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
你以为中秋节就只是团圆佳节吗?
你知道“正宗”的吃月饼方法是怎么吃吗?
吃个月饼=喝三勺油?
中秋节只有月饼?
有的地方可还要“剥鬼皮”哦……
这些中秋冷门小知识你都知道几个?
快趁中秋到来之际一起涨知识!
中秋节的命名来源于中国的农历,农历中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
因为它的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为
“八月节”“八月半”
;
又因圆月是
“女主角”
,所以又叫做
“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团圆节”
等。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
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
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
每到中秋,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
史料记载,月饼的鼻祖可以追溯到汉代。
当时,海淘鼻祖张骞出使西域,看到当地人用胡桃仁做馅,做出一种圆形饼,就叫胡饼。
实际上,唐代就出现了月饼,
而旧时的“胡饼”怎么就变成“月饼”的?
传说竟
和杨贵妃有很大的关系!
传说某年中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开启了高调的秀恩爱模式——
从此,胡饼就改叫月饼了。
到了宋代就已经有荷叶、金花、芙蓉等口味。
诗人苏东坡曾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来赞誉月饼。
而明代时月饼才成为中秋的必备食物。
《西湖游览志余》记载有“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按照传统习俗,吃月饼时,要将象征圆月的月饼按人切块,每人一份。
没有回家来的亲人,家长要把属于他的那一份月饼认真保管起来,待他们回来时品尝,才算圆满。
每到中秋,总有一篇《吃一个月饼=喝三勺油》的文章在朋友圈里刷屏:
50克蛋黄月饼含量14克,按一勺油5克计算,这意味着吃一个月饼,等于喝掉三勺油。
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副教授朱加进说:
我国居民营养膳食指南建议,每个成年人油摄入量为1公斤体重对应1克油,其中,食用油为25-30克,其他为食物中的含油量。
以60公斤重的人为例,每天推荐的油摄入量为60克,
50克蛋黄月饼含量14克,等于吃了一天23%的油,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吓人。
你以为中秋节就只是吃月饼、赏月?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
“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