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毒(Lentivirus, LV)是逆转录病毒科下的一个属,是一种有包膜的RNA病毒,直径约80-120nm,呈二十面体对称结构、球形。它的病毒颗粒最外层是包膜(包膜蛋白决定了感染细胞的类型),再往里依次为基质蛋白和衣壳,最里面是两条相同的正股RNA链和酶。
通常,对慢病毒的利用,更多的是通过慢病毒载体来进行的。慢病毒载体是以HIV-1
(
人类免疫缺陷I型病毒
)
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基因治疗载体,该载体可以将外源基因有效地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上,从而达到外源基因的持久性表达,是体外和体内基因传递的有效工具。此外,与其他的逆转录病毒载体相比,慢病毒载体可以将转基因技术整合到分裂和非分裂细胞的基因组中。
慢病毒感染宿主细胞,需要先进行病毒包装。慢病毒包装系统一般由慢病毒表达载体和慢病毒包装质粒混合物(Mix)共两部分组成:慢病毒表达载体(即穿梭载体)含包装、转染、稳定整合所需要的全部遗传信息,是慢病毒包装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慢病毒包装质粒混合物(Mix)含一个包装元件质粒,表达gag/pol以及各种辅助蛋白,还含有一个包膜蛋白质粒,表达VSV-G包膜糖蛋白。
为产生高滴度的病毒颗粒,需要利用表达载体和包装质粒同时共转染细胞,在细胞中进行病毒的包装,包装好的假病毒颗粒分泌到包装所用的细胞外的培养基中,离心取得上清液后,可以直接用于宿主细胞的感染,目的基因进入到宿主细胞之后,经过反转录,整合到基因组,从而高水平的表达效应分子。
慢病毒感染体系完整保留了原本逆转录病毒高表达效率和长表达时间的优点,并且在感染能力上有了巨大的提升。慢病毒载体是目前产业应用最成熟的病毒载体类型,尤其是在免疫细胞治疗,如CAR-T疗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且从目前为止的表现上看,CAR-T发生的部分安全性问题都与慢病毒的使用无关。
在慢病毒载体制备的工艺开发过程中,需关注病毒载体质量标准的建立,包括病毒滴度、宿主细胞残留
DNA、宿主细胞残留蛋白、支原体等检测指标。测量病毒滴度对于病毒使用以及进行感染细胞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慢病毒载体生产的关键质量属性(CQA)。
针对病毒滴度的检测,我国的监管机构近年来也发布了相关的指导原则,具体为:
滴度检测包括物理滴度(病毒载体总颗粒数)和转导滴度(病毒载体感染性颗粒数)。
-
物理滴度
:载体特定蛋白/核酸的定量可用于载体颗粒数量(物理滴度)的估计。也即总颗粒数和基因组滴度表示病毒的物理数量,为物理滴度。例如,HIV-1衍生的慢病毒载体,可通过ELISA方法检测病毒载体样本中的p24蛋白从而进行物理滴度的检测,也可以通过qPCR的方法检测载体基因组RNA拷贝数而实现物理滴度的检测。
-
转导滴度
:可使用基于细胞的体外检测方法检测病毒载体的感染能力。通常待测病毒载体感染细胞一定时间后,通过细胞基因组定量PCR、流式细胞术、组织/细胞病变或形成噬斑等方法检测,计算出病毒载体的转导滴度,检测结果通常以转导单位(TU/ml)、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或噬斑形成单位(PFU)等表示。
由于转导滴度涉及到将选定的病毒载体感染到靶细胞中,而处于不同的研发和生产目的等,各企业使用的靶细胞各不相同,需要针对每个项目具体分析。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通用性和普适性较强的病毒物理滴度检测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