看到一个极其奇葩的现象,
这个国家的货币在不断地贬值,有时候快,有时候慢
。
在这种情况下,殖民地会承受较重的负担,既要维护本国公共体系的运转,又要给宗主国交税。
尽管给宗主国交税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但是,现代殖民体系的抽税手段太过隐蔽,所以,
这种矛盾往往体现为殖民地的内部矛盾
。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更加奇葩的现象,一些国家一直在换政府,但是,社会矛盾一直比较尖锐。根子就在于,如果他们不摆脱这种“控制关系”,任何改变都是换汤不换药。
站在博弈的角度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政府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它会如何统治?
1、它需要一个代理人团队;
2、这个代理人团队的最主要职能是抽税;
3、它不允许这个代理人团队掌握太多剩余;
因此,它会抽税抽到这样一种程度:
剩余刚刚够维持一个地方政府
。如果没法抽走这些剩余,就靠战争或者经济危机的形式消耗掉。
在政治当中,
权力体系的维持是第一位的
,重要的不是抽走多少剩余,
而是维持宗主国和殖民地的相对实力对比,保持既定的权力结构
。
有了这样一种
参考基准
,我们的分析就不会离真相太远,只要宗主国能对殖民地保持巨大的影响力,那么,整个体系就很稳固,宗主国的货币地位就很牢靠。
往稍远一点说,有东南亚金融危机;往近了说,当下的越南很惨,楼市下跌,越南盾贬值。很多人把这类现象归结为
美元潮汐的收割
。
但是,有了“殖民地体系”的框架,我们就不会这样看这个现象了:
美元潮汐是果,而不是原因
。
从控制的角度来看,宗主国会始终对殖民地的剩余保持警惕,它会采取各种手段控制殖民地的剩余。
如上图所示,控制的手段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剩余上缴,包括跨国公司的经常性回流和非经常性回流;另一类是消耗剩余,也就是说,对于他们抽不走的剩余,他们会想办法让本地居民消耗掉。
其中,制造虚假繁荣这一招比较常用,利用热钱拉升风险资产价格,刺激当地居民的消费,经济一片欣欣向荣。再后来,剩余消耗殆尽,该地的风险资产崩盘,殖民地一地鸡毛。
与此同时,我们还会看到“美联储加息”这种操作,就误以为是“美元潮汐”带来的这一切。
事实上,真实的原因在于
各个殖民地的剩余累计到一定的阈值
,宗主国在系统性地压制各个殖民地的剩余。
一个手段是增加回流,这必然会导致宗主国股票上涨,物价飙升。美联储不得不加息。
另一个手段就是刺激殖民地消费,这是两个同时进行的进程。
这两个进程最后会交汇到一个点,一、美联储加息,美元升值;二、殖民地一地鸡毛。
跟古罗马帝国类似,这个体系会存在两类矛盾,
一类矛盾是宗主国内部矛盾
,福利阶层和边缘阶层,尽管古罗马帝国迅速扩展,但是,海量剩余的涌入使得贵族和平民的冲突更加尖锐,这个矛盾集中体现在物价上;
另一类矛盾是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这会反馈到汇率上,殖民地货币会不断地贬值,因为剩余被源源不断地抽走了。
如上图所示,物价和汇率分别反馈了宗主国内部矛盾和殖民地内部矛盾。
如上图所示,殖民地有两个阶层,一个是福利阶层,一个是边缘阶层。宗主国大量抽税导致殖民地物价普遍上涨。
福利阶层有福利护盾,但是,边缘阶层几乎是裸着
。
因此,宗主国的抽税行为导致了殖民地的边缘阶层活得很惨,
忍受很高的物价,但是,福利不足
。物价越高,边缘阶层被盘剥得越厉害。
有趣的是,宗主国和殖民地的情况是同构的,无论是宗主国,还是殖民地均有一定程度的通胀。其实,这也好理解,
根子是宗主国要回笼剩余,剩余会从下往上富集
。
在剩余回流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
宗主国的股票不断地上扬
。
事实上,美股的
政治属性
远远大于其经济属性,那么多剩余上来总有一个去处,除了干这个,还能干啥?
因此,美股有一个强大的功能,
那就是全球的蓄水池,尤其是剩余价值的蓄水池
。
更进一步,我们可以推导出这样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
美股就是美元,美元就是美股
。
事实上,国内的经济分析十分混乱,说经济老是去讲生产,不去谈福利
,不去谈分配。
事实上,无论是利率,还是cpi,亦或是沪深300指数,
最直接相关的是福利情况,是剩余价值的流转情况
。如果福利发得少或者
福利体系处于换档期
,经济增速再高,利率也是低的。
那么,生产和福利又是什么关系呢??
生产决定了福利的可持续性
,如果生产不行,高福利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对于一个没有大量外债的经济体,
福利情况决定即时的利率,生产情况决定长期利率中枢
。
然而,不幸的是,很
多经济分析
耍流氓耍得厉害,
单纯地去谈生产,谈物价
,不去
讲福利的分布情况。
拿日本来说,日本的物价十分高,
相对于这么高的物价,覆盖在普通人身上的福利体系被击穿了
,所以,很多七老八十的人要重返职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已经不支持物价继续上涨了,还是那个问题,你不能十分单纯地看物价,你还得看福利。
也就是说,居民的幸福感隐藏在【福利,物价】这对共轭关系之中。
不少人喜欢拿中国和日本比,姑且不论日本的完备性问题,我们只是去考察【福利,物价】这对共轭,我们会发现,
中日最大的差别是中国的物价很低
。在福利情况给定的情况下,物价低难道不是一种隐形的福利吗??
对于居民来说,福利体系包括三块,
一、就业情况
,包括就业率和工资水平;
二、财产收益情况
,包括楼市和股市的资产价格情况;
三、保障情况
,包括养老、医疗等基础保障的覆盖情况。
当下,我们福利体系最迫切的情况是风险资产价格的下滑,
尤其是楼市的价格问题
,这是涉及广大居民的储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就大致清楚美元体系是怎么运转的,这并不是单纯地靠某种神秘的“小配方”,这是一个极其庞大体系。其中,居于核心的是它的
权力体系
,
梳理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他们要不断地兜售美式民主了。他们真正担心的是内部出现过于强大的政治实体,然而,滋养一个政治实体需要剩余。
所以,压制地方势力的
基本套路就是
:
3、通过美式民主兜售给他们一个更费油的“基础设施”;
尽管美国的统治体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他们的体系内部并
没有崛起危及到这个体系的政治势力
,所以,谈论美元霸权如何如何实在是太早了。
总而言之,如果一个国家缺乏储蓄,或者说,缺乏积累储蓄的条件,很有可能陷入任人宰割的境地,别人会尽可能小心地避免该国获得足够的储蓄,摆脱控制。
曾经我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生产资料掌握在外国人及其代理人的手中,整个民族遭遇了巨大的危机。75年过去了,自己当家做主的中国人积累了大量的生产资料,生活质量有质的提高。
那么,帝国主义自己把自己作死了吗??并没有
。所以,不要觉得我们现在所有的一切都那么理所应当。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S
P
E
C
I
A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