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讨论了关于常见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观点,并指出不是所有严重问题都是由于拖延造成的。文章强调了解不同疾病的大概规律,知道观察什么、警惕什么,才能更好地应对疾病。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文章讨论了对常见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误解。
文章指出有些疾病的严重后果并非因为发现得晚或治疗不及时,而是因为疾病本身的进展和患者的身体状况。
关键观点2: 文章提到新冠感染潮的例子,说明重症肺炎的风险与患者的身体自身状态有关。
并非所有肺炎都是由于发烧咳嗽后没有重视或没有及时用药导致的,而是与孩子身体自身的免疫状态有关。
关键观点3: 文章强调检查不是越多越好,药也不是吃得越多重症风险就越小。
作者提到现在的检测手段虽然增多,但并非所有情况都需要进行复杂的检查或药物治疗。
关键观点4: 文章提倡了解不同疾病的大概规律,知道如何观察病情和警惕哪些情况。
作者认为只有了解这些,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用药,做到有的放矢。
正文
首先肯定存在发现得比较晚,或者发现后没及时治疗,导致病情严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情况。
比如阑尾炎,如果在早期确诊,就可以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或手术治疗,大概率可以避免穿孔形成脓肿甚至导致弥漫性腹膜炎。
比如儿童肠套叠,如果更早发现,通过一个比较简单的空气灌肠治疗,就可以避免一次肠缺血坏死,甚至死亡。
比如一些恶性肿瘤,如果在发生转移之前还有通过手术切除获得更大生存机会等。
也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情况,尤其是看到了一些拖到了不可挽回的局面的事例,患者和医生都容易觉得,“早发现、早治疗”对所有的疾病都是更好的。
所以我们会有“发烧不早点退烧,就会烧到抽筋”,“咳嗽不早点用药,就会咳出肺炎”之类的说法,并被广为认可,但现实并不都是这样。
就拿当年新冠感染潮来说,孩子、年轻人、老人、健康的人以及有基础慢性病的人都被感染,感染后老人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出现重症肺炎的风险更高,这并
不是他们感染后出现发烧咳嗽不重视没有用药
,然后“拖”成了肺炎,而
是更多和他们的身体自身状态有关。
新冠和流感感染,其实还是有药可以用降低重症和并发症风险,更多的病毒感染其实是没有的,比如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有的孩子只表现为普通感冒,有的孩子出现肺炎。
出现肺炎的孩子并不是出现发烧、咳嗽后没有重视,没有及时用药,而是孩子身体自身的免疫状态有关。
因为针对这些病毒,目前并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可以改变病情发展。比如1岁以内的孩子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就更大。
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同样手足口病,有的孩子症状轻,有的孩子就出现重症脑炎甚至死亡,这些重症的孩子并不是因为没及时用药而发展成了重症。
只不过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我们能注意到的是孩子咳嗽后我们没有用药,而看不到孩子个体免疫差别,最后我们就把“肺炎”归因为拖出来的。
认为所有的不好的结果,都是拖出来的,我们就容易执着于“早发现早治疗”。现在的检测手段也越来越多,各种抗原、抗体、核酸、CT、MRI,孩子一发烧咳嗽,就上一个病原体全套,CT扫描,然后看到阳性或一点高密度影,也不看孩子的一般情况精神状态什么的,就上各种抗生素、抗病毒药。
经历过了新冠疫情,我们更应该知道,检查不是越多越好,药也不是吃的越多重症风险就越小,也不是不是所有严重问题都是拖出来的,如果执着于早发现早治疗,就可能全民皆病,最后在检查和治疗里持续循环。
相反,了解不同疾病的大概规律,知道观察什么,知道警惕什么,知道哪些情况要去医院,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用药。
(本文首发于2023年)
这些常见疾病、症状的规律和观察要点,以前我也写过很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