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研习社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奔腾融媒 都市全接触  ·  今起,呼和浩特开通临时公交专线!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研习社

朝鲜倒霉蛋的中国历险记

历史研习社  · 公众号  ·  · 2020-02-05 22:54

正文



文 | 吴政纬
摘自 |《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
如果上天可以给我个机会再来一次的话,我会说「不要出发」、「不要上船」,如果非要在这趟旅程加上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明天就能回家。
我总觉得有一天, 朝鲜人崔溥(1454-1504)在中国的意外之旅能拍成电影 ,第一幕就该让他站在船上,反省自己为什么要出航,差点让全船人员一体陪葬。
一、开端:意外中的意外
故事的开头是如此平凡:认分给朝鲜国打工的官员崔溥,奉命前往济州岛清查户口。那时许多罪犯、百姓跑到济州岛,一方面是躲避官府追缉,一方面就是想要「逃税」;没有户口,不就等于找不到人纳税吗?
正当崔溥在济州岛努力工作,某日却传来父亲去世的消息。
崔溥心急如焚,恨不得赶紧回家奔丧,但他孤绝于海外。(他得从济州岛回到全罗道的罗州)为了尽速返航,崔溥仅仅花了两天交代公务,不顾朋友的劝阻,在弘治元年(1488)的闰正月初三日,搭上了直达朝鲜半岛的私船。
船发不久,悲剧很快地发生了。
先是天渐渐地黑起来,风渐渐地强起来,海波浪也益发激烈,完全就是台风要来的态势 。接著在莫非定律的发威之下,这艘本来就有点两光的船「帆席尽破」,船底开始破损。

众人一边设法止住进水,一边拿出锅碗瓢盆,努力地捞水,以免船只沉没。正当大家努力拯救捞水之际,船锚也因为剧烈的海流而断裂,这艘小船开始随风漂流。
漂流第二日,崔先生一行人「完全不知道现在的位置」,他回忆当时情况是「昏雾四塞,咫尺不辨」。与此同时,连日的暴风雨却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海像极其恶劣,「怒涛如山,高若出青天」,这根本就是海啸嘛!即使我们没有办法亲历其境,也能够想像一艘小船在险恶海象中漂流的恐怖。(他们没有锚也没有帆)
更可怕的来了, 古人对海的恐惧,自然不单是因为海象千变万化,重点是有怪物啊!
例如朝鲜人李德炯(1566-1645)的《朝天图》(现藏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국립중앙박물관),就从朝鲜人的角度,诠释了他们的海洋认知。
▲朝天图
大海有飞龙翱翔于上,有未可状名的海怪潜游于下,航海根本就是能避则免的事情。因此,当漂海途中,船上一行看到「鲸鱼」时,紧张地要大家安静下来,毕竟鲸鱼这东西可是「大则吞船,小则覆舟」,很是凶猛!

当风雨大到快翻船时,船员也只能将各种行李丢到海里,他们相信海中的龙神接受这些礼物后,能够快点放他们回家。崔溥自小修习儒学经典,压根不信此类怪力乱神的说法,尽管极力阻止,却无法管束船员扔东西的「献祭」。
(船员表示)尝闻海有龙神甚贪,请投行李有物,以禳谢之。
倘若船只意外翻覆,今日我们就看不到崔溥事后写成的回忆录、报告书《漂海录》。
崔溥最终活了下来,即使他在船上面临过好几天没有东西吃,全船逼到喝尿、内斗、互相指责的景况,他们一船还是度过难关。
他们在宁波附近搁浅,继续另一个悲惨的故事。

▲《漂海录》书影
二、搁浅:嘿嘿嘿
不得不先提一下崔先生的好运气,只花了九天就在没有帆、锚的情况下,高速免费直达宁波外海旅行,不论是速度跟过程都是超紧凑的行程。 如果你以为他即将安全上岸,快乐回家,那就完全错了。
搁浅不久,远远地有两艘船靠近过来,众人大喜,简直如获重生。崔先生连忙使出绝学:「修书一封」,毕竟「中国语会话」又不是朝鲜读书人的必修,总不能荒郊野地的找个翻译吧。
中国船人一看到要「笔谈」,似乎并不惊讶,双方就这么「聊」起来了。
根据这位自称「林大」的中国船员表示,他们搁浅处是「大唐国浙江宁波府地方」,而林大一伙最在意的,莫过于崔先生身上有没有「金银宝货」,摆明没好心眼。果不其然,林大简单安抚朝鲜众人后,晚上就趁机打劫!
林大带著坏坏的笑容说:「我可是观音佛,你有很多金银财宝,快快交出来!」(我是观音佛,洞见你心。你有金银,便觅看。)
崔先生估计当下比较希望死在海上, 没想到在海上漂已经够惨了,搁浅当晚就遇到海盗抢劫。
较幸运地是,他们真的是只抢钱的海贼,于是在洗劫一空这艘破船后(东西早就丢海里了,根本没啥好抢的),把他们一船拉到海中,让他们「继续漂」,然后扬长而去。
之前在海上漂,感觉是痛苦想死,抢劫后被放去漂,那是生不如死。
为什么?因为崔溥与其他人的衣服、储粮「尽为贼夺」,套一句崔先生的话:「饿死之期逼矣」。船上的人几乎放弃求生,一行人都枯坐在船上,「莫能出声,坐待死期」。
但天无绝人之路,没想到这次漂个两三天,他们又搁浅了。
幸运地是,发现他们的不是两艘大船,而是一艘小船,只有八九人,估计是当地的渔民。来人写了一句简单的问候:「看你异类,来从哪裡?」想必船上诸人有的只穿内衣内裤,加上十几天没洗澡,看来有点恐怖吧。
不论如何,他们被老实的渔民发现,真算是天幸了。
浙江台州沿海的这几位渔民,准备了简单的水以及粮食,让他们在船上安顿。隔日(闰正月十七日),崔先生与船上众人作了一个决定性的选择,从后来的资料判断,这拯救了全船的人。

崔溥决定带领船员一起捨舟登陆 ,当然这有许多考量,最重要的是他们缺乏粮食与水源,而上岸的机会总比在船上枯坐多。
另一个诱因很简单,他们害怕又遇到海盗。
崔溥与老实渔民作了简单的交易,船上的东西归你,你带我去官府就好。虽然崔先生没有说的是「船上其实也没东西了」,但老实渔民还是作足国民外交,领著一行人离开岸边,前往附近的官府衙门。

此时此刻的崔先生想必心慌慌,前途未卜,只想赶快回家,却没想到自己可能是第一位有文献记载,漂流至浙江,顺利(活着)上岸的朝鲜人。
三、官府:一个吃案的概念
崔溥上岸后越走越觉得不对,沿路的村民对他们很不友善,有的甚至拿棍棒追打,搞得崔先生摸不著头绪,不知发生什么事。他形容当地百姓对他们的威吓方式,例如以手划颈,祝他们好死(道傍观者,皆挥臂指颈,作斩头之状以示),看来这种通俗的 body language 也是自古皆然。
俗话说得好,否极泰来 。崔溥决定上岸堪称极其幸运的决定,不久他就在路上遇到了明朝官员许清,当时许清担任的是武职「千户」,崔先生想必都是称呼他「许千户」。

许千户向他解释,近有倭寇犯境,当地乡民觉得你是贼,所以才会如此厌恶你,因此一行人还是尽速到官府去,查明身分吧。(潜台词就是:谁知道你是不是倭寇)
当天晚上,崔先生一行借宿城中的寺庙,等待明日继续赶路。透过僧人了解情况后,崔先生知道事情不妙,原来 他们一伙被认定是「倭寇」 ,许千户以及其他明朝将领本来是要带兵去「驱贼」,他们选择尽速上岸完全是正确的,这既避免被认定是倭寇,同时又主动跟官员联繫,都算是洗清嫌疑的好说词。
明朝是严格管制外人来中国的,即便你是朝贡册封体制的成员,也必须按照官方程序办事。例如几年内来一次,并携带朝廷颁发的勘合(一种验证文书)。换句话说,如果你没有遵循这些程序,又私自出现在中国沿海,尤其又是十五、十六世纪的东南沿海,那么官府很容易联想到你是「倭寇」。

从事后的记载看来,崔溥漂到沿海时,居民可能通报官府,而官府很快地认定崔溥等人是倭寇。

▲《倭寇图卷》中的倭寇
我们都知道崔溥是朝鲜人,肯定是没事。不过如果读者觉得这种担心是多馀的,那你还不了解官员解决问题的心态:越省事越好。
隔天崔先生急著收集资讯,他很幸运地经由当地士人王碧等人(估计是一位生员)了解自己的处境。原来明朝长期以来苦于「北虏南倭」的侵扰,在南方沿海设置「备倭都指挥」、「备倭把总官」,如果他们遇到倭寇,出于军情紧急,可以「先斩后奏」。

他们第二次搁浅时,附近的官员已经先上奏「倭船十四隻,犯境劫人。」早早派兵准备「剿灭倭寇」。 官员夸大数字,以为将来请功记奖的藉口,至于这些人是不是倭寇,还是外国漂流难民,Who cares?
崔溥听到这些噩耗后,当下的反应是「毛发竖立」,这不摆明要整死他们吗?明明被海盗抢劫,现在又被说是倭寇,先是被天斗,后来被人整,其乐也融融阿。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尤其是性命交关的时候,例如论文答辩的前一天,或者是在明朝你被认为是倭寇的时候。
幸好崔溥已经意识到,一行漂流难民被视为倭寇,因此知道在审讯的那一天该怎么办。
审讯当日,由几位千户负责讯问,判他生死,估计当下他比考科举时还紧张。
千户:「你总共有十四只船,对不对?」
崔溥:「我只有一只而已。」
千户:「我手下看到倭船十四只,我已经往上报告了。」
千户用力一拍桌子!你说!你那其他十三只船放在哪里?(此处纯粹是剧情效果,没有这条史料)
崔溥知道现在认了就死定了,他说:「我到海岸边的时候,有几个渔民的船,顶多就是六艘船,如果你要问这六艘,那我知道。」
没想到千户使出大绝,开始无限回圈:「你就是倭寇!你快说为什么要打劫这里?」
幸好崔溥有读书啊,他说:「我是朝鲜人,跟日本人说话不一样,衣服穿得也不同,我不是日本人!」
千户:「 倭寇都很厉害,他们可以变换服装,看起来就跟朝鲜人一样。
人要死前还被误认国籍,真是申诉无门。
崔溥继续抗议:「我身上有朝鲜官方赐与的冠带、印信,这些都可以证明我的身分。」(所以在古代,穿著真的很重要)
千户:「你搞不好就是日本倭寇,抢劫朝鲜人,所以才有这些东西的。」
就这样,在崔溥努力的抗议之下,他似乎平安度过第一关,尤其是他向明朝官员抛出了重要的「证据」:如果你们不相信,可以请在北京的朝鲜使节来讯问我,就知道我是真是假。

话都说到这份上,明朝官员开始相信眼前这群流浪汉 ,搞不好真的是朝鲜国民,因风漂流至辖区。他们同时也担心那封向上奏报的公文,声称有倭寇侵袭边境,劫杀百姓。
永远不要低估官员的智慧。几位千户在协商后,相信崔溥等人应该是朝鲜国民,不然也不敢说要请北京的朝鲜使节验明正身。问题是要怎么解决倭寇呢?报都报上去了,现在如果又说没有倭寇,不摆明之前都乱杀人吗?
再者, 如果要遣返他们,那崔先生如果到处乱说怎么办 ?明朝的千户还是深谙为官之道,把总官刘泽要求崔溥把搁浅后的经历写下来,重点是要求他删除「在沿海遇到海贼,上岸又被村民用棍棒打,而且被误认为是倭寇」的部分。

毕竟,如果证明崔溥遇到海贼,不就代表官员办事不力,平常没有维护治安,而上岸被打则是有损国威,有伤邦谊,至于倭寇,根本就没有啊!
崔先生当然知道这是吃案,于是拒绝修改供词。千户说了一句意味深远的话,原文是:
今皇帝(弘治)新即位,法令严肃,若见你前所供词,帝意必谓「盗贼盛行」,归罪边将,非细事也。为你计,当以生返本国为心,不宜好为生事也。
刘把总的意思很简单,今天我刚换新老板(弘治皇帝),他跟之前的成化皇帝(1447-1487)不一样,挺认真治理国家。如果他看到你这份供词,就会觉得地方上坏人很多,然后我就死定了。我跟你说,为了你好,你也想好好回国吧,最好不要乱来喔。
崔先生不愧也是当官的,一听就知道这裡是浙江,不是汉阳,还是乖乖配合。
于是, 他安分地写下符合官方标准的供词,得到把总、千户的允诺: 速速护送一行抵北京,后转朝鲜汉阳方向前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