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全景俯瞰
历时12载筹建,2014年12月5日,北大国际医院正式开业。作为目前北京最大的社会办非营利性医院,北大国际医院由北大医疗出资兴建,后者隶属于方正集团。很显然,至今历时两年半发展,北大国际医院正成为国内社会办医的样板,同时也是北大医疗产业布局的关键一环。
坐拥北京大学医学部及其附属兄弟医院的资源优势,北大医疗的打法相对稳健,即以自身的医院网络为基础,推动横纵双向的产业链拓展:以医院为中心横向拓展产业,为医疗机构提供全方位服务;以患者为中心纵向延伸产业,对患者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此逻辑下,视角投向生命科学园区,内容涵盖北大国际医院、北大医疗康复医院、北大六院昌平新院、北大医疗脑健康、老年健康养护中心、北大医疗产业园等机构的北大医疗城逐步搭建成型。
“北大医疗城不止是医院集群,还是研发中心、国际医学交流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和产业孵化与创新中心。”范晶认为,北大医疗城的价值效应还有不小的想象空间。比如,配合北大医疗的大健康产业链,迎合新技术改变医疗系统的新趋势,北大医疗产业园将转型为创新创投板块,从资产属性较强的北大医疗产业园转变为以“创新孵化+投资”为主的北大医疗创新谷。
在北大医疗看来,北大医疗城之所以有望成为典范,原因在于三点:医疗城内的医疗服务从重到轻都有分布,可以自成生态,容易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产业链条布局科学合理,非营利性和营利性、综合和专科、研发和治疗可以高效匹配;具备明显医疗属性的创新创业企业聚集,资源、资本“聚变”效应明显。
永续经营
近年来,医疗健康城建设风靡全国,背后动因暂且不议,这些一拥而上的“造城梦想”时至今日落成几何?对于保有永续经营梦想的北大医疗城而言,这一点同样充满挑战。
通过医疗健康产业聚集发展的“造城”模式,如何节约管理成本,激活医疗城内各机构之间的合作,有效提升医疗健康产业创新能力等,无不是医疗城发展的核心动力所在。
“下一步,最重要的是打通。”范晶举例称,北大国际医院一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普通综合医院,而是除了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服务管理外,还要有一定的整合医学技术发展,能与周边的产业形成互动。“北大医疗产业园入驻了很多优秀的企业,最新技术、前沿业态应该在北大国际医院得到最优先的应用,从临床研究阶段就开始合作。”
北大医疗城的未来规划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广度上有计划地延伸——医疗复制、规划设计、资源嫁接;二是在深度上进一步挖掘——孵化、研发、投资。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北大医疗产业园总经理李海生。他认为,医疗城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于能否诞生世界级巨头企业、能否诞生世界著名的深层次孵化器、能否带动其依托的学校成为下一个“斯坦福”,帮助创业、科研成果转化。
李海生表示,对于产业园生态布局的考量,最容易犯的错误莫过于追求大而全,什么都想做,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倒不如坚持“小而美”,明确自己的定位,坚定地延续执行。
“其实,产业园的入驻企业和科研机构已经趋于饱和状态。”李海生说,下一步要考虑的是如何完善生活设施,比如,设立健身房,让园区的精英人才在忙碌之余享受健康生活。
业内人士知道,打造高水准的医疗城,少不了高水平的医疗技术,更少不了雄厚资金支撑的产学研协同布局。
在科学研究方面,北大医疗城汇聚了国内外院士、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等研究项目和前沿科技研发企业,同时配备开放实验室、药物技术研发中心、转化医学中心,可为企业提供实验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等多种科研服务。
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链式合作上,北大医疗城将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企业研究成果向医院转化。上下游产业资源汇聚,企业可相互合作。企业研发成果向产业链下游企业转化,搭建企业间成果共享平台。
“北大医疗城并不会局限于区域性,未来,除了充分发挥职住平衡、疏解北京中心城区功能外,必将辐射全国的医疗机构和产业链条。”谈及北大医疗城的理想格局,范晶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