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期黑色系期货市场和钢铁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异动”,推动钢材现货市场价格走高的现象,中钢协邀请部分钢铁企业、期货交易所、期货公司、钢铁电商及信息咨询公司等代表共同研究分析“异动”原因。
参会代表一致认为,当前钢材期货价格大幅上涨并非市场需求拉动或是市场供给减少所致,而是拿环保政策说事,这是危言耸听的炒作行为,难免从中渔利之嫌疑。这类炒作行为以严厉的环保政策为依据虚拟出钢铁企业将大面积停产限产,不但引发供需双方对下半年钢材供需平衡的担忧,或将给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带来负面影响...
参会代表一致认为,当前钢材期货价格大幅上涨并非市场需求拉动或是市场供给减少所致,而是
一部分机构对去产能、清除“地条钢”和环保督查以及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计划进行了
过度解读,甚至是误读
,特别是广泛传播下半年受环保影响将造成钢铁产品供应量的大幅减少,钢材价格还要“飞涨”的极端判断结论。这类市场形势判断无疑放大了环保等有关政策对于市场供给的影响,是片面的,是危言耸听的
炒作行为
,难免
从中渔利
之嫌疑。
实际上,类似的情况在2017年初就已经出现过。2017年初,因为彻底取缔“地条钢”,市场上曾出现一波行情炒作,借以推高钢材现货、期货价格和进口铁矿石价格。钢铁协会及时召开了部分长材企业座谈会,企业通过正确判断稳定了市场。上半年钢材市场供需基本平稳的事实也进一步验证了并未因为取缔“地条钢”而出现供应紧张和钢价飞涨,而是通过合规企业合理释放产能,满足了国内需求,维护了市场稳定。
中钢协认为,现在,
市场上又出现拿环保政策说事的论调,以严厉的环保政策为依据
虚拟出钢铁企业将大面积停产限产
,从而引发供需双方对下半年钢材供需平衡的担忧,这种炒作或将给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带来负面影响。
对此,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钢铁的旺季一般是每年的3、4、5月份和9、10月份,
今年6、7、8月份本来是钢铁的淡季,但钢铁价格的上涨反而是最迅猛的。之所以出现‘
淡季不淡
’的局面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包括围绕环保政策的炒作。
环保政策肯定促进了供需关系的改善,但正如中钢协所言,环保政策对钢材市场供应的影响是有限的,目前市场借助环保进行炒作的逻辑肯定是大大高估了环保政策的影响。”
近期,“环保”成为市场炒作钢铁行情的主要逻辑
。如某券商研报认为,环保限产带来中短期供需缺口支撑钢价、吨盈利走强,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要重视环保限产带来的投资机会。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逻辑:一是环保高压。高炉开工率低于同期可比数据,非重点企业日均产量震荡走低。二是京津冀采暖季限产50%,减少钢材产量约3241-5750万吨,非重点企业产量收缩强于重点企业,长材与板材的收缩强度存不确定性。三是环保限产执行。范围广、力度强、督企督政并行,精准与科学执法提升效率。
对于借助“环保政策”进行炒作的逻辑,中钢协指出,严厉的环保政策对钢材市场供应的影响有限,不能谈环保色变,草木皆兵,并指出了
行情
炒作者的三处硬伤
:
一是对环保政策缺少应有的透彻理解,“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是在雾霾天气对区域内企业采取停产限产措施,并不能等同于直接影响50%的钢材产量;二是对钢铁行业、钢铁企业环保现状不了解,
当前大多数会员企业总体上实现环保达标排放没有问题
;三是不相信地方政府能够科学、公平地执行环保政策。中钢协认为,钢铁企业将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为改善环境做出新的贡献。
地方政府不会对环保达标的企业采取“一刀切”的停产限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