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描述星图模型的语言让信徒们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达到失去理智的盲目崇拜,而今这种风气盛行于经济学界。纽约大学的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在其论文《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数学滥用》(Mathiness in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与一系列博客文章中呼吁人们关注“数学滥用”的问题。他认为宏观经济学饱受其扰,相比16世纪为“日心说”、“地心说”而展开的激烈辩论,现在的经济学家似乎并未给这门真正的科学做出积极的表率。罗默承认数学可以帮助经济学家进行分析和推论,但经济学中无所不在的数学理论也容易制造负面效应:过高的门槛将那些愿意加入职业对话的人们挡在了门外,判定一个人的工作变得极其费劲。最糟糕的是,经济学的理论中掺杂了经验主义的成分。
罗默不是第一个公开提出质疑的学者。1886年,《科学》(Science)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大意是经济学误用物理科学的学术话语来遮掩数学公式墙体背后的空洞。又过了一百年,迪尔德丽·麦克洛斯基的《论经济学的修辞》(The Rhetoric of Economics),罗伯特·尼尔森的《作为宗教的经济学》(Economics as ReIigion)纷纷站出来打抱不平。用麦克洛斯基的观点来说,“数学之于经济学的意义,主要是为了传递一个信息:瞧,我是多么的科学!”
保罗·克鲁格曼
金融危机后,经济学“科学”预测并捍卫经济的众多失败案例引起了反思。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上发表长篇大论——《经济学家们如何犯下如此大错?》(How Did Economists Get It So Wrong?)“就我的观察来说,经济学的这份行当之所以误入歧途是经济学家这个群体疏于追求真相,反而被光鲜的数学外衣迷得晕头转向。”克鲁格曼在剖析此种弊病时指出,经济学家们过分热衷于炫耀数学才华,是酿成职业败笔的关键因素。
对于数学滥用的指责不局限于宏观经济学。2014年,斯坦福金融经济学家保罗·弗莱德尔发表论文《盲从分子:理论模型在金融与经济学中的滥用》(ChameIeons:The Misuse of TheoreticaI ModeIs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正是此文启发了罗默对于“数学滥用”的思考。“经济学的模型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性表现得模棱两可。”弗莱德尔的态度与罗默一样———经济学家们应该借助更加直接、易懂的语言来展现他们所擅长的知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似乎只要建了模型,你的研究方式和结论便有了充分的正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