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问题:新常态和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不做违背经济规律的事情。前几年我们热衷的高速增长,实际上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因为实践已经证明,高速增长会带来五个严重的弊端: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产能过剩,低效率,错过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科技创新的大好时机。
2008 年国际上发生了金融危机,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发达的西方国家,比如美国、德国、日本都在抓紧技术创新。而我们错过了这个机会,我们这个时候仍然要大力追求GDP 的增长,这样我们错过了结构调整、经济方式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时机。
我们再进一步考察,适应新常态要怎么适应呢?首先要适应中高速增长,而不要再像过去那样追求GDP 的超高速增长。因为“超高速”不符合经济规律,经济越发展基数越大,每增长1% 所代表的内涵远远超过了过去GDP 低的时候。我们应该认识到,适应新常态就是要适应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方式的逐步转变,尊重市场规律。
第二个问题:第三产业产值达到GDP占比51% 的意义
2015 年第三季度结束的时候,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的经济现状,第三产业的产值达到了GDP 的51%。今天,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一般要占到60%~70%,2015 年第三季度,中国的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到了51%,这是中国转向后工业化时期的开始。
转向后工业化时期实际上说明,我们更应该注意到经济的变化。第二产业为主的时代,经济增长是可以上去的,不一定上到那么高,但各种情况不一样。到了第三产业占优势的时代,西方发达国家能维持3%,顶多4%,它们认为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很多国家还停留在3% 以下,所以中国在这个阶段应该注意到,关键还是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不再是追求数量性的扩张,结构调整比总量要重要。1840 年,当时中国的GDP 是全世界第一,比英国多多了,可是结构不一样。英国1770 年就已经开始工业化,它的GDP 首先是靠钢铁、机械制造、蒸汽机、铁路建设,英国棉纺织品是用机器纺织,销售到世界。而中国的GDP 虽然大,但以农业、农产品为主,加上少量的手工艺品,中国的棉布是手工制造的。
中国向英国出口茶叶、丝绸、瓷器、桐油、猪鬃,而英国向外出口的主要对象是西欧大陆,出口的产品是蒸汽机、钢铁。结构比总量更说明问题,因为英国的产品结构重新组合以后,站在了技术进步的前列。
另一个大家容易忘记的是人类资本的结构。中国那个时候号称4 000 万人,论人力资源的数量中国远远超过英国。英国小学已经普及了,当时还创办了很多中学,也新建了一些大学,每年培养出大量的科学研究人员、工程师、经济管理人员、金融方面的专业人员。而中国鸦片战争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大多数是文盲, 少数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是为了考科举。中国有几个人懂近代的科学技术,有几个人懂现代的金融?所以结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不调整结构实际上我们是跟不上的。
第三个问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继续推进工业化并重
这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要并重?因为中国并没有实现工业化,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主要看什么?主要是看高端成套设备的制造能力,高端的成套设备生产在经济中应该占据突出地位,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差距。我们强调继续实现工业化,正是要把中国经济推上新台阶,因为高端成套设备制造在中国还不如西方的发达国家。
在这个过程中,第三产业也要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靠什么呢?主要靠消费者,这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消费者有足够的收入,这样才能扩大消费。我们现在人均收入在世界上还是中后,但是要发展的话,消费能力是最重要的。
二是要有消费意愿,要让消费者愿意购买,而且愿意在国内购买,跑到国外买对中国的经济没有太大影响。
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做到四点。
第一,让产品更个性化。就是要抓住消费者的习惯、爱好,提供他喜欢买的、愿意买的。
第二,让服务业更加人性化。这是我们创造市场、创造新产品销路的重要方面。
第三,把品牌打到国外。将来的竞争实际上是品牌的竞争,品牌是靠不断的技术创新维持的。
第四,把顾客留在国内。这不仅是企业本身的问题,而且和外国产品进口的关税有关系。
我们要背水一战,把中国的制造业搞上去,这是对的。但是光有决心不行,一定要有行动。该关的关,该停的停,该重组的重组。这里面既包括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希望,也有对民营企业转型的希望。
关于作者
厉以宁,
北京大学教授,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