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乌鸦电影
同样的电影,不同的解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解放军报  ·  元宵节·守望 ·  18 小时前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  激光院“标准相干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项目通过 ... ·  昨天  
闹闹每日星运  ·  周运 | 闹闹12星座周运势:0210~0216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乌鸦电影

题材生猛,细思极恐!一年前的尺度片,起底人类最大恶行!

乌鸦电影  · 公众号  ·  · 2024-06-25 12:01

正文



《奥本海默》的结尾,有一场精彩的对话。

话里话外,爱因斯坦都在提醒奥本海默——

政客根本不在乎道德、科学理想。

他们只在乎“目的”和那虚伪的形象够不够完美,所以科学家不要在荣誉中迷失自我…


奥本海默陷入沉思。

当初担忧的连锁反应 (点燃大气层) 并没有发生,但另一种连锁反应似乎已成定局。

即拥有核武的人类将走向毁灭。

这场对话有科学家的自省,有对科学的思辨,简短却仿有千钧之力…


最近,有一部电影延续了这场对话。

甚至有人评价: 它比《奥本海默》更震撼人心。

脱离好莱坞叙事,换个角度看核问题,它才是当今世界最需要的电影——

《绝密配方》


1958年10月17日,深夜。

一次特殊的航班,飞抵巴黎奥利机场。

四名裹着毯子的乘客,缓缓走下飞机…


他们来自南斯拉夫,隶属于温查核研究所。

48小时前,他们在做试验的过程中遭遇了核辐射,身体状况不断恶化。

死神正一步步逼近…

彼时,距离原子弹问世,已过去13年。

但如何有效救治核辐射患者,仍是医学难题。

在贝尔格莱德接受治疗后,研究员们的身体并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只好前往法国寻医…


这里要提到一个关键的背景信息。

故事发生的1958年,正值美苏冷战的尖锐时期,世界局势剑拔弩张。

南斯拉夫和法国,在意识形态、政治立场上均不相同,而南斯拉夫送去的,又是在自己国家的绝密项目中受到核辐射的科学家。

可以说,这趟跨国寻医之行,也是一桩险象环生的政治事件。

要想挽救生命,就必须承担核机密泄露的风险…


温查核研究所找到了法国肿瘤学家、免疫学家,马特教授。

法国之所以接纳几名南斯拉夫研究员,是因为当时法国尚未造出原子弹,而世界正被核恐慌的阴霾笼罩,美国和苏联随时都有可能发动核战争。

如果能率先找到核辐射的解药,那法国的国际地位将会大幅提升。

说白了,法国在拿南斯拉夫研究员做小白鼠。

成功的话,科学与道德双赢。

如果失败,法国不会面对舆论危机,还能圈一波对人性光辉的好感…

马特当时正在潜心钻研放射病理学。

但,他手里的小白鼠实验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更别提临床了。

救人这事,可没有试错机会…


法国官方告诉他: 全人类都在期盼的历史性时刻,将由你把握…

该不该冒这个险?

马特在心里问了自己一万遍。


眼前的一切都是未知。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几名研究员的病情正急剧恶化,时间已经不允许他再犹豫下去了…

核辐射的检测结果比想象中更加糟糕。

马特做了一个令满屋子医学家愣住的决定——

抽取骨髓样本。



塞尔维亚电影 《绝密配方》 上映于2023年,由德拉甘·比耶洛格利奇执导,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曾入围北京国际电影节。

目前豆瓣评分8.0,IMDb评分8.2,口碑不俗。

核题材有不少好作品。

比如,34万人打出9.6分的美剧《切尔诺贝利》,年初斩获7项奥斯卡的《奥本海默》,聚焦我国核事业的经典影片《横空出世》…

左起:《切尔诺贝利》《奥本海默》《横空出世》

相较于以上作品,《绝密配方》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更为新鲜的视角。

一段对世界局势影响深远的特殊时期,一个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的国家,一场考验人性的生命接力赛,一个物理学与现代医学的重要交汇时刻…

政治博弈、道德选择、人心冷暖,皆有讲述。

叙事手法上,该片并不像《奥本海默》那样,采用复杂的非线性叙事,而是清晰的双线叙事。


第一条故事线是现在进行时,即几名南斯拉夫研究员在法国求医期间发生的事情。

第二条故事线,借南斯拉夫的核项目领头人、物理学家波波维奇的回忆,剥开“临界事故”的真相。

所谓的临界事故,指的是发生意外的、不受控制的核裂变链式反应。

其释放的核辐射剂量,无疑是致命的。

这起发生在温查核研究所的临界事故,其实完全可以避免…

南斯拉夫的核工业兴起于二战结束后不久。

起初的核研究目的,是开发补给新的民用能源,例如核电站。

但随着南斯拉夫与苏联的关系日益恶化,国际局势风起云涌,国家危机感迫使南斯拉夫改变计划,设立了制造核武器的秘密项目。

温查核研究所位于贝尔格莱德 (塞尔维亚首都) 的郊区,是南斯拉夫首个核研究所。

温查核研究所

1958年正值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和南斯拉夫的关系有所缓和,所以电影中南斯拉夫的核反应堆采用的燃料来自苏联。

不过,南斯拉夫早就偷偷换上了自己的燃料,为了掩盖事实,他们还继续用着苏联的警报器。

标准都不同,科研能有进展吗?

波波维奇是团队中唯一对此事知情的人。

他曾多次向上级反映,希望尽快从挪威订购新的警报器,让研究回归正轨。


但,偷换核燃料毕竟是国家机密,不能光明正大地交易。

只能先维持现状,另寻他法…


出事当天,一开始各种数据都很稳定,直到一名研究员闻到了臭氧的味道,数据出现了前所未见的异常。


波波维奇意识到大事不妙,赶紧关闭仪器,和其他人离开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冲洗身体…

不过为时已晚,此时他们已暴露在核辐射环境下大约10分钟。


这次,警报器全程没有响…

事故中,有6名研究员受到核辐射。

他们能活下来吗?


《绝密配方》不论是摄影、剪辑,叙事手法,还是题材的稀缺性,都算得上是一部好作品。

但它最大的问题,是拍得太工整。

黑白对立,泾渭分明,缺失了对人性灰色地带的留白与讨论。


一名持反核立场的医学家,去救助一名制造核武器的物理学家——这本身就是一条道德分叉路。

见死不救,背弃医者仁心。

如果成功救治,波波维奇将带领研究员回到温查研究所,继续为南斯拉夫制造核武器。

这样的时刻,当年站在人类命运交叉口的奥本海默,同样面对过。

显然,《绝密配方》没有拍出具有同等厚度的“马特时刻”…

电影《奥本海默》

但影片对“链式反应”的解读,还是非常让人触动的。

正如马特对波波维奇所说: 你们在温查没有成功,但你们引发了另一种链式反应。在我正想放弃研究的时候你们来了,给了我继续下去的力量和理由…


当时,抽取骨髓样本采用的是胸骨穿刺术。

胸骨柄的骨质薄,其后有心房和大血管,所以这种手术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同时,胸骨穿刺会带来巨大的身体痛苦…


输血后,几名研究院的状态均有所好转,但必须尽快做骨髓移植手术。

而就在马特教授费心费力寻找供体时,不想担责的法国官方,突然叫停了救治项目。

等待,只有死路一条。

马特决定,违抗国家命令,私自为几名研究员做骨髓移植手术…

冒着生命危险,接受痛苦的胸骨穿刺,为几名南斯拉夫人提供骨髓,这是让巴黎民众一听就摆手的事。

但,善意的火焰虽然微渺,却足以温暖黑夜。


几经辗转,马特终于找齐了志愿者:一名汽车修理工,一名医院的电工,一位4个孩子的母亲,以及另一名参与救治项目的医学家。


马特对骨髓移植并没有把握。

他在小白鼠身上做的实验,没有一例成功。

唯独有一例,供体白鼠活了6天,受体老鼠也没有立刻死亡…

基于对人体免疫系统的信任,马特还是提出了骨髓移植的治疗方案。

身处特殊历史时期的他们,是被命运眷顾的人。


骨髓移植手术非常成功 ,几名被判死刑的研究院捡回一条命,几名志愿者也都很健康。

他们保持着亲密的私人友谊,直到去世…


马特成为首位完成人体骨髓移植手术的医学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