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现
“这将是科学上的一个新物种!”
要说熊猫轰动世界,可不是中国人有意为之。这一切都要从一名来自法国的天主教神父皮埃尔·阿曼·戴维说起,他被视为科学意义上发现熊猫第一人。
19世纪60年代,戴维被教会派遣到四川成都西坝天主堂从事传教工作。传教之余,他还兼任法国巴黎国家自然博物馆的生物通讯人员,也就是现在的野生动植物野外考察员。
1869年3月11日是戴维首次发现熊猫的日子。在日记中,他这样记载道,“1849年3月11日,在返回教堂的途中,这条山谷中的主要土地占有者——一个姓李的人邀请我们到他家去用茶点。我见到一张展开的,那种著名的黑白熊皮。这张皮非常奇特,我的猎人告诉我,我很快就会见到这种动物。我听说猎人们明天就出发到野外去猎杀这种食肉动物,它可能成为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
这将是科学上的一个新物种!戴维以其敏锐的眼光觉察到这点。
皮埃尔·阿曼·戴维(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科学技术日益发达,自然科学走在世界前列。他们热衷于发现世界,了解世界,探索未知,因而,诞生了一大批探险家、科学家。戴维便受此影响,一直执着于对动植物的考察与探索,除熊猫外,中国麋鹿(四不像)、金丝猴、珙桐等诸多珍贵动植物都是由他发现,并向世界宣传。
对于熊猫,其实中国古籍也曾多有记载。《尔雅》云:“貘,白豹。”郭璞进一步注释解释为,“似熊,小头庳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种动物跟熊相像,头小脚短,身上有黑白斑驳,能吃铜铁和竹子制成的器物。传说这种怪兽跑到山下,能把城门上的钉子都吃得干干净净。因此,人们专门给它封了一个“食铁兽”称号!但大熊猫系中国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川藏一带,较为封闭,所以不为世界所知。
戴维从当地猎户手中购入一只活体熊猫,并将它运往法国巴黎。但不幸地是,这只熊猫中途因病去世了,戴维便将它的皮毛在巴黎国家博物馆内展示,并成功引起世界轰动。19世纪后半叶,博物馆、动物园等公共教育事业在世界范围兴起,各国都在广泛搜集新奇物种。而中国内陆发现新物种大熊猫的消息传开后,世界各国探险家、捕猎人员曾先后多次光临川康地区。在捕猎熊猫的队伍中,不乏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儿子这样的名人。
据统计,1869年至1946年间,国外有200多人次前来中国川康地区调查、搜集、捕捉大熊猫或制作标本。仅1936年至1946年这十年期间,便有8只雄性、6只雌性以及不知性别的2只在运输途中死亡。截止到1949年,存放在外国博物馆里的大熊猫就达73只。
2
明星
“它是一只最精美的有生命的玩具熊。它可以死而无憾,因为它给千百万人带来了欢乐。”
熊猫性情温和,憨态可掬,十分惹人喜欢,加上它那黑白相间的特殊毛发,更堪称是动物界中的“高颜值”担当。因此,早在19世纪上半叶,它便已是动物界的明星、世界的宠儿。而随着捕猎队伍的日益壮大,开始有大量熊猫远渡重洋,来到欧美诸国。
熊猫界的第一位全美明星叫“苏琳”,由女服装设计师露丝远赴中国携带而来。
携带它的为什么不是探险家,而是一位女性服装设计师呢?
原来受“熊猫热”影响,美国探险家威廉·哈克尼斯告别了新婚不久的妻子露丝,于1934年9月,只身前往中国寻找熊猫。然而到达上海后,他竟因病卧床不起,最终病逝。妻子露丝为完成亡夫遗志,在华人杨氏兄弟协助下,于今四川汶川发现了一只熊猫幼崽,为它起名“苏琳”,并携带至美国。
苏琳与露丝(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达美国后,凭借熊猫的响亮招牌,露丝与苏琳拍摄了大量广告、宣传片,参加了当时各类极盛的社交活动。一时间,美国国内各大新闻头条、海报都充斥着她俩照片。这也使得熊猫“苏琳”被进一步曝光,知名度急速扩大。露丝本人也因此登上了“最佳穿戴人物”名单,博得了巨大声誉。最终,她将熊猫转手于美国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或许,露丝有靠熊猫攫取私利的嫌疑,但不可否认,是她真正实现了熊猫在全美的风靡。
因此,当“苏琳”在芝加哥公园展出后,立即引发了全美轰动。它的每个动作、每个事件都成为全美新闻舆论关注的焦点。为了一睹大熊猫“萌容”,人们纷纷从各地赶来芝加哥公园,参观者最多的时候一日可达四万多人。甚至,连美国著名的盲人作家海伦·凯勒也来到动物园,抚摸这来自东方的“萌物”。
在英国,熊猫甚至默默陪伴着英国人民抵抗法西斯强权入侵。
熊猫“明”本是由西方捕猎者在中国捕获的五只熊猫之一。经一番波折后,其中三只转手运到英国伦敦动物园。伦敦动物学会以中国朝代为它们分别命名为“唐”、“宋”、“明”。
由于熊猫的巨大名气,当它们来到英国时,俨然已是“全民偶像”,成千上万的英国人涌入动物园观看。在伦敦的地铁上、海报中,甚至毛绒玩具、衣帽上,处处都有它们的图像……有人说,在英国,熊猫与首相邱吉尔有同样的名气。
其中,“明”存活时间最长,并陪伴英国人民度过那艰苦、漫长的空袭岁月。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为使英国投降,曾对伦敦进行重点滥炸。轰炸后的伦敦到处断壁残垣,民众死伤无数,空气中弥漫着悲伤绝望的氛围。而“明”却成功躲过了轰炸。在动物园中,它依旧嬉戏玩耍,卖萌耍憨,犹如如一束温暖的阳光,给遭受战争创伤的英国人以很大的心灵安慰。因而,当“明”逝世时,伦敦《泰晤士报》专门发表讣闻,“它是一只最精美的有生命的玩具熊。它可以死而无憾,因为它给千百万人带来了欢乐。”
3
外交
“我认为全世界都想抱抱这两个小可爱。”
尼克松夫人看到熊猫后如是说。
尼克松总统夫人与熊猫(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历史检验,美国人对熊猫真的是真爱!
自“苏琳”在美国引发轰动后,他们对熊猫便一直念念不忘,曾多次设法从中国引入熊猫。而这一点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所查知。抗战时期,中美是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盟友。1941年,为了感谢美国人民对中国难民的救济,宋美玲代表国民政府曾专门向美国赠送大熊猫,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政府首次通过官方途径向他国赠送熊猫。
新中国成立后,整个世界处于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状态,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华采取包围、敌对态度,致使双方的正常交流基本停滞。此时,美国国内已不再有熊猫,但这并没有阻碍民众对它的喜爱,相关人士一直希望从中国继续引入大熊猫。
终于,他们按捺不住了!即便是中美两国处于敌对状态,他们也决定豁出去。
1956年至1957年,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稀有鸟类饲养场和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分别先后致信北京动物园,希望“以货币或动物交换中国的一对大熊猫”。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虽曾向他国赠送过熊猫,但都仅限于对华友好国家。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中国方面认为与美国动物园交换动物并不适宜,但考虑到此举有利于两国人民的了解与友好,最终提议双方互相派员到对方动物园直接交换和领取动物。但这一提议却遭到美国政府的拒绝,熊猫入美计划因此流产。
美国人是“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既然官方沟通与交流是美国政府所禁止的,那便采取利用“中间商二手交易“的方式,即由奥地利动物商人海尼·德默从中国方面换得大熊猫,美国动物园再从其手中购入。海尼·德默也是相当给力,他将从肯尼亚带来的三只长颈鹿、两只犀牛、两只斑马送给北京动物园,而北京动物园则将一只熊猫免费赠与他。
这个计划看似万无一失,且芝加哥动物协会已经与海尼·德默谈好价格,眼看期盼已久的大熊猫即将入美……谁知人算不如天算,美国政府再次横插一杠!理由竟是大熊猫具有“共产主义背景”,禁止入境。就这样,熊猫入美再次被耽搁,而这一次延误则长达14年,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是震惊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访华期间,参观大熊猫是他们事先设定的重要行程。尽管日程安排曾多次变更,但总统夫妇的这一行程却始终被保留。参观时,随行的总统夫人更是不加掩饰地表露自己对熊猫的喜爱,“我小时候就很喜欢大熊猫,有一个大熊猫玩具,但是没有看见过活的大熊猫!”
对于美国人的心思,纵横国际政坛多年的周恩来总理早已洞穿。在随后的答谢晚宴上,周总理便向尼克松夫妇表态,如果美方同意,中国政府可向美国提供大熊猫。当时,中美双方谈判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一对大熊猫的送出可谓锦上添花,圆了美国人多年的夙愿。对此,美国《华盛顿邮报》评论,“周恩来通过可爱的熊猫一下子就把美国人的心征服了”。
4
合作
“在法国伯瓦尔,接收方斥资300万美元为大熊猫专门修建了一个粪便回收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曾向苏联、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赠送过熊猫。70年代,中国政府迎来与西方建交高潮,为表示对双方友谊的肯定,中国对外赠送熊猫的数量与范围进一步扩大。从上世纪50年代算起,中国政府先后赠与苏联、朝鲜、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即墨西哥等9个国家24只熊猫。这些赠送都是无偿的,与商业没有任何联系。
但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野外大熊猫数量锐减。1982年,中国停止向外国无偿赠送大熊猫,改为租借模式。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时,中国政府首次向洛杉矶动物园租借大熊猫永永和迎新。从1984年至1988年的四年间,就有美、英、法、荷、日、比、澳等多个国家的城市向中国租借。
荷兰建造的由中国风格宫殿(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这种租借的商业模式却存有诸多弊端。它使得熊猫租赁变得有利可图,甚至耽误了大熊猫的繁衍生息。因此,中国政府于1994年逐渐终止了该方案。时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动物园协会与国际动物保护机构历时两年研究磋商,达成了熊猫租借新方案,即“大熊猫合作繁殖方案”。
首先,该国机构必须自证有能力饲养大熊猫,这是谈论熊猫研究合作项目的必要前提。
那么,一个国家如何才能自证有能力饲养大熊猫呢?
针对这一点,各国的创意可以说是各有千秋,花样翻新。泰国清迈动物园为了让大熊猫宾至如归,专门建造了一座600平方米的雪景园,人工降雪使园内保持零下6—7摄氏度;荷兰雷纳的欧维汉动物园则是斥资700万欧元(约5116万元人民币),打造了一个充满中华传统宫殿风格的豪华熊猫园。在法国伯瓦尔,接收方甚至为大熊猫专门修建了一个粪便回收池,仅这一项就花了300万美元。
关于双方合作的最新详细内容,以今年中芬两国熊猫研究合作项目为例。
4月5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与芬兰艾赫泰里动物园在赫尔辛基签署大熊猫保护研究合作协议。根据双方协议,中方向芬兰提供一雄一雌两只大熊猫,用于实施合作研究项目。双方合作期限为15年。在这期间内,芬兰需要向中方提供一定数额的大熊猫保护资金,以支持中国大熊猫保护事业,主要用于中国大熊猫科研和繁育大熊猫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管理等项目。同时,在协议有效期内,两只大熊猫及其繁殖的幼崽及其他一切物质的所有权全部归中方所有,繁殖的大熊猫幼崽年满2到4岁前必须返回中国。
5
使命
“希望有机会能去中国看更多熊猫。”
这句话出自一位七岁的墨西哥男孩。当时,他刚刚获得第四届“我想象中的中国”儿童绘画比赛低年级组冠军,比赛的主题为“熊猫,中墨友好使者”。他画了一只正在草坪上嬉戏的熊猫,创作灵感来源于他最喜欢的熊猫“欣欣”将迎来27岁生日。
这里提到的欣欣便是40多年前由中国政府赠予墨西哥政府大熊猫的后代。1975年9月,中墨建交三年后,中国政府向墨西哥无偿赠送了一对大熊猫“迎迎”和“贝贝”。因此,墨西哥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大熊猫。
相比其他熊猫,这夫妻俩最大的优点就是能生!从1980年至1987年,“迎迎”和“贝贝”共生育了7只熊猫宝宝。1990年,它们的孙女“欣欣”也来到这个世界。目前,只有老七“双双”与“欣欣”叔侄俩健在。从“迎迎”“贝贝”到如今的“双双”“欣欣”,熊猫经历了祖孙三辈的代际传承,同样它们也成为墨西哥几代人对中国的最为直观的记忆。
同样,1869年,熊猫被认定为新物种,实现了科学意义上的新发现。一个多世纪过去了,熊猫成功地以“萌”圈粉,在全世界掀起一浪盖过一浪的“熊猫热”。越来越多的人逐渐了解、认知、喜欢上了这个来自遥远东方的生灵。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便是对“熊猫热”的生动诠释。
功夫熊猫(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下,在国际范围内熊猫文化大行其道,越来越多的人将熊猫等同于中国,熊猫已经是中国最为耀眼的世界名片。所以,从1990年亚运会的盼盼,到2008年奥运会的福娃晶晶,我们都在不断地以温和可爱的熊猫形象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这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是有利的。而散播在世界各地的熊猫,便是一个又一个和平的使者,向世界各国传递着来自东方的和平与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