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咱们讲到吴王夫差称霸心切,竟然不顾自己的都城失守,硬撑着在黄池完成了加冕盟主的仪式,等到仓促行军赶回国内的时候,被以逸待劳的越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无奈之下只好向勾践求和了。
越国退兵后,夫差见到国内那是断壁残垣,民力不振,此时他特别想念一个人。谁呢?伍子胥。
说到这儿您可能想起来了,好像这几次战役都没有伍子胥的身影。那么他到底去哪了呢?原来,早先勾践在吴国为奴的时候,伍子胥就看出了这个人绝非善类,一直劝说夫差把勾践杀掉,等到勾践回国,伍子胥又劝说夫差尽早地讨伐越国,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这句话大致的意思是说:越国用十年的时间繁殖人口,聚集财物;再用十年教导人民,训练士兵。那么二十年之后,吴国就要被夷为平地了。
伍子胥的眼光的确独到,可惜,伍子胥说话不太中听,属于说话带刺儿的那一种,这让夫差很是不爽,夫差并没有回应伍子胥的话,而是默默地把一把剑扔在了地上。伍子胥握着这柄剑,怒极反笑:“哈哈哈……王上,您要我死可以,但我有一个请求,在我死之后把我的双眼挖出来,挂在城门之上,我要亲眼看看越国是怎么把吴国给灭了!”说完,大笑三声,自刎而亡了。
伍子胥这一生,功绩赫赫,文武双全,文能治国是武能御敌,可惜为人太过刚直,不懂得变通,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曾经这样评价:“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
失去伍子胥的夫差,就如同失去了翅膀的鸟,再也飞不起来了。
公元前478年,勾践举全国之兵,再次讨伐吴国。而此时的吴国,正在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旱灾,庄稼地那是颗粒无收啊,饿殍遍野。这一次,看来连老天都要亡吴国了。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越国有着种种的利好,吴国反倒是接二连三的厄运,但毕竟人家是霸主,至少曾经是霸主,想要彻底灭掉吴国,那也不是一日之功。
于是这一开打,足足打了五年。
公元前473年冬十一月,越军终于攻破了姑苏城门。夫差看见越军攻入了城内,慌忙地带着残兵弃城而逃了,逃到了城外的姑苏山上避难。越军兵力充盈,在范蠡的指挥之下,把姑苏山围得是水泄不通啊。吴王夫差在山上看得是真切的,山下越军那像蚂蚁一般,连营十余里呀。知道自己已是回天乏术了,夫差心中悲悯丛生,仰天长叹道:“寡人无道啊,遭天谴,这也是让我死在这山上了。”说完,夫差是放声大哭,拔剑自刎了。
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勾践十年卧薪尝胆,一朝大仇得报。蒲松龄曾经写过一幅著名的对联,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是:“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自古皇天不负有心人,若说这世界上有什么改变不了的真理,我想那大概就是蒲松龄的这幅对联了。
灭掉吴国之后,勾践又带着大军渡过了淮河,把淮水上游的土地送给了楚国,把吴国吞并宋国的土地还给了宋国,把泗水以东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一时之间,越国的兵马在江淮一带那是所向无敌,畅通无阻。
尝到霸主滋味的勾践又把目光放到了北方,也学着夫差的样子召开盟主大会,当起了武林盟主。而此时,秦国人开始看不惯勾践的作风,拒绝承认他的霸主地位。结果,勾践一怒之下,竟然调集了十万诸侯盟军,前来讨伐秦国了。
如此的阵仗,连见惯了大场面的秦国也是慌了手脚,赶忙派人求和。此时的勾践,达到了人生中的巅峰时刻。走在巅峰上的勾践,并没有逃出大部分君王好大喜功和弑杀忠臣的魔咒。见勾践灭吴后的范蠡,辞官不做而退隐民间,做起了商人,范蠡也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商圣”。而作为范蠡的好友文种就没有这么好命了,范蠡曾经劝说文种跟自己一起走,并说:“勾践乃是可共患难,而不可同福享。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此人不可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