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太阳能科学利用研究中心(DNL1600,中心主任李灿院士)长期聚焦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太阳燃料的研究。太阳燃料合成有望逐步发展成为对传统能源的颠覆性技术,可以从根本上变革能源和化工领域过度依赖化石资源的现状,有望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能源安全、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也是重要的碳中和技术。团队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二氧化碳加氢资源化利用及液态阳光甲醇合成研究(DNL1601,负责人王集杰研究员),主要涉及二氧化碳加氢转化的催化剂、反应机理和工艺过程研究等。2020年团队完成了全球首套千吨级二氧化碳加氢制备液态阳光甲醇的示范工程项目,该工作被评为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成果转化亮点工作,被写入2020年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工作报告。液态阳光技术被评为2021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被遴选为2022年IUPAC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
根据工作需要,现招聘以下工作人员:
岗位职责:
开展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过程及工艺研究,计算物料平衡、能量平衡,优化工艺过程;开展反应器设计相关的动力学研究,计算反应器主要参数;撰写学术论文。
招聘人数:
1-2 人
学历要求:
博士
应聘条件:
化学工程与技术相关专业,有物料平衡、能量平衡计算,工艺过程和反应器设计相关经验,能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甲醇合成、氨合成相关研究经历者优先。
工作地址:
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路457号大连化物所(星海所区)
薪酬待遇:
1、按照国家、中科院及研究所有关规定,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
2、缴纳五险、建立职业年金和住房公积金、享受午餐补贴、健康体检、公务员医疗、带薪年假、教育培训等福利;
3、具有博士学位,符合申领条件者,研究所给予20万元购房补贴;对于具有国内外知名大学授予的理工科博士学位或博士后出站人员(博士毕业学校全球排名TOP200),经大连市人才认定,给予30万元安家费;对符合大连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条件的,向大连市有关部门提出认定,可享受租房补贴、购房补贴和薪酬补贴等政策;
4、符合条件职工可以申请入住职工单身宿舍。
5、海外博士/博士后,满足基本条件者,可依托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委人工光合成中心申报国家基金委海外优青项目。
6、30周岁以内的,可推荐申请“大连化物所优秀青年博士人才计划”评选,成功者可直接聘为副研究员,研究所给予1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并提供50万元个人租(购)房补贴
岗位职责:
开展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过程及工艺研究,计算物料平衡、能量平衡,优化工艺过程;开展反应器设计相关的动力学研究,计算反应器主要参数;撰写学术论文。
招聘人数:
1-2人
学历要求:
博士
应聘条件:
化学工程与技术相关专业,熟练使用ASPEN、MATLAB、FLUENT等相关软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工作地址: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路457号大连化物所(星海所区)
薪酬待遇:
1、保障性年收入(税前)28万/年起(包括:住房公积金及地方补助,全口径人员成本),在站博士后平均年收入33.4万,最高年收入>76万(根据2023年1月工资统计);
2、研究所支持:优秀博士后支持计划分三等:10万/年、20万/年、30万/年;
3、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为博士后提供了设施完备的博士后公寓,实现拎包入住;
4、其他支持:(1)辽宁省优秀博士后奖励(出站后留辽工作):30万(全球排名前200高校毕业生);(2)国家博新计划:20万/年(国内博士)。
岗位职责:
开展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过程及工艺研究,计算物料平衡、能量平衡;开展反应器设计相关的动力学研究,计算反应器主要参数,能给出PFD图、化工设备图等。
招聘人数:
1-2 人
学历要求:
硕士及以上
应聘条件:
化学工程与技术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熟悉煤化工过程,具有反应器设计或过程模拟能力。能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事过甲醇合成、氨合成等设计经验者优先。能根据工作需要适应一定差旅。
工作地址:
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路457号大连化物所(星海所区)
薪酬待遇:
-
入职类型为项目聘用职工;
-
税前7500-10000+(根据能力面议);享受五险一金、采暖补贴、午餐补贴每月500元、定期体检、每年一次调薪等;
-
根据能力可晋升为事业编职工。
李灿,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催化基础国家实验室主任、出任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主席,担任第16届国际催化大会(ICC16)主席,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院长、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基金委“人工光合成”基础科学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光谱表征方面的研究,致力于太阳能转化和利用科学研究,包括太阳能光、电催化分解水、二氧化碳资源化转化等人工光合成研究和新一代太阳电池探索研究等。先后在国际上提出了异相结、双功能助催化剂及发现晶面间促进光生电荷分离的新概念;在光电催化领域,提出了助催化剂、空穴储存层、界面态能级调控等重要策略;国际上首次“拍摄”到纳米光催化剂光生电荷分离转移全时空过程。为发展高效太阳能转化体系构筑提供了科学基础。2020年主持完成全球首个直接太阳能液态阳光甲醇规模化工业示范工程,为实现碳中和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
王集杰,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太阳能转化利用系统耦合研究组组长。主要从事氢能转化及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催化剂、反应机理和工艺过程研究。作为主要贡献者之一完成了全球首套液态阳光甲醇合成示范工程项目,所研究的液态阳光技术被遴选为2022年IUPAC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已在Science Advances、Angewandte chemie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30余件(含PCT专利2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国科学院先导A子课题/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等项目。先后获得闵恩泽能源化工奖-青年进步奖、国际催化青年科学家奖、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大连化物所张大煜青年学者、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优秀会员等荣誉或奖励。现担任中国化学会二氧化碳化学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氢能专委会委员、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双碳专委会委员,《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Energy Review》、《应用化学》期刊青年编委等。是国家“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编写组成员。
简历投递邮箱: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团队网页:
http://www.canli.dicp.ac.cn/
联系电话:
0411-84379771
联系人:
王老师
科学温故QQ群—科研爱好者集中地!(不定期发布讲座通知,分享录制视频)
微信群(学术交流/电催化/光催化/理论计算
/资源共享/文献互助
群;C1化学/生物质/单原子/多孔材料分舵)
,小编微信:hao-xinghua或alicezhaovip,备注“姓名-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