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汪波_偶遇科学
偶遇科学,携手人文。 大学理工科老师,喜欢探求事物背后的原因和不同学科的联系,寻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通过跨学科对话来传播科学背后的有趣思想和故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汪波_偶遇科学

《时间之问16》漫漫回归路

汪波_偶遇科学  · 简书  ·  · 2017-10-21 06:5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时间之问》是一部作者和学生对话交流的“记录”,选取“时间”作为跨学科讨论的媒介,联接起数学、天文、历史、集成电路、中国古代文化等不同学科,这些话题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被“时间”这根主线串联起来。这里既可以遇到祖冲之、郭守敬、庞加莱、Price等大科学家,也会发现庄子、博尔赫兹、史铁生、柏拉图等文哲大家。

引子:
夕阳西下,
倦鸟归林。
无论豪门大宅,
还是竹篱草房,
总有一盏微光
为他点亮、
一碗热汤
为他飘香。
又或者
一头青丝在外闯荡,
两鬓花白
夜起思故乡。
回归,
回到故乡,
脚下的大地坚实而忧伤。
每一颗漂泊的心灵
梦想着回到出生之地,
每一个孤独的数字
思念着开始的地方...

故乡

一周后,学生和老师在餐厅碰面了。老师坐下后,等了两分钟,学生才来。

“今天你看起来很疲惫,最近怎么了?” 老师问到。

“寒假放假时间表出来了,我在忙着买回家的火车票。”

“哦,难怪!”

“放假时间一出来我就守在电脑前抢火车票,两眼盯着屏幕,不停刷新,一条线路没票了,赶快找其它线路。我还帮同学抢票,把我累坏了。”

“抢到票了吗?”

“总算找到一条曲线救国的路线。”

“恭喜你!”

“不过,总共要转两次车,坐20多个小时,还是硬座!”

“为了回家,你可真是不屈不挠!”

学生苦笑了一下说,“真没办法,谁让春运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运动呢...”

“是啊,回到家乡,回到曾经生长过的地方,是一种回归,是人类的本能,再多的辛苦、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

“嗯,有家可以回就有动力!”学生说到。

“这让我想到一种鲑鱼,每到繁殖季节就回到河流入海口,逆流而上回到当初的出生地去产卵,虽然一路上有急流险滩、瀑布悬崖、甚至棕熊的利爪,也在所不惜。”

“我知道了,我之所以不顾倒车和坐硬座回家过新年,原来是一种本能,无法阻挡的冲动。” 学生笑着说道。

“不过有些人要不幸的多,流浪了一辈子,年老了才回到家的。”

“你是说少小离家老大回那种吗?谁呢?”

“比如汉朝的苏武。他被匈奴囚禁后,不准回家,整整放了十九年羊,才回到家乡。”

苏武牧羊塑像-香港艺术馆展品 (Wikipedia)

“哇!这么久!匈奴既然囚禁了苏武,为什么不直接把他杀掉呢?” 学生问到。

“哦,匈奴的首领其实非常钦佩苏武不屈的胸怀,他想要是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人能够为我所用,必然会让他如虎添翼!”

“哦,原来如此。那他应该对苏武好一些,好吃好喝招待才对。”

“匈奴不是不想这么做,可是苏武不为所动,一心想回到汉朝自己的家乡,因为他是一名汉朝的使节,手持旄节,代表着自己的国家。”

“既如此,匈奴为什么这么大胆,敢把大汉王朝的使节抓起来呢?”

“这个说来话长,要讲挺长的了。”

“前几次都是讲科学,这次不妨换个话题吧。”

“好!我们就从汉朝和匈奴开始讲起吧。”

“汉武帝东征西讨,建立了强大的帝国,而北方强大的匈奴一直是汉武帝心头大患。后来匈奴分裂成三个小的国家,新的单于无力对抗大汉,于是提出和解。汉武帝很高兴,就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节回国,并带了丰厚的礼物给新单于。”

“哦,苏武的身份相当于特使。那此前苏武是做什么的?”

“苏武的父亲受到汉武帝赏识,于是苏武兄弟三人得以在皇帝身边当侍从,皇上对苏武欣赏有加,把自己的心爱的宝马和打猎的鹰犬交给苏武掌管。”

“看来皇帝很信任他。”

“对,他手持代表大汉帝国的旄节出使匈奴,和他同行的还有副将张胜和一百多位随从。到了匈奴办完事后,单于准备送苏武等人回国,但这时发生一件大事。”

“什么事?”

“单于的内臣在偷偷策划叛变!其中有一个大臣叫虞常,曾经去过汉朝,并曾和出使到匈奴的副将张胜有私交。于是虞常找到张胜,希望汉朝的使节和他们一起起事。如果将来大功告成,他也好向大汉朝邀功请赏。”

“嗯,挺有头脑的。那事情顺利吗?”

“他们打听到单于准备外出打猎,想趁此良机动手。可是临起事的前一天夜晚却出现了意外。”

“怎么了?”

“虞常阵营里一人临阵叛逃,偷偷跑到单于的心腹阏氏那里告发了虞常!”

“哦,事情反转了?”

“对,于是阏氏先发制人,攻打并活捉了虞常。”

“那张胜那里很危险了吧?”

“对,他很害怕虞常把他供出来,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已至此,必会牵连到我们。如果被抓起来受辱而死,更对不起国家!于是拔剑要自杀,张胜等人连忙制止。”

“后来呢?”

“果然虞常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派卫律来审判张胜和苏武。当卫律前来抓苏武时,苏武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然后拔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连忙抱住苏武,可是苏武已经快断气了。”

“危在旦夕,苏武是怎么脱险的呢?”

“卫律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好不容易把苏武淤血放出来,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了。”

“大难不死!”

“单于听说后,非常钦佩苏武的节操,派人探望苏武。等苏武的伤势渐渐好起来,单于就让卫律和苏武一起审判虞常。”

“卫律是谁?这人怎么样?”

“卫律本是汉人投降了匈奴,单于给他官位,于是给匈奴效力。他对苏武说,副将有罪,你应该连坐。说着要刺杀苏武。”

“哦,这人刚才还救苏武,这下又要杀苏武!”

“可不是吗?卫律举起利刃,苏武纹丝不动。卫律看硬的不行,转而态度一软,劝说苏武不要回汉朝了,就像我这样效力匈奴,单于会重重赏赐你并封你高官!”

“苏武说什么?”

“苏武仍不为所动。”

“真是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卫律没有办法,只好单于汇报。单于一听,这人如此忠诚,更加想劝降苏武了,不过他却想了一个狠招。”

“什么招?”

“他要摧毁苏武的意志!他命人把苏武囚禁在地牢里,大冬天不给吃的,看苏武服不服软。但是苏武卧在地上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都不死。单于更加惊奇,以为是天命,不敢再杀苏武。”

“那怎么处理苏武呢?”

“他就把苏武发配到很远的地方放羊,并且说等到公羊生出小羊的时候就允许苏武回家。”

“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这不是笑话吗?单于把苏武发配到什么地方了?”

“遥远的北海。”

“北海在哪里?”

“据说是现在的贝加尔湖。”

冬天的贝加尔湖

“哦,这个我知道,地理课上学过。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总蓄水量是全球的五分之一。如果全世界主要河流都流入贝加尔湖,要整整一年才能将其灌满。”

“看来你的地理学得不错。不过从匈奴国到贝加尔湖中间有上千里,其间要穿越沙漠和戈壁。苏武刚刚发配到北海时,没有粮食。”

“那用什么果腹呢?”

“只能挖田鼠储藏的野果充饥。他拿着汉廷的符节牧羊,无论躺着站着都拿着,符节上的牦牛尾毛都掉光了。”

“哦,真是难以想象!”

“这时单于又派人来劝降了,这个说客不是别人,是曾经和苏武同朝的将领。”

“哦,是谁呢?”

“正是大名鼎鼎的李陵。苏武在朝廷里曾经与李陵同为侍中。”

“哦,我想起来了,司马迁曾经为李陵求情,结果汉武帝迁怒于司马迁,处以宫刑,所以才有了后来流传千古的《报任安书》。”

“你说的没错。就在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李陵征讨匈奴,李陵独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敌后与数倍于自己的匈奴兵周旋十几天。单于见其勇猛,于是召集各路人马一起围攻李陵,他不得不率领部下辗转千里,最后箭矢耗尽、陷入重围寡不敌众,被迫投降匈奴。”

“嗯,为此汉武帝非常生气。”

“是的。李陵投降后,单于非常欣赏他的勇气,赏赐了官职给他。并且派他去劝说苏武。一开始李陵碍于面子不敢去见苏武。”

“哦,人都有羞耻之心。按理说司马迁为李陵求情,说明李陵战败投降确实是迫不得已,并非有意为之。”

“嗯,你说的有道理。不过后来李陵还是去北海找到了苏武。李陵以自己为例现身说法,他说自己一开始觉得自己投降而抬不起头来,但是汉武帝听说自己投降后对他的家人斩尽杀绝,自己才横下一条心归顺了匈奴。汉武帝对你苏武家人也非常苛刻,你的兄弟都害怕自杀了,你的媳妇也改嫁了,你不如也归顺单于吧。”

“嗯,这样的现身说法很有感召力!”

“是的,这是常人之情,谁没有兄弟姐妹和妻子儿女,谁不心疼骨肉之情?李陵还说他刚投降时,终日若有所失,几乎发狂,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你苏武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

“嗯,李陵也有自己的苦衷,和苏武的境遇很相似。”

“但是苏武说,我苏武父子的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我愿意为汉朝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请你不要再说了!”

“赤胆忠心,莫过于此。”

“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眼泪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宋朝文学家戴表元写了一首诗来描述当时二人的情景。”

弓疲矢尽三千里,节弊衣穿十九年。
流落天涯有离别,当时谁拟画图传。

陈居中《苏李泣别图》(局部)

“后来呢?”

“过了很多年,汉武帝去世后,新皇帝汉昭帝即位,匈奴和汉开始和解。汉廷派使者找到了苏武等人,准备护送回国。”

“终于盼到回家了!”

“李陵闻讯赶来,为苏武送行,然后泣别。苏武回国后被封典属国,距离他出使匈奴已经过去了十九年,回来时已经两鬓苍苍成了白发人。而李陵最后死在匈奴没有回到故国。”

“这两个人都是一朝将领,最终的命运却如此不同。”

“嗯,在绝境之中,李陵和苏武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看起来都似乎合乎人情道理,唯独是意志的大小不同,但以后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苏武先苦后甜,历尽磨难,但最终回到祖国,叶落归根;李陵生前风光无限,死后却葬身异国。”

“将近二十载之后,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一定无限感慨吧!”

“嗯,后人谱写了一首《苏武牧羊》曲子,曲子婉转悠扬,似乎倾诉着浓浓的思乡情。”

《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
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
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起,
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望儿归,
红妆守空闱。
三更同入梦,
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
大节不稍亏,
定教匈奴心惊胆颤拱扶汉德威。

“为什么这首曲子这么勾起人们的思乡情呢?”

“看一下乐谱,人们发现这里面有很多五度音。也许是五度音体现了一种回归的思绪吧?”

“这种回归的本能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天性吧?”

“嗯,人总是叶落归根,这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传统,其他国家也类似。一生在外无论功成名就还是穷困潦倒,最终都选择回归故土为安。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历经磨难十年才回到家乡都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所以,最好还是每年过年回一次家,无论多么艰难。”学生眨眨眼说到。

“是啊,人们送走了旧年,迎来一个新的年份,意味着经历了春暖夏热,秋凉冬寒,迎来了又一次回归。”

“嗯,一年是地球对太阳的回归,一个月是月亮对地球的回归。”

“对,这两种回归的节奏不相同,也不是整数关系。我们上次讨论的连分数其实是对回归的一种近似,例如19年7闰,就是说19年中太阳回归了19次,而月亮回归了235次,又重新开始新的循环。”

“我突然有个想法:如果回归是一种常态,那么世界回归到本源又会是什么呢?” 学生问道。

“哦,没想到你会问这样一个 问题!这是个好问题,但可惜不是你第一个提出来的,当然我也不是第一个回答的人。”

“那谁曾经提出这个问题呢?”

“应该说每个民族在初始时都提出过这个问题。对于中国人来说,世界起始于混沌,然后产生阴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那对于其它民族呢?”

“最有名的莫过于古希腊的德谟克里特了。”

“这个我想起来了,就是著名的原子学说:世界是由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的。”

“可是还有一派独树一帜,认为世界的本质不是原子,也不是四大元素,而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一种东西。”

“是什么呢?”

“数字!”

“数字?”

“是的,我们以前提到过,古希腊有一派叫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数字,确切地说是质数。”

“质数?我没听错吧?就是只能被自己和1整除的那些奇怪的整数吧?” 学生问道。

“对。”

“为什么呢?”

“你看,所有的自然数都可以用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来表示。不信你试试!”

“好,最开始的几个质数是2,3,5,7,11,13,17,19。那随便找即个数,39=3·13, 136=2·2·2·17。似乎是这样的。” 学生说道。

“对,这叫做正整数的唯一分解定理。换句话说,这些质数就像种子,有了种子,种下去,就能收获更多的数,而每一个自然数都可以由质数产生!”

质数就像种子,有了种子,种下去,就能收获更多的数

“有点意思。以前我很讨厌质数,它们很倔强,也很孤独,除了1和自己,不和任何其它数发生关系,但没想到质数这么强大。”

“是的,而且质数这个种子本身是没法再分解的,就像古希腊人认为的原子那样不可再分。” 老师说道。

“哦,果然如此!所以质数是所有数字的本源,而数字又是世界的本源!听起来挺神奇的。”

“是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特别痴迷数字,他们学派把“万物即数(all things are numbers)”基本的教义,他们认为万物都可以用数字来描述。它们大量发展了数学,不仅仅研究算术,还研究几何,甚至天文学和音乐。”

“可是这数学、音乐、天文学这几个学科相差这么远,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如果放到现代,恐怕很少有人同时在这几个领域有所成就吧?” 学生问道。

“是的,毕达哥拉斯也不是三头六臂。但是他不乏坚定的信念。他认为任何一个数都可以表示成另外两个数的 比值 。我们现在知道这种数叫做有理数,那么他们非常注重研究两个数的 比值 。比如,天文学是研究不同星球运转周期的比值。”

“那音乐也是比值吗?”

“对,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是不同音高的比例关系。所以,毕达哥拉斯认为这些其实都是一回事!”

“哦,是吗?!那他们怎么在数学和音乐之间建立联系呢?”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数字,那么音乐也是世界的一部分,它的本质自然也是数字了。”

“可是”,学生停顿了一下眼睛里露出疑惑,缓缓说道,“音乐是表达内心感受的非常主观的一种东西,例如人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而数字则是非常严谨、理性、中性的东西,两者泾渭分明,数字怎么可能是音乐的本质呢?”

“嗯,你问的有道理,让我想想怎么解释这个两个看似相距甚远的事情。这么说吧,音乐的本性是表达人的情感,不同的音符让人引起不同的感受,例如大三度给人以明亮、开阔的感受,而小三度给人以忧郁、压抑的感觉。但是,如果我们能回归到音乐的本源,去看看最初的音乐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也许会对这个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好的。那从何说起呢?”

“今天时间不早了,我们下次再聊吧。”

“好吧,老师再见!”

“再见!”



关于作者:笔名偶遇科学,微电子学博士,喜欢探求事物背后的原因和不同学科的联系,寻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求学和教学的经历让他收获了严谨的思辨精神,更让他明白了科学背后温情和人文不可或缺。每周他和学生在餐厅的固定约会,话题无所不包,一起发现科学、并享受思考的乐趣。


参考文献:

  • 班固, 《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 第二十四”

  • 中岛幸子,《数学与音乐的创造力 -- 捕捉未知与无形》,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8. ISBN: 9787115397928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