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远在甘肃的湘籍老人,近日给湖南日报编辑部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一篇回故乡常德观感的文章。他在信中满怀感情地说:“我写了一篇小文,不知是否对你们有用?现冒昧寄给你们。作为这个时代的亲身经历者,目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感受太多,记录一点家乡的发展变化,可能对这一代年轻人会有意义,要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打下的基础。”现将这位老人的回乡见闻刊发,以飨读者。
今年4月,我回故乡——湖南省常徳市鼎城区双桥坪镇大桥村省亲和祭祖,耳闻目睹了家乡的巨大变化,不由得记录下来,与远离故土的朋友分享我的感受,同时也向村里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提些建议。
这里是澧水下游一条支流的河源区,有长岭岗和马鞍山分水岭,与沅水为邻,是一个既无矿产资源又无现代工业的边远农村。最近大桥村与马鞍村合并,有人口3300余人,总土地约1万亩,其中水田2000余亩,旱地1000多亩,其余为山林。
住的演变:木结构青瓦房-混凝土预制板小楼-西式和中西合璧豪宅
新中国成立前,这里的民居多为木质结构的小青瓦房,即木头架子加土砖围墙,少数富裕人家会使用青砖。上世纪50年代除集体修建老式房屋外,一般个人很少新建住房,改革开放后才掀起第一波建房高潮。首先是有劳动力和经济条件的农民自己烧制砖瓦,翻修木结构小青瓦房,内部结构基本不变,只是用青砖或红砖砌围墙。
90年代是第二波农房改建高潮,其标志是用混凝土预制板建二层小楼,当时钢材和水泥分计划内和计划外,有关系者可买到较廉价的建材,否则只好买高价的。房屋样式不多,贴的瓷砖多为白色,门窗有木质和铝合金。这类房屋的主人现在有不少已在城市定居,因此有些小楼呈现失修的破败景象。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年来农民大量进城务工经商,一些不愿在城市买房的农民,便改造提升自己的农舍标准,将外地新式洋房“搬”回家乡,出现了很多西洋式和中西合璧的别墅式楼房。这类楼房建有车库、客厅、厨房、卫生间以及私家花园。家具和家用电器与城市居民无异,只是没有管道煤气,用瓶装液化气做饭。
1954年冬天,我从长沙乘汽车至常德,那是平生第一次乘汽车,而且是烧木炭的汽车。在汽车的屁股上装有一个直径约1米、高约2米的煤气发生炉,跑一定路程后要往炉内加木炭,这种汽车跑的速度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手扶拖拉机,当天早晨天未亮离开长沙,天黑后才到常德。路程仅180多公里,但要过四条河,由轮渡摆渡过河时,乘客都要下车。现在坐汽车走高速公路只需2小时。
1950—1952年我在常德市德山读书时,从家里出发经黑山尾—大龙站—郑家河,再乘木船过柳叶湖到七里桥,经常德城北门土桥进城,然后出东门沿河堤走到苏家渡,再坐渡船过沅江到德山老码头,上岸后有一条石板路通到学校(现常德市二中)。这条路全程约40公里,夏天当天可由家到学校,白昼短的冬天就要在北门外的客栈住一宿,第二天才能回家或去学校。
1982年,我回家时,运输公司的破车每天一班,由于人多,上车时拥挤不堪,时有争吵事件发生。当时为砂石路,晴天汽车过后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
现在水泥公路连通到各个村落,中巴小客车每日往返县城,有摩托车和小汽车的人在城里吃完晚饭后可以回家睡觉。据了解,目前70%的农户购有小汽车和农用汽车。
我小时候跟奶奶去长岭岗赶场,第一次见到电话线和电杆,老百姓称电杆为洋桩,据说那是冯玉祥当年驻军常德时架设的有线电话,我们小孩子更不知电话为何物。上个世纪50年代农村通讯主要靠邮政人员传送信件,从兰州寄出一封信,大约7—10天才能到家,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觉。
进入90年代农村开始普及电话,出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景象。由于电话在城乡普及,电报和手写书信逐渐被淘汰。近些年国家加大网信工程建设,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大公司实施城乡全覆盖,使农村有线电话也相继退出市场,被各式手机所取代。我的手机卡是甘肃移动公司的,在家乡使用十分方便,不时有短信提示:你的流量用了多少,基本不存在网络连接不上的情况。
网络不仅使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拉近,交往方便,也加速了城乡物流业的发展。农村居民从网店购买商品越来越多,但本地区缺少特色农副产品和网店经营者,向外输送的物品尚少。
现在农民在城市打工的日工资为100—200元,在农村做零工也可得100—150元,这些钱至少可买100斤稻谷,足够一人吃一个月。一些有技术的农民在沿海大城市挣的劳务费远高于这一数字,因而也是农村较富裕的人家。新中国成立前,一个强壮劳力给別人打工,一年仅能挣1000—1500斤谷,也就是劳动一个月才挣100斤谷。上世纪70年代我听说在澳大利亚一个人劳动一天足够吃一星期,十分羡慕。现在我们的农民也达到了这样的水平。
1985年我在火车上遇见一位旅游的法国姑娘,我问她到中国旅游一趟要花多少钱,她回答说只需要她两个月的工资。而我那时的月工资才100元,去美国一趟至少要不吃不喝10年才够旅费。现在我国每年出境旅游的人数已超过1亿人次,大概人均花两三个月的工资可以去一趟欧洲旅游。我们的劳动价值升高了。
人们不会忘记60年代饥荒时吃草根和树皮的日子,那时的农民不勤劳吗?尽管那时大力推行“水肥土种密保管工”的农业八字宪法和农业学大寨,也没有改变八亿农民搞饭吃的状况。为什么现在劳动价值升高了?简而言之是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文明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进步了,生产力提高了,人的劳动价值相应增加。这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如果说当年是农民养活城里人,现在是城里人回报农民。当年农村干部的主要工作是催粮要款,现在则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我们要使农民创造更多的财富,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就需要大量的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事现代化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用信息技术和先进农机装备农业后,再没有繁重的体力劳动,人们在电脑上指挥农事作业,按订单生产各种农牧产品,农民的劳动价值会超越产业工人,新型农民这个职业将会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基本国策,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近几年在农村,特别是小集镇和公路沿线设置了许多垃圾收集箱,安排专人清扫和收集垃圾,也有专车定期清运到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农村人口密度小,消费水平低,所产垃圾的量不多,有机废弃物可就地消化。但农村垃圾主要为废旧塑料,而且是多年来积累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尤其是农药包装物,遗留在田间地头,其危害更甚。一些邻近村镇的堰塘常成为倾倒垃圾的场所,致使水塘严重污染成为臭水坑。
近几十年来,国家加大电力建设,农村居民普及家用电器,彻底改变了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加上农村劳动力外出,使得山上植被快速恢复,变成了绿水青山。但集体林地变为个人承包后,失去严格管理,不利于囯家生态文明建设。
农村由于长期使用农药,造成有害物质聚集,污染土壤和水体,通过农作物吸收变成农产品,从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现在大家都在追求绿色食品,既需要逐渐减少甚至不施用化肥和剧毒农药,又要保证农业有稳定的收成。所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中出现的问题,还要深入研究和探索。
绿水青山还不是金山银山,还只是为社会提供生态产品的自然资源。要使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和美丽的景观转化为供人们消费的产品,需要发展乡村旅游以吸引城市居民来消费。因此实行城乡一体化建设,改善交通和人居环境是当今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要建设美丽乡村,首先要规划设计,引入社会资本,做好前期准备。在项目设置中除了一般的旅游设施外,还可以考虑增加如骑马、山地自行车、热气球、无人飞机等体育运动项目,以吸引年轻消费者,同时要避免乡村旅游建设同质化现象,不搞大同小异的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将来也可建高档的旅游度假村和老人服务中心。除了面向国内消费者,也要面向国外消费者。
目前农村60岁以上老人约占总人口20%左右,享受国家普惠性养老金为每人每月80元,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1/10。现在实行城乡均等化养老保险,要交很大一笔钱才能取得较多的养老金。有些老人特别是已丧失劳动能力的,在青壮年时沒有积累财富,无能力购买养老保险,只能指望承包的那些土地获得一些国家财政补助。
农村最困难的人群是残疾人和有残疾人的家庭,国家救助水平不髙,更难与城市相比。城市的公益事业尚未延伸到农村。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甚为单调和枯燥,缺少文化娱乐活动,不少老人在牌桌上消磨时光。一些村组织中老年妇女跳广场舞,但缺少场地。
希望下一代人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农村,如同现在的新西兰一样,所有老年人都享受同等的养老服务。
(作者系常德鼎城人,今年82岁,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退休教授)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