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掌阅读书
引领品质阅读,精彩不可错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妇女  ·  开工加油!致每一位启程的奋斗者 ·  昨天  
中国妇女  ·  开工加油!致每一位启程的奋斗者 ·  昨天  
单读  ·  媛媛的旅馆:逃出电诈园区的中转站 ·  3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今年春节档破影史纪录的最高分电影,为何是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掌阅读书

老戏骨怒斥小鲜肉“不要脸”:别等到失业,才想起专业!

掌阅读书  · 公众号  · 杂志  · 2019-06-29 11:59

正文

作者| 阿何有话说

来源| 阿何有话说(ID:aheshiwo)



前两天在上海电视节的论坛上,演员王劲松在发言时透露,在片场时总会有一些年轻演员来询问他该如何准备戏,他就会反问一句:“台词都背好了吗?”


结果第二天,年轻演员就会特别自豪地逢人便说:“我台词背得特别好,我全背了,一段都没有忘。”


对此,王劲松非常生气:



“我真的很遗憾,什么时候我们这个职业成了一个背台词都要被表扬的职业了?背台词是什么?背台词是你上战场的那支枪,你能告诉我说你到了战壕里没拿枪吗?你多不要脸啊?”






王劲松是谁?


很多朋友对他一定不陌生,他曾出演过多部热播影视作品,包括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琅琊榜》《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以及前段时间热播的缉毒题材剧《破冰行动》等。




王劲松在《破冰行动》中扮演林耀东


在业内,王劲松就以专业、认真著称,每出演一个角色,他都会做大量工作。


拍戏前,他会看大量书籍资料,不断体会角色内心,甚至不拍戏的时候也要想,演这个角色我该如何去准备,演那个角色我该如何去准备。


拍《推手》时,需要有一个古董茶杯,王劲松自己准备了一个300年历史的真古董茶杯。


拍摄《鹤唳华亭》时,需要一个表现宋代点茶的茶盏,王劲松就自己买了一个带到剧组,只为了拍一场戏。因为他觉得,只有这样,角色才能得到完美表达。


每次接戏,他都有一条标准,要“力所能及”,也就是他能熟练展示出来的角色才演。


他举了个例子:“在田间劳作30年的农民我演不了,在工厂苦干30年的优秀工人我也演不了。”


王劲松曾经拒绝过一个音乐家的角色,男一号,因为他觉得自己如果要演一个音乐家,必须熟练掌握两种乐器。可是他不能,剧组也没有时间让他再学,所以就放弃了。


类似的种种行为,可能不少演员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觉得他有点“轴”:



不就是拍个茶杯吗?为什么还要真古董?


不会弹琴又怎么样?找个替身就好,男一号的机会怎么可以错过?



但正是这种“轴”,体现了王劲松作为一个演员的专业——我要对观众负责、对我的角色负责,每一场戏都要认真对待,不能完美呈现的角色,我宁可不要。


这次他的发怒,不仅是对娱乐圈那些只靠颜值不注重演技的年轻演员的警示,更是对我们每一个职场人的一次提点:


你要足够专业,才对得起你的职业。别等到失业,才想起专业。


01

49岁,22年

 她把清洁做成一门艺术


有一个职场老前辈说过:对于一个职场人来说,最大的成功就是被人夸“你做事很专业”。


导演王晶在被问到“什么是专业”时,打了一个比方:



“什么叫专业?就是上午你爸去世了,下午有一部喜剧需要你去想段子,你就要抹干眼泪开始想段子。”



做事专业的人,是职场中最受欢迎的人,因为这意味着他们会在自己的职位上把事情做到极致。


无论这个人是做什么,哪怕是最简单的工作,只要做到极致,就是受人尊重和敬仰的。


日本东京羽田机场有一个清洁工叫新津春子,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清洁工,却被人们称为“世界第一清洁员”“日本国宝级匠人”。




新津春子(红衣者)


她每天6点半就来上班,不坐电梯,而是爬楼梯,说这是工作前的热身。


来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一对5公斤重的哑铃,专门锻炼腕部和腹肌。





她说,做清洁强度很大,自己年纪慢慢大了,不锻炼身体的话,担心自己坚持不下来。





锻炼结束,一天的工作就开始了。


工作中的她十分细致认真。打扫马桶时,除了擦干净表面,还要拿面小镜子仔细检查内侧是否还有污垢。





饮水盘不是抹过就算,而是还要把上面的油渍耐心清理掉。


为了更好地清理污渍,文化程度不高的她还动脑筋自己发明了一些小工具,比如这个小刷子,就是专门为烘干机发明的。


烘干机的排水口,会积攒大量手上残留的细菌,时间长了更会散发不好的气味。


由于烘干机的设计,一般的小刷子很难将其清理干净,但新津春子发明的这个小刷子却能轻易伸进烘干机排气口去清洁。





她从来不放过一个细节,烘手机底下的排水沟,每个槽缝只有1厘米,她也不会留下任何灰尘。





她熟记80多种清洁剂的用法,什么强酸、弱碱,除菌、除臭,她都掌握。


哪怕下了班,换了衣服,经过机场时发现哪里有一点污渍,她都会放下书包立刻将其清理干净。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算一辈子只做刷马桶的,也要是全世界最好的。”


在她的努力下,已经建成85年的羽田机场多次被评为“世界最干净机场”。


现在,新津负责培训机场700多名清扫工,也会应邀去解决公共设施或家庭的顽固污渍,出现在各种关于生活常识的综艺节目里。


甚至,她还出了书,当起了畅销书作家。


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极致,这就是专业。不仅是技能过硬,还要体现在你对自己所处领域的敬畏。


正因为心存敬畏,所以才会不遗余力,想尽办法将其做好。


所谓的专业,其实就是一种用心工作的态度。


正如韩寒说的:“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即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好即不简单。”


02

做自己不愿做的事

也是专业


之前有一个很流行的概念叫“伪工作”:不少人看似在上班,实际只为混一口饭吃,从来不把自己的工作当一回事。


说到底,就是做事不专业。


大学时我曾在一家新媒体公司实习,遇到过这样一位同事:



她每天踩点上班,一边慢悠悠地吃早餐,一边开着电脑刷微博;


这样折腾了快一个小时,不情愿地一边偷摸看剧一边工作,转眼又到了午饭时间;


下午干点活,开始点下午茶,吃完再干一会儿活,离下班还有半小时就开始收拾东西。



试想一下,上班就浑水摸鱼,对自己的职业完全没有敬畏之心,怎么可能把事情做好?


不少比她晚进公司的人,都能独立承担起一个公众号的运营,而她还是做着最基本的转载、排版工作。


这个社会其实很公平,想成为佼佼者,就必须拿出专业精神,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工作。


随随便便应付自己的工作,只是赢得了一时的安逸,到头来只会换回一个年华老去但依然平庸的自己。



后来,我到另外一家全国有名的广告公司实习,跟着一位业内有名的广告人,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专业。


他每天会提早半小时到公司,写好当天工作计划。每次和甲方做提案,他都会面带笑容,耐心地讲解,为了让客户满意,还会特地准备通俗易懂的视频资料。


有一次,我们遇到了一个非常难缠的甲方,他们的需求反复修改,我们苦苦做出的方案总被毫无根据地全部推翻。


那时我想,这客户我真不愿伺候了。


上司却和我说,把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做好,也是一种专业。


每个人在工作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工作内容是自己比较排斥的。做好了这些事,依然是一种专业,也意味着你是在为自己的工作负责。


03

麦肯锡前负责人的“专业四要素”


专业的人能稳定输出工作成果,不专业的人做事只看自己的心情;


专业的人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专业的人一遇到困难就发脾气;


专业的人做事讲究工作方法,不专业的人做事只看感觉。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建树,就一定要让自己担得起“专业”二字。


那么,如何让自己变得专业起来?麦肯锡日本公司前负责人大前研一曾提出过一个“专业四要素”理论。在他看来,所谓专业,无非就是做到以下四点:


1

保持学习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一直在快速更新,哪怕是自己熟知的领域,也会不断有新成果、新发现。


一个专业的职场人,一定会保持强烈的学习热情,不断更新自己领域的知识面,做到与时俱进。


不少职场老油条,能力并不差,但时间久了就不愿意去更新自己,以至于成为职场上的“鸡肋”。


所以,不管你多聪明、能力有多强,如果不能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最后免不了被淘汰的命运。


2

适应变化


在职场中,只有变化是永恒的,你可能因为工作出色而升迁,可能因为同事离职而顶替他的岗位……


如果你岗位调动了就无法适应,那说明你专的不是“业”,只是那一个岗位。


这样的人,其实就是自我矮化,让自己变成一颗螺丝钉,哪怕你本来可以做得更多、更好。


所以,只有那些能适应职场变化的人,才有资格称为“专业”。


3

擅长沟通


著名记者Alistair Cooke说过:“专业是指在你不想做的时候,还顾全大局,努力把工作做好。”


现在的职场越来越讲究团队合作,专业人士会把自己的工作放在第一位,能够为了最佳效果不厌其烦地和团队成员沟通


只有聚焦于工作,用心和同事们沟通,才担得起“专业”二字。


4

独立思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