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半月谈
“中华第一刊”《半月谈》的官微,每天帮你分析时政大事,品读社会人生。您的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长安街知事  ·  洪森:有人企图用无人机刺杀我 ·  昨天  
半月谈  ·  美国航母与商船相撞 ·  昨天  
学习大国  ·  第一批用DeepSeek赶作业的孩子出现了 ·  昨天  
中国政府网  ·  劳务报酬超17.1亿元、1008个项目!这些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半月谈

“肠道SPA”?排便焦虑何以排解

半月谈  · 公众号  · 政治  · 2025-02-14 13:08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年轻人中排便困难和排便焦虑问题的现状,解释了便秘问题的复杂性,涉及肠—脑互动异常。文章提到了便秘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困扰,以及慢性便秘的上升趋势和病因。同时,文章还提到了治疗便秘的正确方法和预防措施,包括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精神心理治疗。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年轻人中出现排便困难和排便焦虑的情况越来越多。

很多年轻人因为便秘问题而烦恼,甚至不惜花费大量金钱去“肠道SPA”等机构排便。其实,便秘问题并非单纯肠道的问题,而是肠—脑互动异常。

关键观点2: 慢性便秘的病因主要是功能性疾病,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这些病因与生活方式、工作压力、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心理因素都会影响慢性便秘的患病率。

关键观点3: 便秘问题会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困扰,甚至增加患结肠癌、心脑血管病、阿尔茨海默症的概率。

长期便秘可能导致肛肠疾病、体内毒素增多、肤色暗沉、口臭等问题。此外,便秘可能作为一种躯体化症状随着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的发展而持续存在,并相互影响。

关键观点4: 预防和治疗便秘需要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精神心理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膳食、多饮水、运动、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药物治疗必须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对于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的便秘患者,应进行心理指导和认知治疗。


正文

*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5年第2期内容

年轻人群中,出现排便困难和排便焦虑的越来越多了。“肚子总是鼓鼓胀胀,一天的心情全都取决于有没有排便,没有的话又会加重第二天的焦虑。”前来就诊的30岁年轻患者这样描述。一些年轻人不惜花几百元钱去“肠道SPA”等机构排便。其实,便秘问题并非单纯肠道的问题,而是肠—脑互动异常。

排便焦虑困扰年轻人

很多人存在误区:每天必须排便一次,不排便就不正常。没拉很焦虑,拉一点点也会很焦虑。其实,健康人的排便频次有着很大的变化,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肠道问题,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慢性便秘与动力紊乱、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及肠道菌群改变等因素相关。

慢性便秘的病因,大部分为功能性疾病,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国际上罗马Ⅳ标准将功能性便秘发生机制归结为“肠—脑互动异常”,脑—肠轴即肠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双向通信调节将大脑与肠道联结起来,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方面。通过调控神经和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递质、黏蛋白等信号分子将信息传递至胃肠,对胃肠的效应细胞进行兴奋或者抑制,以维持总体平衡。中医认为,脑、肠之间发病常相互影响,情志欠畅会影响气机,“气内滞而物不行”。

功能性便秘指的是无法用器质性疾病或生化异常解释,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由于长期反复发作,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并伴有普遍的心理困扰。功能性便秘全球成人患病率约为14%,我国成人患病率约为10.9%。长期便秘可引起焦虑、抑郁等情绪异常,增加患结肠癌、心脑血管病、阿尔茨海默症的概率,危害极大。

便秘时大便干燥,容易造成肛肠疾病的发生,如肛裂、痔疮、直肠脱出等。长期便秘会导致肛管部位产生较大的压力,使血流瘀积、腹压增加、肛门直肠回流障碍。便秘的人体内毒素增多(包括氨气、硫化氢、吲哚等20多种有害物质),易引起肤色暗沉、口臭。氨气是神经毒素,大量吸收入血会影响大脑功能,引起情绪障碍,严重时可导致肝病患者肝性脑病发生。

排便困难为什么越来越多?


随着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心理因素影响,慢性便秘患病率有上升趋势。年轻人慢性便秘与生活方式、工作压力、精神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年轻人常喜欢吃精细食物,食物中膳食纤维过少,导致粪便量减少,同时水分摄入不足,导致大便干燥难以排出体外;工作繁忙,体力活动过少,肠蠕动减缓;喜欢在排便时看手机,使注意力被分散,容易抑制排便反射;因外出工作、旅行的客观因素不允许,主观抑制便意,导致暂时性便秘。

胃肠道的反应和情绪关系密切。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的干扰可能是影响胃肠道功能的重要原因,其可以通过与脑—肠轴相互作用,也可以通过大脑皮质影响下丘脑及自主神经系统发挥作用,导致胃肠激素异常分泌,损伤肠上皮屏障和黏膜免疫功能,影响肠道的正常运动和内脏感觉。

焦虑、抑郁情绪可增加盆底肌群的紧张度,导致直肠肛管运动协调功能紊乱。便秘可能作为一种躯体化症状随着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的发展而持续存在,反之,便秘可以通过与脑—肠轴相互作用,导致或加重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的发生。年轻人焦虑和抑郁可能来自学习、家庭和职场的诸多压力,也有部分人性格急躁易怒,容易导致身心疾病。有研究显示,46.83%的功能性便秘患者存在明显的睡眠障碍,导致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加重,生活质量受影响。

“放得下”方能“拉得出”


市面上治疗便秘的方法五花八门,有些年轻人可能会喝番泻叶、各种品牌的通便茶、大黄等,自行服药后腹泻得稀里哗啦。殊不知,药物滥用会导致腹泻、电解质紊乱、痛性痉挛等后果。如网红通便药“日本小粉丸”主要成分是比沙可啶,作用于肠神经系统,增强肠道动力,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药物依赖和肠道功能紊乱。另外,长期服用蒽醌类药物可造成结肠黑变病,建议便秘患者短期、间断使用刺激性泻药。

社会上一些按摩机构、“排便吧”等场所,使用灌肠药物通过肛内给药,润滑并刺激肠壁,软化粪便,使其易于排出,但操作不当可引起直肠粘膜损伤、出血。建议有粪便干结、粪便嵌塞的便秘患者到正规医疗机构灌肠治疗。

图片由AI生成

便秘虽然常见,但绝不可轻视。改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必要时结合药物治疗,可以预防便秘的发生。

首先,调整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多饮水、运动、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是慢性便秘的基础治疗措施。增加纤维素和水分的摄入,推荐每日摄入膳食纤维25g~35g、每日至少饮水1.5L~2.0L。规律、中等强度的运动对便秘具有改善作用,尤其对久坐、运动少的人群更有益。结肠活动在晨醒和餐后最为活跃,建议患者在晨起或餐后2小时内尝试排便,排便时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因素干扰。

其次,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改善排便习惯、促进胃肠动力、调节胃肠道菌群、调控胃肠道神经等机制来缓解临床症状,必须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需长期应用通便药维持治疗者,应避免滥用泻药。

最后,精神心理治疗。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睡眠障碍的患者应进行心理指导和认知治疗等,使患者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睡眠对缓解便秘症状的重要性。合并明显心理障碍及存在严重精神心理异常的便秘患者,应当到精神心理科接受专科治疗。 (作者朱鸿明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消化科主治医师;作者翟惠虹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作者:朱鸿明 翟惠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