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和历史的力量
文/ 向小田 (微信公众号:xiangxt1984)
国庆前写了一篇小文《
利润和债务的乾坤大挪移,叹为观止
》,一位朋友阅读后给我发来微信,说颇有感触。
文章没想到引发了广大中小企业主的共鸣,也是意外。
想着对这个问题再进一步思考,结果国庆假期在家重读吴晓波老师的《激荡三十年》,正好在“2004 表面的胜利”(P304)一节读到下面一段话:
“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历次宏观调控都有相同的‘规律’,那就是:经济过热造成能源的紧缺,引发激烈的争夺,于是中央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进行调控和再分配。这种现象几乎每隔三到五年酒会出现一次,形成了30年来的经济周期
。”
看到这句话,我不禁拍脑袋。何曾相似!虽然背景不同,但本次供给侧改革的结果和事实,确实已经“在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中进行了(利润/债务)的再分配”,不是吗?
那么,到什么情况下,有利于资源品价格上涨的调控才会结束呢?
我们先说几个基本判断。第一,原材料价格不可能一直涨下去,因为继续涨,而且是大涨,对上游而言利润增厚,对中下游而言则普遍生意难做甚至亏损。对整体经济而言,上中下游缺一不可,缺一个就跛腿。第二,根据历次宏观调控的经验,开始的时候会宣布开始,但结束的时候绝对不会有官方宣布结束。目的达到,自然就结束了。第三,价格上去了,量上不去也是不行的,但是没有需求,或者说高价压制了需求,如何起量呢?没有量,经济的发动机也少了个火。
所以我们看到9月份以来,大宗商品期货的价格已经开始大幅回落。PPI环比增速的高点已经出现了。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不管是经济也好,资本市场也好,都遵循一个周期。这个周期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从来没有占据舞台中央不走的
。
而随着这种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肯定会有些人跑出来说,经济要“二次触底”了。这种担忧甚至会压制股票市场的表现。但是我却不这么看。
应该说,从个体而言,虽然我很同情那些在本次调控中出局的企业,但这些企业恰恰是缺乏谈判议价能力的。对于那些盈利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定价权的企业而言,他们反而会在寒冬中脱颖而出,占据市场主要份额。
我前几天甚至在微博上这样写道:
截至9月30日,证监会今年审核了405家公司的ipo申请,328家通过,过会率80.99%。这些过会的企业,大部分为民营大中等规模企业。股市成为了供给侧改革中为在产业链处于中下游的民营资本输血融资的一个重要管道。就这样一个简单的调控,让结构性改革的效果尽显:上游国有资本全面复苏的同时,中下游优质有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也得以发展壮大,而那些既无法面对原材料涨价及环保核查,又无法从资本市场融资的民营企业则在这一轮宏观调控中出局。
从整体而言,调控非常成功,结构调整非常精准,有竞争力的企业和有资源禀赋的企业都活了,又能增加资本开支了,经济还会触底吗?我相信不会。对这个调控有一种不得不服的感觉。
当然,在这里,第一要感谢中国的购房者,没有你们背负的贷款,哪有别人降下的杠杆呢?第二,要感谢中国的股民,没有你们,挂牌上市企业的输血就缺少了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