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记忆中的夏天是什么样子的?
是从叶间传来的无休止的蝉鸣?
还是被挖空了瓜瓤的半块儿大西瓜?
是电风扇发出规律的嗡嗡声响?
还是午后从窗外打进屋里的模糊光晕?
北宋诗人蔡确曾写过“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在炎炎夏日,躺在屏风遮挡的竹床上看书,困了,便随手抛开书,美美的睡一个午觉。
盛夏,便是如此,带些慵懒,眷恋清凉。
昨天是小暑,从农历来看,夏天也就正式开始了。小暑来了,三伏天还会远么?说起三伏天,就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上下五千年,古人的夏天又是怎样的呢?没有空调风扇,李白杜甫这些名人大咖们,怎么度过这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炎炎夏日呢?
消暑神器一之:穿的少
吊带、小短裙、热裤、背心、人字拖……这是我们现在夏天最常见的着装,
那么在古代,是不是我们经常在古装电视剧里看到的“里三层、外三层”呢?
其实古人为了防暑,穿的比我们还开放!
薄纱做的单衣是他们夏季主要的着装,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素纱襌衣,重量还不到一两!
白居易曾赠与友人一件纱衣,说道“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
能想象出这薄如云雾的纱衣是怎样的吗?
穿着这些薄纱,自然就要考虑走光的问题了。
然而为了防暑,古代女性大部分都只在纱衣内穿上一件不透光的小抹胸。
就像我们常常在古画中看的那样,仕女们小露香肩,手臂也是在纱下若隐若现。
《清俾类钞》中甚至记录,有的江苏民间妇女“炎夏仅着坎肩,而裸其两臂者,或更赤露上体,游行入市”。
真是厉害了!就问现在有哪位女性有这样的胆量敢光着上身出门?!
其实,丝绸棉麻衣物的材质比我们常穿的棉和化纤制品都要轻薄凉爽。
纱袍、长裤不仅能覆盖皮肤阻挡紫外线,宽宽大大的造型还非常通风呢。
消暑神器二之:自制冰箱
小编觉得夏日最美好的时刻,就是从冰箱里拿出那一杯冰镇西瓜汁的时候。
虽然古代没有冰箱,却并难不倒我们机智的人民群众。
在每年冬天湖水完全冻结的时候,古人就会去切冰块,储藏在地窖中。
这种冰窖一旦打开,热气进去,就会失去作用,所以买冰的人都会提前预约,预约量攒够一冰窖的量以后才会开窖放冰,伴随着冰窖主人大喊一声“开冰窖囉~”几个穿着厚厚棉袄的壮汉打开冰窖,根据排队人手中的冰票给冰。
空调也是没有的,但古代富豪们有“冰宴”
据《天宝遗事》记载:“杨家(杨贵妃家)直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成山,周围于宴席间。”
现在哈尔冰看个冰雕展还得买门票,等到穿棉袄的冬天,杨家人直接就在夏季把冰雕成艺术品放在家中,既能欣赏又能解暑,简直比现在的我们奢侈多了!
消暑神器三之:吃吃吃
有了冰,自然就有了冰棍,冰饮。
就像咱们现在排队买冰镇奶茶一样,古代的冰饮铺也是火爆的不行。
南宋夜市的冷饮铺甚至要卖到三更时分才打烊!北宋开封的冰店里有红极一时的“冰雪冷元子”出售,是由黄豆和砂糖制成,把黄豆炒熟去壳,用砂糖或蜂蜜拌匀,加水团成小团子,最后浸到冰水里,就成了香甜可口的冰凉甜品。
到了明清时期,冰镇饮食更是多达数十种,《清嘉录》里记载,“土人置窨冰,街坊担卖,谓之凉冰。或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呼冰杨梅、冰桃子”还有“莲子汤”、“冰雪甘草汤”、“雪泡豆儿水”、“凉水荔枝膏”等。
光听名字就够嘴馋的了。怎么样,现在的奶茶店比起来可是弱爆了吧?
但干啥都要有个节制。
《宋史》里记载宋孝宗曾对礼部侍郎施师点诉苦说:“朕前饮冰水过多,忽暴下,幸即平复。”
连皇帝都不能幸免的吃冰吃到拉肚子,
小编在这里也要提醒大家夏日里喝冰水可不能太猛哦。
在避暑这件事上古人可比我们专业多了,
大家有没有从古人那学到一些避暑的小技巧呢?
今年的三伏天将会从7月12日开始,
大家准备好迎接盛夏了吗?
实习编辑:徐饶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