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者
《读者》杂志官方订阅号。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留守儿童长大后,我在恋爱里患得患失 ·  2 天前  
新周刊  ·  中西部的消费力,越来越猛 ·  6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上班越努力,你会变得越滂臭? ·  6 天前  
单读  ·  不支棱,年轻人最大的梦想就是退休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者

夜听 | 限制你的从来就不是城市

读者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6-08 19:59

正文

点击上方绿标,可收听主播 小贤 的朗读音频

文 | 动机在杭州


我有一个朋友,原来在一个网络公司做产品经理。前几天他辞了工作,卖掉了杭州的房子,决定回老家安吉。为他饯行的时候,我们一行人都奇怪地问他:干嘛好好的大城市生活不要,偏要回安吉这样的小地方?你不是混得挺好的吗?


他解释说,虽然工作确实还好,收入不错。但压力挺大,经常加班。最让他厌烦的是,每次做一个产品,得召集各个部门的人开会,来回沟通协调,有时还得为争资源拍桌子撕逼,每当这个时候,他就想辞职。


他爸妈在安吉有一片茶园,收茶的季节,他都会回去帮忙。眼看着父母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前几天和朋友一起到龙井村喝茶,大家悠闲地坐着,看对面的茶山,他忽然想:「我也可以过这样的生活啊!」跟媳妇商量,两人一拍即和。他说既然回去了,干脆把房子也卖了,一来多点资金,在安吉买个房,让生活悠闲一些。二来看有没有机会把家里的茶园子扩大一些,做个农家乐,或者弄个电商平台。那个朋友说起在安吉的新生活,两眼放光,说得我们都羡慕起来。



他选择从大城市回到小县城。另一个姑娘却坚定地选择留在大城市,正在到处找工作。


其实她也不是没想过回家乡的小城市,毕竟爸妈在那边也有一些根基,经常跟她说:“你一个姑娘,在外面这么辛苦干什么?”有一次她妥协了,去参加了家乡一个电视台的招考,进了面试。爸妈说我去联系谁谁谁,她断然拒绝了,说:“我就凭我自己的能力考,考得进就去,考不进拉倒,如果你们要干涉,那我就不去了。”


一去面试才发现,招考的名额几乎已经内定了。有个保安特别客气地跟其中一个面试的姑娘打招呼:“今天来上班了吗?”姑娘笑说:“没有,今天面试。”保安说:“你还面什么啊。”姑娘忙示意他别说话。


结果当然是没有结果。那次以后,无论爸妈怎么劝,她都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大城市。家乡那个处处凭关系的地方让她觉得窒息。她实在不想过那种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


该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这是很多年轻人都曾面临过的选择。人们能罗列很多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好处和坏处来作为选择的依据。身边这样的例子多了,好像我们对选择又有了新的证据:你看就是应该选择小城市,因为小城市……,或者你看就应该选择大城市,因为大城市……。


可是我们容易忘记,在选择城市的背后,有一个更基本的问题:「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毕竟选择城市说到底也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这两个例子,与其说是选择城市的问题,不如说是选择生活方式的问题。


可要回答这个问题却并不容易。“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说的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却总想从外部寻找答案。有时候,我们会去计算利弊得失,把那些不确定的收获损失、机会成本、时间成本等等都纳入一个统一的计算模型,想算出一个确定的答案;有时候,我们会想方设法了解能力性格期望秉性,希望知道自己是否和某类城市匹配。


可是这都不是选择。选择的本质,就是面对不确定性,勇敢地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像“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没人能帮你决定,只有你自己才能回答。它的背后,除了你的自由意志、你创造自己的愿望,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可供你参考借鉴了。


有时候,我们太容易把决定的权力交给环境了,仿佛是环境推动着我们,我们只能顺从环境。有一段时间,媒体在策划一个主题,叫“逃离北上广”。我其实一直不太明白“逃离”的意思。为什么是逃离呢?是什么把你困住了呢?就不能开开心心地选择回到小城市,就像有些人开开心心地选择到大城市一样吗?


强调环境的作用,我猜这可能是为了逃避某种焦虑。这里面既有为自己负责的焦虑,也有失去某种可能性的焦虑。如果我去大城市了,万一我混得不好该怎么办?或者如果我回家乡了,万一我错过了在大城市发达的机会怎么办?


怎么办?你得自己选择,然后看着办。


也许有些人会说,你不知道小城市的生活有这么多限制呢。这让我想起以前在知乎看到的一个问题,有哪些能提高你生活品质的事情?一个高赞答案说:装修出租房。


这个答主贴了很多图,描述如何从上一个租客手里接过一个脏乱不堪的房子,怎么通过简单的、甚至都不需要动房子格局的装修和布置,把它变成了一个舒适的家。这样的装修并不贵,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


有人问他:“干嘛要装修出租房啊?你又不会一直住在那里。再说了,你装修完了,那也是别人的啊。”


答主回答说:“房子是别人的,但生活是我自己的。”


无论城市有多少限制,生活总是你自己的。


镜相曾做过一个调查:月花销 750 到 8000,哪些城市的人生活得更幸福?有个家住常州的爸爸的留言让人印象深刻。他说:“常州的缺点和优点一样多,因为它靠着上海、苏州这些知名城市,一对比,就会发觉这里还是有差距的。比较明显的感受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比较少。

 

我们每月会有一笔在教育上的固定费用,最近一个月最幸福的消费是买书。


一直在培养小孩的读书习惯,小孩现在 6 岁,今年新家的房子我刻意没有买电视,每天忙完后,我就会带着他一起看看书。多数情况下是我看我的书,他看他的,偶尔他也会让我给他讲一些绘本。最近,他每天早上醒来后,就会自己把放在床头的书拿起来认真地翻上一遍。带他去图书馆,他也能够主动地去找书看。

 

我们也没有什么好的教育方法,以后也很难会有能力买学区房让他上好的学校,以及各种补习班,但就是觉得如果他能够爱上阅读,生命的一个通道就会打开,他会从书中去教育自己,寻找自己,希望他能与书为伴。”


限制人的不是城市环境和好坏多少的利弊对比,而是这些东西在你的头脑中形成的叫“应该如此”的生活规则。


即使环境有所限制,我们仍然能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毕竟,比选择城市更重要的,是选择生活。而你的生活,你时时刻刻都能做出选择。


作者:动机在杭州(陈海贤),心理学博士,注册心理师。曾为浙大心理中心教师,现为自由执业心理咨询师,致力于帮助身处过渡期的人完成旧自我向新自我的转变。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镜相(ID:hereandnow_jx)


主播:马小贤,配音爱好者,希望可以用声音温暖你的生活。新浪微博:大明湖畔的马小贤,微信公众号:小贤夜读


音乐:水月陵 - 風の止まり木

编辑:朝歌


《读者》杂志: 2017年 第1期-第12期

6元一本,两本包邮

(点击图片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