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古诗词赏读
诗词名作赏读,小众诗歌解析,原创投稿展示,诗词格律学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哔哩哔哩  ·  高中生随便出手,做了个折叠手机? ·  3 天前  
哔哩哔哩  ·  五毛特效拍哪吒,我的笑点和泪点在打架 ·  3 天前  
哔哩哔哩  ·  30岁母单和25岁早婚,婚恋观差别有多大? ·  3 天前  
哔哩哔哩  ·  被章子怡轰下台,他犯了哪些面试大忌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古诗词赏读

借问魁甲何处有?度娘屈指杏花村

古诗词赏读  · 公众号  ·  · 2024-04-03 23:45

正文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借问魁甲何处有?度娘屈指杏花村

© 刘呈义


千百年来,在古典诗词的百花园里,咏唱清明的佳作名句数不胜数、俯首可拾。但是,若论传播范围之广、人们喜爱之甚、且争议之大,莫过于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七绝.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七绝.清明》尽管解读各说纷纭、质疑作者之声不断,它依然是人们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千古名句。《七绝.清明》被收入当今中小学部编语文教材,成为中小学生耳熟能详、出口能诵的传世篇章。正是:清明时节湿纷纷,网上寻冠欲断魂。借问魁甲何处有?度娘屈指杏花村。


-01-

关于诗题

当下,又是一年断肠日,解读《清明》正当时。在诗人杜牧(史上美称小杜,相对杜甫而言他年龄小着呢)所处的时代,清明已融纳了寒食、上巳成为比较成熟的节日,并形成以扫墓祭奠先人、踏青、植树等主要内容的节日文化和风俗习惯。《七绝.清明》通常的解读是: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节天气无常、阴晴变化,抒发了纷纷雨中的行路人孤苦情绪和由衷希望。诗的章法铺陈自然有序:“起”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交代了当时的天气、情景;“承”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了人物凄迷纷乱的心境及神态;“转”句即问句“借问酒家何处有”,似乎情理之中;“合”句即答句,自然而贴切地回答了问句,成为全诗的精彩之处,既是全诗高潮又是完美的收官。更令人称道的结句不是一览无余,令人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回味无穷。全诗娴熟地运用了先抑后扬、渐次推进直至高潮的艺术手法,以人赏心悦目、酣畅淋漓的艺术赏受。


《七绝.清明》诗题非常简单,简单到只有“清明”两个字,可见小杜有点惜字如金呢。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诗题一般而言应该包含时间、地点、题材、情感等要素。翻阅小杜诗篇诸如七绝《寄扬州韩绰判官》、《池州送孟迟先辈》等诗题都比较具体,不似《七绝.清明》。当然,在小杜诗作题目中如七绝《山行》、《秋夕》等,类似“清明”的简单诗题也彼彼皆是。《七绝.清明》诗题没有标明时间、地点,给后世解读以较大的自由度,也留下了种种疑团,成为后世不懈探索的千古之谜,这是小杜所始料不及的。首当其冲的是关于“杏花村”之谜,“杏花村”是确有其村、还是艺术虚构的呢?如果确是“杏花村”,那它又属于何州何县?若论神州之大、“杏花村”名之美,取名“杏花村”者应该大有村在,这是无庸置疑的。近年来,又有江苏宜兴杏花村、徐州杏花村、湖北麻城杏花村之说涌出。全国宣称属于诗中杏花村的地方多达二十多处,按小杜一生足迹可能涉及之处的杏花村也不在少数。高调自许、名争暗斗的“杏花村”有两处:即所谓“北汾“、”南池”,最引人注目。


-02-

关于“杏花村”

“北汾”是位于山西汾阳城北的杏花村,据碑文记载,村中井水“味如醴,甘馨清洌”,古有神井之名。相传自南北朝以来,杏花村即以此井水酿成“汾酒”,素有“甘泉佳酿”美誉。盛传,小杜曾祖父约在唐开元年间,任汾州刺史并谢世任上。小杜这个“官后代”曾北游汾州寻找曾祖遗迹,并写下了《清明》、《并州道中》等诗篇。在众多的杏花村里,从古到今此“杏花村”宣传造势、商业炒作似乎最为成功。“南池”是指安徽池州贵池区的杏花村,古时曾有“十里烟村一色红,村酒村花两共幽”的佳境记载。有史曰:杜牧于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9月,由黄州刺史迁池州刺史,会昌六年(846年)9月,再迁睦州(今杭州建德)刺史,在贵池任上两年整。现在贵池古井犹存,当时以井水酿成“杏花大曲”,香醇可口。清人朗遂作《贵池县杏花村志》,将杜牧诗收入,其后《江南通志》也把该诗收入,并申明杜诗所指杏花村就在贵池。若论众多杏花村近期的开发,安徽贵池杏花村可谓鹤立鸡群,经过十多年的重金投入、陆续推进,杏花村风景区已初具规模,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实无论是汾阳说,还是池州说,若仔细推敲,都有欠妥之处。《杜牧年谱》中并没有到过山西的记载,有关杜牧在汾阳踪迹多为民间传说。小杜在池州确实待过两年,但作为一个地方官员孤身冒雨行走在荒郊野外,似乎也不大合乎情理。如果说此诗作于杜牧从湖北黄州转任安徽池州的路上,应是在会昌四年九月,单凭时间节点与“清明时节”不符,即可否定前说。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杏花村"的商业价值和品牌效应显现无遗,为了争夺“杏花村”商标,有关方不遗余力寻找有利佐证、乐此不疲,山西汾阳和安徽池州两家甚至诉诸于官府、对簿于公堂。2009年11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杏花村及图”商标异议复审裁定书。历时10年的“杏花村”商标之争有了定论,将杜牧笔下的“杏花村”一分为二,“酒”在山西,“游”在安徽。在明眼人看来,这分明是为了息事宁人而作出的无奈的明智之举。2010年3月再起波澜。山西汾酒集团通过行政诉讼起诉国家工商总局,池州杏花村景区作为第三人参与诉讼。同年6月28日和10月8日,北京市中院、高级人民法院先后公开进行一审、终审,判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至此,终于尘埃落定。


尽管如此,千年疑团仍然未能破释。庙堂之上解决不了的问题,民间学人还在孜孜以求其解。有人另辟蹊径探求小杜诗中“杏花村”之虚实,期望得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唐宋诗词中“杏花村”屡见不鲜、不一而足。其实以诗人句中有“杏花村”为据,推断《清明》诗中“杏花村”为其所有,这是不大靠谱的事。“杏花村”还见于唐代其它诗人的诗作中,如许浑的《下第归蒲城墅居》有句云:“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薛能的《春日北归舟中有怀》有句云:“雨干杨柳渡,山热杏花村”;温庭筠的《与友人别》有句云:“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宋代大诗人苏轼的《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也有诗云:“我是朱陈旧使君,劝耕曾入杏花村。”由此可见,《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很有可能不是具体的村名,而是泛指杏花盛开的村庄。当然,也不能据此就完全认定诗中的"杏花村"为虚指,这毕竟算不得直接的证据。



-03-

关于“断魂”

除了杏花村属地之争,还有“路上行人欲断魂”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情绪之疑问。"清明时节雨纷纷"渲染的是客观景象和气氛,"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行人是诗人孤单单一个,还是指其它什么人或者是包括诗人的一群人?这里的行人都是去扫墓祭祖或者是从墓地归来的吗?诗中都没有交待呀!至少诗人杜牧不是,因为凭小杜身份地位他不可能孤身一人去扫墓,倘若如此他还会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情思和诗句吗?难道《七绝.清明》是诗人凭空想象的虚构情景吗?!或许另有隐情借清明时节抒发自己别样的情感吗?这里不由人想起诗人小杜曾广为人知的一则风流佳话:唐文宗太和九年,杜牧屈身就任宣州太守幕僚时,应好友湖州刺史崔君书笺之邀,慕名来到风光秀丽、美女如云的吴中。在龙舟赛上邂逅一名美丽少女,多情种子小杜竟然为小女子倾倒而不能自已,随当母女之面与女作来年之约:“且不既纳,当为后期,吾十年必为此郡,若不来,乃从所适”。意思就是说,现在不便迎娶你为妻,与你相约来年。我杜牧十年后必然成为湖州郡守,那时候我若不来,你可以另嫁他人。此后的唐武宗会昌四年清明,杜牧来到与湖州一界之隔的池州做太守,每每想起当年湖州之约,为未能如愿以偿而耿耿于怀。清明时节面对纷纷细雨、思绪万千,写出了感恨伤怀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后来,小杜在唐宣宗大中三年出任湖州刺史不忘践约,然而物是人非。于是就有了唐宋文坛之上最浪漫的对话:


“昔既许君矣,何为适人?”


“向约三年,不来而后嫁,嫁已三年矣”。


小杜如梦初醒,顿足不迭,后悔不已,遂苦吟《七绝》一首:“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落尽,绿叶成荫子满枝。”这与《七绝.清明》是否可以相互印证?小杜的无限伤感和风流韵事,引来许多杜粉和文人骚客的嘘叹。北宋著名诗人苏轼曾赋诗曰:“羞归应为负花期,已是成阴结子时。与物寡情怜我老,遣春无恨赖君诗。玉台不见朝酣酒,金缕犹歌空折枝。从此年年定相见,欲师老圃问樊迟。”这是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似乎也是《七绝.清明》另类完美注脚,让人宁愿排除其它可能而相信这就是不可置疑的事实。掩卷之余不禁扼腕叹息,小杜在诗题中若是再稍着笔墨有多好啊!


-04-

关于作者

非常遗憾的是《七绝.清明》这么一首好作品,作者是否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数百年来一直存在较大争议,而且质疑者言之凿凿。主要证据是杜牧去世后,其外甥裴延翰搜罗编辑了《樊川文集》二十卷。北宋时,又有杜牧的粉丝做了拾遗补编的工作,补编为《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有学者考证,由于“杜粉”们爱屋及乌,将不是杜牧的诗作也收到樊川名下了(小杜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可即便如此,在杜牧这三集诗作中,均未收录“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首诗。近期, 据卞东波博士考证,“清明时节雨纷纷”第一次出现在南宋末年的《锦绣万花谷后集》卷二十六。但是,当时这首诗标题并不是《清明》,而是《杏花村》。该书收录的诗作大多直书作者姓名,而这首诗却只注“出唐诗”,并没有标明作者尊姓大名。由此可见,编者大家们根本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若是名满天下的杜牧诗作,为什么不为人知啊?由此来看作者可能是个不知名的人,或者是几个人共同凑编的,抑或是杏花村酒家编写的广告。其实,自从《清明》出世以来,历代都没有哪位严肃的学者将它视作杜牧的诗作,而选入自己编辑的正式诗词集。这种用文献学的方法考证出来的结论,一般来说是极其可信的。卞东波博士还认为千古名诗《清明》是一首伪诗,并非晚唐杜牧所作。北宋年间已将杏花村明确为饮酒地,从“杏花时节”到“杏花村”,由时间意象向空间意向的转移,《清明》是典型宋诗意象的组装产品,可以推测此诗是一首名符其实的广告诗。这是很有道理、颇有见地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如果理解为清明祭扫感怀之作,那么诗中上下两联情绪的强烈反差,以及扫墓的人们行走在家乡应该熟悉的路上“欲断魂”;却又像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借问酒家何处有?”作何种解释似乎都使人觉得不大符合常理,甚至有点相悖。由此来看,它不像是清明祭扫感怀诗作,而是作者借助清明的既定环境寄意用情很深的诗歌,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上解读它。诗中“牧童”的闪亮出场,为全诗凭添了亮丽色彩和神秘气氛。在古诗词中,牧童的形象既有清代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清新可爱,又有宋代黄庭坚《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的超脱俊逸。“牧童遥指杏花村”仅用“遥指”两字,把一个既清新可爱又超然俊逸的牧童形象树立起来了。而且随着牧童手臂悠然一指,天地间似乎豁然开朗,出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超然境界。那杏花盛开的深处村落属于大自然,更应该属于人的精神层面。可以生发出关于人生、生命等内涵丰富,意念高远命题的感悟,以人广阔的思考空间和神奇的心灵感应。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独步晚唐诗坛。凭其才情《七绝.清明》出自笔下顺理成章。若属后人慕其声望,假借其大名,虽谬,小杜亦无丝毫过错。倘若搁置争论,单从该诗高超的艺术手法而言,确实具备形神兼备、叙事曲折、画面丰盈、章法自然之审美价值,堪称千古清明第一诗。后人甚爱此诗,对其采用删缩、变体、仿拟等再度创作的方式,形成诗坛一道亮丽景观,无出其右。尽管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因为没有其它确凿的证据表明是某人所作,故而至今版权仍然归于杜牧。此乃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小杜之幸,也是新老小杜粉丝之愿。《七绝.清明》在古今诗坛备受青睐、备享争议,更加彰显其独特、宝贵的艺术价值;彰显古典诗词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


-05-

参考文献:

1)唐.高彦休《唐阙史》

2)施爱东《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何曾欲断魂》 人民网文化频道



----------------------------------------------------------------------------

作者简介

刘呈义,男,1944年2月出生于江苏睢宁,祖籍扬州。高中毕业后,在黄海农场度过知青生涯十四载。在回城潮中,定位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后写作诗词,笔名蚍蜉,有《蚍蜉集》等付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