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遗憾的是《七绝.清明》这么一首好作品,作者是否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数百年来一直存在较大争议,而且质疑者言之凿凿。主要证据是杜牧去世后,其外甥裴延翰搜罗编辑了《樊川文集》二十卷。北宋时,又有杜牧的粉丝做了拾遗补编的工作,补编为《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有学者考证,由于“杜粉”们爱屋及乌,将不是杜牧的诗作也收到樊川名下了(小杜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可即便如此,在杜牧这三集诗作中,均未收录“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首诗。近期, 据卞东波博士考证,“清明时节雨纷纷”第一次出现在南宋末年的《锦绣万花谷后集》卷二十六。但是,当时这首诗标题并不是《清明》,而是《杏花村》。该书收录的诗作大多直书作者姓名,而这首诗却只注“出唐诗”,并没有标明作者尊姓大名。由此可见,编者大家们根本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若是名满天下的杜牧诗作,为什么不为人知啊?由此来看作者可能是个不知名的人,或者是几个人共同凑编的,抑或是杏花村酒家编写的广告。其实,自从《清明》出世以来,历代都没有哪位严肃的学者将它视作杜牧的诗作,而选入自己编辑的正式诗词集。这种用文献学的方法考证出来的结论,一般来说是极其可信的。卞东波博士还认为千古名诗《清明》是一首伪诗,并非晚唐杜牧所作。北宋年间已将杏花村明确为饮酒地,从“杏花时节”到“杏花村”,由时间意象向空间意向的转移,《清明》是典型宋诗意象的组装产品,可以推测此诗是一首名符其实的广告诗。这是很有道理、颇有见地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如果理解为清明祭扫感怀之作,那么诗中上下两联情绪的强烈反差,以及扫墓的人们行走在家乡应该熟悉的路上“欲断魂”;却又像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借问酒家何处有?”作何种解释似乎都使人觉得不大符合常理,甚至有点相悖。由此来看,它不像是清明祭扫感怀诗作,而是作者借助清明的既定环境寄意用情很深的诗歌,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上解读它。诗中“牧童”的闪亮出场,为全诗凭添了亮丽色彩和神秘气氛。在古诗词中,牧童的形象既有清代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清新可爱,又有宋代黄庭坚《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的超脱俊逸。“牧童遥指杏花村”仅用“遥指”两字,把一个既清新可爱又超然俊逸的牧童形象树立起来了。而且随着牧童手臂悠然一指,天地间似乎豁然开朗,出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超然境界。那杏花盛开的深处村落属于大自然,更应该属于人的精神层面。可以生发出关于人生、生命等内涵丰富,意念高远命题的感悟,以人广阔的思考空间和神奇的心灵感应。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独步晚唐诗坛。凭其才情《七绝.清明》出自笔下顺理成章。若属后人慕其声望,假借其大名,虽谬,小杜亦无丝毫过错。倘若搁置争论,单从该诗高超的艺术手法而言,确实具备形神兼备、叙事曲折、画面丰盈、章法自然之审美价值,堪称千古清明第一诗。后人甚爱此诗,对其采用删缩、变体、仿拟等再度创作的方式,形成诗坛一道亮丽景观,无出其右。尽管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因为没有其它确凿的证据表明是某人所作,故而至今版权仍然归于杜牧。此乃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小杜之幸,也是新老小杜粉丝之愿。《七绝.清明》在古今诗坛备受青睐、备享争议,更加彰显其独特、宝贵的艺术价值;彰显古典诗词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