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假艺术节
全世界可能只有这一个假的艺术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奔腾融媒 都市全接触  ·  今起,呼和浩特开通临时公交专线! ·  23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假艺术节

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 | 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

假艺术节  · 公众号  ·  · 2018-08-22 21:45

正文


对热爱比利时编舞家安娜·德瑞莎·姬尔美可 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 的观众来说,今年的巴黎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宛若“仙境”。因为,财大气粗并且品味相当不俗的巴黎秋日艺术节 Festival d'automne à Paris 即将在本年度的「艺术家聚焦单元」中集中呈现这位比利时极简编舞家的十一个代表作,外加一场在城中举行的名为《慢走》 Slow Walk 的公共表演。




演出季宣传视频



巴黎秋日艺术节的组委会认为很少有编舞家能够拥有如此丰沛的创作能力。从最早期的《Fase:根据史蒂夫·莱奇音乐所编的四段舞蹈》(1982)和《罗莎舞罗莎》(1983)至今,姬尔美可的职业生涯已经跨越了35年之久。这一切的开端可以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安娜·德瑞莎·姬尔美可从由莫里斯·贝嘉于布鲁塞尔创立的掌印舞蹈学校毕业后,便开始了稳健独特的实验,对少有人深究过的极简主义编舞方式进行探索。




Work/Travail/Arbeid 宣传照



姬尔美可创立的罗莎舞团(Rosas),名字灵感来源于玫瑰花的雌蕊花瓣结构。这个名字,同时也与哥特建筑外观中出现的玫瑰花饰,以及格特鲁德·斯坦的诗句“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有着隐秘的关联。更直白地讲,姬尔美可的编舞理念或许与玫瑰自身的独特结构有关,正如她自己所言:“在我内心深处,有着一种对自然结构和形态变化的迷恋,可能这其中最让我惊叹的便是螺旋结构了。”



每一根线条都有它自己的渴望,当你感受到,就会跟随它……



今年九月中旬到十二月底,巴黎当地的观众将有机会通过秋日艺术节共同回顾安娜·德瑞莎·姬尔美可的艺术道路,见证她持久不间断的创作。这种对作品不断打磨的细腻要求,使姬尔美可保持着成熟艺术家该有的敏锐状态。


罗莎舞团的作品中总会反复出现同一主题:结构与情感的对话,这也是姬尔美可代表作 Fase 中的动作所指向的“无尽的原点”。在史蒂夫·莱奇音乐重复节奏的制约下,肢体该如何成全自由的表达呢?





从姬尔美可的舞蹈编排中,人们可以很容易看到一种喜悦的洞察力。“每一根线条都有它自己的渴望,当你感受到,就会跟随它……因此,所有路线因意愿而诞生,它总是可以在每次新的探索中持续保有这种惊奇感,这与累赘的满足感截然相反。不论是喷墨或是弯曲变形,作品的线条中摒弃了迟疑,代之以内在的公正,并使自发性成为创作的经验法则。” 勒内·夏尔对米罗绘画主题所写的这段文字,同样可以用于描述安娜·德瑞莎·姬尔美可的创作。





线,是空间中连续的点的集合。安娜·德瑞莎·姬尔美可不仅将音乐视为不可或缺的媒介和连接不同形式的工具,她更热衷于探寻声音的秘密和其中所含的内在能量。最初登台时,她时常选择史蒂夫·莱奇和蒂埃瑞·德·梅等音乐人的极简主义音乐,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发展形成一种特立独行的音乐风格。她的配乐单中不伐古典大师巴赫和莫扎特的杰作,当代先锋作曲家乔治·李盖蒂、欧仁·伊萨伊、阿诺德·勋伯格、安东·韦伯恩和擅长爵士的迈尔斯·戴维斯以及约翰·柯川都是她钟爱的音乐人。




姬尔美可迄今为止最为大胆的配乐尝试,出现在作品《危险关系四重奏》中。《危险关系四重奏》是海纳·穆勒根据肖德洛·德·拉克洛小说《危险关系》为原型改编的剧本,在姬尔美可的作品中,配乐激发了海纳·穆勒文本的戏剧张力,也让观众看到行动中的身体和精湛的舞技。音乐在这里成了节奏、能量和情绪的导体。莫里斯·梅洛-庞蒂写道:“音乐与这个世界息息相关,它描绘存在的本质、兴衰、生长、爆发、波动,还有我们可以辨识的任何事物。”





费尔南德·席伦(打击乐器演奏者,也是安娜·德瑞莎·姬尔美可在掌印舞蹈学校学习时的韵律课老师,后被邀请到P.A.R.T.S表演艺术训练研究所任教)认为,“舞蹈不仅仅是运动,也是思考。这种思考非常清晰地反映在我们的作品中。”这就是安娜·德瑞莎·姬尔美可舞蹈的标志——一种运动中的思考,一种持续流动的缠绕、消长和释放。





Fase, Four Movements

to the Music of Steve Reich

Fase:根据史蒂夫·莱奇音乐所编的四段舞蹈

演出时间 2018.9.19-9.22

演出时长 1小时10分钟



1982年首演的 Fase 俨然已经成为舞蹈史上的活档案。36年后,这部作品的极简主义风格与张力依然得以完整保留。作品由一系列不断重复、融合、分离、演变的动作构成。构成这部作品的四个篇章——钢琴、小提琴、人声、节奏——也是安娜·德瑞莎·姬尔美可在作品中不断运用的四个元素。





在与音乐的持续交互中,Fase 以自身之力重新定义了舞蹈。这部作品击中观众的不仅仅是它高度精准的数学之美,还有其中呈现出的极致简单而又异常丰富的舞蹈样貌。史蒂夫·莱奇采用的渐进演变的相位错位原则,使他可以创造出一种没有任何强调或造作的音乐语言,也使得姬尔美可的舞蹈可以在进程中不断演变。在《钢琴相位》中,两个相似的剪影制造出一种镜像效果,在循环往复的旋转中,与音乐旋律线的错列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出现》中,人声节奏与动作相伴,持续回响反弹;《拍手音乐》中,舞者的身体被推动,产生一种有节奏感的、持续演变的律动。唯一的独舞《小提琴相位》,聚焦于一个圆环,舞者动作的消长在作品进程中被不断重塑。此番巴黎秋日艺术节的演出,安娜·德瑞莎·姬尔美可将首次把这部她一直亲自演出的作品交由两位新舞者呈现。



Slow Walk

慢走

演出时间 2018.9.23



罗莎舞团和P.A.R.T.S.工作室的舞者将邀请巴黎人和他们一起进行一次慢走。这个构想意在用身体主导时间,同时探索如何将我们的日常动作转变成独特的,有意图的舞动。 行走,在致纯的状态下也是一种舞蹈。





《慢走》于2016年在比利时首次亮相,这个面向公众的开放式演出,旨在通过有意放慢动行走速度的行为,反映城市中狂热的生活节奏。体验者需要放慢身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体验城市空间。继布鲁塞尔之后,罗莎舞团将注意力转向巴黎,邀请市民以近乎冥想的方式,透过行走这一最简单的行为重新观察、体悟城市。若干组舞蹈行者,将从巴黎的不同地点出发,开启这个慢速,移动的演出。他们将会以每分钟5米的平均速度前进,总共需要四个小时左右到达最终汇合点。参与者可以跟随任意一条路线,随时参与到演出的过程中,最终到达终点的行者,将会受邀参与到由安娜·德瑞莎·姬尔美可带领,罗莎舞团和P.A.R.T.S.研究所的学生协助呈现的工作坊中。



Rosas danst Rosas

罗莎舞罗莎

演出时间 2018.9.28-10.13

演出时长 1小时35分钟



《罗莎舞罗莎》是一个宣言式的女权作品,无论是其热烈的赋格曲风,还是精准的韵律对位,都更深入地运用了 Fase 中提倡的原则。抽象的肢体动作为由重复主导的编舞对位提供了基础。舞者用尽全力到歇斯底里的程度,与舞蹈编排完美的形式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983年,《罗莎舞罗莎》的成功使安娜·德瑞莎·姬尔美可在国际舞坛声名鹊起,这部作品成后现代舞蹈史上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作品。音乐家蒂埃瑞·德·梅河和彼得·维米尔什在编舞的过程中,为这部作品定制了一段循环重复的节奏旋律。此次《罗莎舞罗莎》复排将启用全新的舞者阵容。



La Fabrique

工作坊项目

工作坊时间 2018.10.6-10.7



在这个周末,姬尔美可的团队将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的工作坊,其中包括:独舞、表演、编舞元素、工作坊体验、影片放映等环节。无论你是成人或是儿童,专业舞者或是业余爱好者都可以参与其中,在中央舞蹈中心体验安娜·德瑞莎·姬尔美可的几何美学、韵律和学习模式。





安娜·德瑞莎·姬尔美可一直在她的作品中推进舞蹈的开放性,使舞蹈要素和结构更易被大众接触。无论是为联合舞蹈创作者成立的P.A.R.T.S.研究所,还是出版物《编舞者笔记》,展览《工作》,或是公众参与项目《再现:罗莎》都是基于这一初衷,意在展示并分享她的创作过程。此次工作坊的主题是:通过肢体的、趣味性的、可参与的项目,让所有人都可以接触舞蹈。工作坊中参与者将有机会学习著名的“椅子舞”,并针对《罗莎舞罗莎》片段进行汇报演出。周六,每两个小时就会有一场《击鼓声》课程;周日,48名P.A.R.T.S研究所的学生将在中庭的舞台进行4小时不间断的独舞表演,为参与者提供机会观赏体验罗莎舞团丰富的剧目。



Achterland

内陆

演出时间 2018.10.16-12.20

演出时长 1小时30分钟



《内陆》是安娜·德瑞莎·姬尔美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标志着她早期极简主义风格的转变,在原本有章法的编舞排列中,融入大量复杂的运动。这种编舞构成,为演变和冲突提供了发展空间,也为舞者和音乐家提供了共同创作的平台。





舞台上共有五位女性舞者,三位男性舞者和两位音乐家。《内陆》(1990)在安娜·德瑞莎·姬尔美可的职业生涯中意义重大,她试图在舞台上以更为动态的方式融入音乐家的表演,这也是她在后续创作中广泛运用的方法。进行这样的现场表演需要很高水平的音乐修养,这种对音乐的精准把握将通过严谨的编排与动作呈现。乔治·李盖蒂钢琴曲和欧仁·伊萨伊小提琴奏鸣曲的独特结合,引领姬尔美可和她的舞者探索出一种诡谲的舞蹈编创语言,微妙地平衡了冲动与克制。罗莎这个以女性为主的舞团,在《内陆》中首次加入了强烈的男性元素。自此,舞团早期的极简主义和女性主义风格慢慢发生转变,逐渐走向对多元边界和模糊符号的探索。



Verklärte Nacht

升华之夜

演出时间 2018.10.18-10.24

演出时长 50分钟



安娜·德瑞莎·姬尔美可的作品中包含一部分对后期浪漫主义音乐的编创,其中就有阿诺德·勋伯格的《浪漫之夜》。这部舞蹈作品首演于1995年,此次重新编排,旨在聚焦激烈的双人舞和其中的诗性结构。





《升华之夜》是阿诺德·勋伯格于浪漫主义时代后期(1899年)根据理查德·德默尔的诗歌《净化之夜》创作完成的一部弦乐作品。被拉长的和弦呼应了诗歌中的悲剧基调,情感线在炙热的欲望和羞怯的表达中不断切换。这部作品的最初版本为群舞作品,由阿诺德·勋伯格为比利时国家歌剧院 Opéra de Bruxelles De Munt / La Monnaie 量身定制,而后被改编为双人舞,重点关注其叙事性和音乐性。舞台上起伏的情绪表达将带领我们在不羁的爱情故事中穿梭,度过一个被暗淡灯光照亮的升华之夜。



Zeitigung

时间化

演出时间 2018.11.10-11.18

演出时长 1小时30分钟



安娜·德瑞莎·姬尔美可、阿兰·弗兰克、路易斯·南·勒·范·何对《时间化》的音乐素材进行了重新的解读,为这部作品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创造出了这个融合了三种编舞声音的、更成熟的全新版本。





《时间化》首演于2008年,安娜·德瑞莎·姬尔美可从“演绎”的概念出发,试图重新定义自己的编舞和音乐构建模式。在阿兰·弗兰克的陪同下,姬尔美可用肢体回应巴赫、安东·韦伯恩、阿诺德·勋伯格的音乐,尝试打破舞蹈与音乐的一致性关系。此前,姬尔美可曾与P.A.R.T.S.的毕业生一起从初始版本中提炼了《重现:时间化》。而这次在巴黎的《时间化》演出,是她对音乐版图的又一次探索。新版本中加入了舞者路易斯·南·勒·范·何,以及勃拉姆斯的音乐。三位艺术家在编舞的过程中碰撞、结合,创造全新演绎的可能和方法。观众有机会在舞台上看到对位多变的编排相互作用,像是在穿越时光隧道。



Mitten wir im Leben sind

Bach6Cellosuiten

我们在生命之中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6首

演出时间 2018.11.17-11.19

演出时长 2小时



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在安娜·德瑞莎·姬尔美可心中有着特殊的位置。演出时,法国大提琴家尚-古汉·奎拉斯会在舞台上完整演奏这部作品,安娜·德瑞莎·姬尔美可则为每一首组曲创作了独舞,精妙呈现乐曲中明暗和轻重的细微差别。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西方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其富有生命力和流动性的旋律使人无不为之惊叹。安娜·德瑞莎·姬尔美可试图深入探索一种可以抓住作曲家精髓的编舞方式。在这部作品中,大提琴演奏家尚-古汉·奎拉斯协同三位男舞者,两位女舞者(其中包括安娜·德瑞莎·姬尔美可本人)一起将巴赫的乐谱搬上舞台。舞台上由色彩和五角星勾勒的几何图形,将演变成无限循环缠绕的圆环和螺旋。不同于标准的音乐会式演出,大提琴家不会一直面向观众,而是会在不同的组曲中变换位置。随着作品的深入,螺旋结构会不断扩大,五角星也会越来越宽,每一个组曲都会为观众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以便观察舞者和音乐家的真实状态。



Vortex Temporum

时间的漩涡

演出时间 2018.11.22-11.24

演出时长 1小时15分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